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人文贫困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贫困的认识,逐步由单纯的经济范畴走向政治、文化等多维层面.人文贫困成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学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主要是人文贫困,农村居民人文贫困的实质是农民资源缺乏、能力不足、社会地位低下、发展机会丧失、缺少话语权等.社会工作是应对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方法,社会工作的发展史充分体现出其反贫困的专业本质,其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及其人道主义价值观和实务工作方法,为其介入农村反人文贫困提供了现实契合性.  相似文献   

2.
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时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包括生活、价值、理想三个层面.在生活层面上,人文关怀以消除贫困为奋斗目标;在价值层面上,人文关怀以达到社会公平与正义为奋斗目标;在理想层面上,人文关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由生活层面到价值层面再到理想层面,人文关怀不仅要实现自身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而且要达到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彬彬 《社会工作》2015,(1):46-52,125
城市贫困群体区别于农村贫困人群,具有致贫根源上的结构性、经济上的更脆弱、环境上的高风险、社会中的被排斥、心理上的边缘化等特征。起源于上个世纪末的"可持续生计"概念虽然最初立足于解决农村背景下的生计问题,但是在国外已经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生计分析,也为我国的城市减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将可持续生计分析应用于我国城市减贫工作中,需要对其资产要素、作用路径以及具体内容进行"本土化"的修正,构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城市贫困群体生计框架。  相似文献   

4.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较其他群体,城市贫困居民体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考察主体角度的空间认同和抗争,则发现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在社会空间层面已经呈现出一些聚集和隔离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在城市整体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兼顾"空间正义",将"民生"和"减贫"纳入到主流日程规划中以应对未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较其他群体,城市贫困居民体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考察主体角度的空间认同和抗争,则发现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在社会空间层面已经呈现出一些聚集和隔离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在城市整体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兼顾"空间正义",将"民生"和"减贫"纳入到主流日程规划中以应对未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锦 《社会》2002,(3):6-9
贫困几乎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挑战.与农村贫困问题一样,城市贫困问题在世界各国各地同样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我国亦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贫困特别是城市贫困问题,仍是我国面临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现阶段我国城市(含城镇,下同)贫困群体作若干解析.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适应"一词来解释贫困化问题.他认为人都具有一种适应性,不同的人也就有不同的适应性.在富国,大多数人民都希望他们的收入多,生活富裕.他们的思想和期望都适应于这种情况.人们所作的努力都是为了增加收入,所以他们对此感到习以为常.但是,贫民,尤其是农村的贫民所适应的却是贫困;也就是说,他们尽量使自己习惯过贫困生活.人们之所以去适应贫困,其原因在于这些贫民缺乏一种迫切愿望,即不为摆脱贫困作出努力.在  相似文献   

8.
郭明霞 《社科纵横》2006,21(2):57-58
农村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本手段之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贫困原因复杂,贫困程度各异,绝对贫困比较严重等等,致使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对现存的制度进行分析以解决面临的困境,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整合对策,建立和完善有权威的农村社会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监督机制,使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趋于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建党百年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经历了战争时期的"均分式"贫困治理、建国后的"合作式"扶贫救济、改革开放后的"普及式"扶贫开发及新时期的"靶向式"精准扶贫四个发展阶段,蕴含着从身份管理到情感治理的嬗变逻辑.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情感治理方式,以高质量发展寻求获得感;完善情感评价体系,建立提升获得感的长效机制;啮合民众内生动力与外部助推力量.当前,要积极构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具有主动性、多元性和可持续性的后扶贫攻坚时代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高校的贫困生几乎来自农村,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非常贫困,这部分贫困大学生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存在一定的缺失;加之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人文氛围不够浓厚等因素,这样就导致了在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相对缺失,并得不到有效的修复,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沙占华 《创新》2021,15(3):11-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百年努力取得了减贫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减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减贫经历了废除封建生产关系缓解贫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救济式扶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的摆脱贫困、专项减贫计划下的消除区域性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下的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阶段转换,不同阶段的减贫政策依据贫困范围和贫困程度进行了适时调整.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消除农村贫困当作全党全社会的重要工作;不断深化改革,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调整农村减贫政策;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注重加强减贫的国际合作,共享先进减贫理念和经验.我国减贫的成功,引领了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促进了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在转型时期,农村经济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工业化对自然资源的负外部性和体制供给不足,导致了农村自然资本的持续供给能力不足、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缺乏、就业不充分、保障不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受到制约、农村贫困现象依然严重。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建立合理的体制结构,消除负外部性,矫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转型时期反农村贫困的体制框架为:完善市场体制,保护农村资源和环境;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完善就业体制,促进社会公平;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需求。  相似文献   

13.
刘月平 《社会工作》2011,(10):30-32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实际社会工作者"(代表政府的农村工作者)合作,以村Ο为基础,以农村社会和农村居民为对象,持守社会公正、人文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加强政府㈦农民间的信任关系和增强农民的υ信、υ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广泛发动各种社会力  相似文献   

14.
易显飞  胡景谱 《探求》2018,(2):102-107
"情感增强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对人类的情感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而可以达到"增强"的目的,其引发的人文风险论争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相关分析大体上分为微观和宏观两条进路:前者主要是分析个体层面的人文风险,包括对人的自主性与同一性问题的威胁、对情感发生学基础的挑战、情感人格的趋同化问题和情感生活的简单化问题等;后者则是阐发情感增强技术带来的社会整体层面的人文风险,包括技术安全性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宗教问题等。情感增强技术的人文风险不仅要从情感及技术本身的属性展开讨论,还要结合技术产生发展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社会背景,尤其是从人类面临的文明风险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分析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春雷  晏超 《社科纵横》2008,23(6):158-159
高校不断增加的贫困大学生,越来越成为大学管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社会、学校建立的资助体系仅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却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本文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案例归纳的基础上,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产生诱因.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矫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人文社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标新文科建设目标要求,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大学生"双创"教育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单一、师资力量短缺、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制约了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双创"教育质量提升.为此,研究提出应当完善"双创"教育组织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结合起来,深入探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宏观层面上,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数据,计算出低保补贴前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以及均等指数,并比...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不仅是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需要,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以农民问题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三农"问题理论,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南.全面阐述邓小平理论"三农"问题思想、方法论以及方法论启示,对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公平、公正、正义三个概念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公正、正义三个概念是有差异的.正义作为一种理念,是最高层面的道德衡量标准,在社会制度安排上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公正在分配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分配原则和衡量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公平属于基础层面的衡量标准,强调客观性,注重的是衡量标准的"同一个尺度",带有明显的中性和"工具性"色彩.厘清这三个概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