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的全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尽管全球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从思想根源上来讲,却与西方现代性价值观的缺陷密切相关,因此,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价值观念,树立新的价值观。在此问题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生生之道”、“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价值观念,将会提供宝贵的资源,从而显现其普世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价值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民族心理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但是这种价值观在现代化进程中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必要进行现代转换 ,使其能够继续生存并发扬光大。同时 ,市场经济也应从儒家思想中汲取合理因素 ,逐步减少、遏制自身的负面效应 ,从而实现其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3.
迟成勇 《船山学刊》2016,(5):99-106
儒家"内圣外王"作为一种文化理念,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清初实学、近代儒学及现当代新儒学的发展过程。儒家"内圣外王"内含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仁政德治的治国方略等伦理精神意涵。结合时代精神,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儒家"内圣外王"文化理念的合理性因素,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启示意义:引导公民加强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塑造既有道德素质又有法律素质的现代人格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格健全的主体基础;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修身立德与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明 《学术论坛》2006,(9):23-26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既是儒家死亡观中的一种特殊死亡方式,又是儒家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一种生死抉择。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规定了儒家由生观死的内在理路,因此要讨论先秦儒家的死亡价值观,必须从儒家的人生价值理论谈起。社会秩序是儒家人生价值的出发点;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人生价值观的内涵;修、齐、治、平是儒家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路径;杀身成仁是儒家实现人生价值的极端取向。  相似文献   

5.
刘庆丰 《学术界》2012,(2):125-132,285,286
在学术研究中,马克斯·韦伯对中国儒家价值观浸润了独特的理论情怀。"韦伯命题"宣称:经由儒教无法通达资本主义大道。如此,儒家价值观与资本逻辑的思想载体——资本精神,也便丧失沟通之合法性。在资本全球扩张的今天,资本精神与儒家价值观内在一致性的开掘、中国市场经济独特属性的凸显,打破了"韦伯命题"的逻辑强制,进而使得二者深入交融成为必要和可能。而构建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呼求,则又为它们互溶互生,提供了契机、载体和通途。  相似文献   

6.
元典的马克思主义虽从西方传入,但经过近百年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并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本属于异质的文化思想如何在中国成为可能,与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一般说来,文化的路向从其原生形态及其以后,地域、民族、时代之不同则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超越过程。文化的差异性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就儒家文化的本质特征来说,它“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一种提倡王道的民本的君权文明,一种崇尚人伦…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价值观蕴含着家国天下、以和为贵、义利兼顾、尚荣知耻、追求至善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塑造完善人格、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佛教价值观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据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结构,在“缘起说”、“四圣谛”、“涅槃说”等佛教义理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将佛教价值观概括如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空”的“超主体(人)”意识;“一切皆苦”、克己忍耐、业报轮回的价值取向意识;虚无性、相对性、差异性的善恶标准和评价标准;“止持戒”与“作持戒”相辅相成的价值规范意识;注重获得“慧解脱”的修习、践行等的价值实践意识;断除妄惑、灭尽烦恼、求得“涅槃”的价值理想境界.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建设,须在汲取佛教价值观的“合理性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9.
儒家女子价值观在近代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女子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体系,在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中西文化的冲撞下,渐次被资产阶级的女子价值观所取代。但其消极因素仍沉淀在人们思想中,并潜意识影响着女子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和社会对女子价值的评判  相似文献   

10.
王波  梁燕 《船山学刊》2005,(3):40-42
儒家认为,美术价值就在于维护伦理纲常,不是审美。这一观点的内在根据是儒家的人学思想。他们以先验的伦理观念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从而彰显人的存在,造成了人的自然属性被压抑和自我意识的丧失,从而失落了人的全面自由和自觉的本质。片面的伦理需求成了人的全部。  相似文献   

11.
儒家价值观与儒家对公共性的理解及其公私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儒家"推己及人";"修"、"齐"、"治"、"平";"三不朽"以及"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路径显示出儒家理解公私观念的独特方式。近现代的公私观念与对国民性的反思交相呼应,实则都是儒家价值观的入世表达和中西合璧式的改良。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生活和理论表述两个层面上观察,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儒家价值观展现出"僵化"、"求新"和"转型"三种态势."僵化"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批批僵硬的腐儒和大量妇女"残酷"的守节现象;"求新"则表现为"情"、"欲"等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正面肯定;"转型"则展现为"走向近代"和"走向整合"两个方向.值得关注的是,当时的"转型"关联着今天人类的价值观转向.  相似文献   

13.
讲诚信、守信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也是历代中国人崇高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华之一,儒家的诚信伦理包括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和诚信合一等丰富内涵,它在儒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作为求真务实价值意蕴的"常道"、"常理"深刻地烙印于民族心灵之中,成为人们的立身之方、交友之道和为政之纲。诚信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而传统儒家诚信伦理为培育和践行诚信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必须对儒家诚信道德作创造性转换,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波 《兰州学刊》2007,1(1):128-130
研究任何法律都不可忽略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因为考察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法律能够更加深刻体会法律的地位和特征.在传统中国,法律为儒家意识形态所支配.儒家意识形态与法律的关系既有协调和统一的一面,也有冲突和离散的一面.理解这些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推动法律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自强不息"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经典理念,它具有独特的时代内涵和伦理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的时代内涵是:古代自强不息,侧重于个体的自强修养;近现代自强不息,侧重于民族自强和国家自强;当代自强不息,即是全体国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儒家自强不息的伦理精神品格体现为刚健品德、仁爱美德、独立人格意志、宽容和谐精神及积极进取精神。弘扬儒家自强不息精神,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引导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德性主体基础;要不断增强德性主体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的时间,历史悠久,至今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有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其中仁爱、诚信、中庸、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智慧的集中体现,经过几千年的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过程,证明了它们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天,凝练儒家核心价值对于加强高校生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硕 《兰州学刊》2009,(8):43-45
文章提炼出“报德”这一伦理范畴,从原典出发指出,先秦儒家报德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一个分支,其道德原则是以“义”为基础的、指导报行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包括三个基本规范:“直”原则、“差等”原则和“私不害公”原则。先秦儒家报德蕴涵着宝贵的伦理资源,对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价值现表面看来有着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背后所隐藏的是两种哲学类型的历史差异.通过比较,两类哲学价值论具有通约性是有限的,不可通约性是明显的,可以说两类哲学在价值论上是形似而神不近似.通过后现代主叉和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价值观差异的明确,我们将会得到双份的收获,因为这既能够凸显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特性,又有利于从更深层面来考察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形,有效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创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儒家伦理在其发育与成熟的历史进程中,既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塑造了一系列开展社会教化、加强个体修养的相应法则,这与推进价值观内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对于价值内化至关重强化道德主体自觉意识,为实现价值内化奠定基础;采取内生自律的修养方法,为价值内化提供有效途径;构建知情意行统一的心理结构,为价值内化提供关键性支撑;提高自我心性修养,为价值内化提供动力。因此,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