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作文,评分高,先要内容好……一是看是否“真实”。二是看是否“通达”。三是看是否“恳挚”。四是看是否高尚。  相似文献   

2.
文坚 《老年人》2010,(12):F0002-F0002
在离退休干部党员中开展以“比学习,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比作风,看是否保持和发扬革命传统;比发挥作用,看支持发展是否成效明显;比教育子女,看子女后代是否健康成长”为主要内容的“四比四看”活动,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争做“科学发展宣传员、政策法规讲解员、邻里纠纷调解员、环境整治协管员、社情民意传递员”。  相似文献   

3.
白艳 《当代老年》2009,(6):59-59
近日,竹溪县委老干部局按照省、市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总结暨第二阶段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对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认真开展“回头看”,具体措施是“四查四看四促”。一是查理论学习,看是否“真学”,促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武陵区开展“五比五看”常德市武陵区委老干部局学习张家港的经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全局开展“五比五看”的活动,即比领导重视,看办实事解难题的多与少;比机构健全,看自身建设的整体素质;比待遇落实,看上访人次的下降车;比组织老干部发挥作用,看为“两个文...  相似文献   

5.
赵宝 《老年世界》2009,(17):9-9
想当年,要看场电影可真不容易。 记得,1950年春的一天,我们部队的杨连长在收操时宣布:“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晚上,除了值班的外,都去司令部大院看电影。”大家听了不禁鼓起掌来。我们大多是从农村来的穷孩子,连“电影”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所以听说“看电影”特别好奇,也特别兴奋:  相似文献   

6.
李欢林 《老年人》2007,(6):31-31
我已养成一种习惯:每期拿到《老年人》杂志,先要翻看“明园”蜂业专栏的蜂蜜篇,看谁又有不同体验。蜂蜜对我来说,已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相似文献   

7.
李峰 《老年世界》2007,(10):27-27
有一则广告,大概是这样:一家人吃完饭以后在看电视,电视播放的是京剧。这时,儿子说:“看这个干嘛,看足球吧。”女儿说:“听唱歌吧。”小孙子嚷着要看动画片。过了一会老人悄悄的离开了座位。然后,儿子突然问:“噢,爸爸呢?”广告最后有这么一句:关心老人.要从细微处做起!  相似文献   

8.
我从2002年开始订阅《老人世界》。开始我自己每期一篇不落地通读,后来儿子和孙子、孙女也经常看。儿子在本乡镇上班,每休班时,他就看几篇,他爱看“百姓故事”和“亲情篇”。孙子孙女爱看“开心乐园”,什么谜语、猜字、小笑话、小幽默、漫画等,有时也看其他栏目。  相似文献   

9.
从现有把社会工作的对象泛化成“人”的观点看,在对象不明确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必然是“全为”性质的,而“全为”必然成为“不为”。因为人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可以说整个世界均为人,在此情况下,社会工作很难作为。从笔者的观点看,社会工作以个体社会关系体系作为实践对象,这虽明确了对象,  相似文献   

10.
日前,南京大学提出110周年校庆“序长不序爵”,来的校友不看官衔大小,以长幼排序。 不办政治校庆,校友接待“不看官衔大小”。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都遮不住他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学术给我的第一印象,其实不是别的,就是“高深”。“高深”的印象从何而来呢?满篇的新造词,点不断的超长句,抽象晦涩,初一看,汉字个个认识,但连缀成词、成句子后,便如看天书,几乎句句不懂。  相似文献   

12.
《老年世界》2014,(17):30-30
高价回收 家有一台老电视机,收电视机的看了看问:“你们打算多少钱卖?”妻子说:“你出个价吧。”那人狠狠心说:“这种过期货,最多给你40元。”妻子很吃惊:“你不是写着高价收购电视机吗?出价怎会比收破烂的还低?”那人抿嘴一笑说:“是没错,我的名字叫高价。”  相似文献   

13.
亲子趣事     
《女性天地》2010,(10):52-52
“老”字辈 最近因为看太多电视剧,豆丁宝贝开始喊爸爸妈妈“老爸老妈”,大哥哥在家里住着,豆丁喊他“老哥”。有一天,乡下爷爷来了,豆丁拖长嗓音喊:“老爷——”  相似文献   

14.
沉石 《现代交际》2002,(4):45-45
一家文化实业公司招聘文字编辑。曾在杂志社做 过编辑的我便带着作品和求职书,到这家公司 报了名。两天后,这家公司通知我去面试。给我 面试的考官是一位四十几岁的男人。 “你是学经济管理专业的?”考官看了看登记表格问我。 “是,我不是学中文或新闻专业的。”我如实作答。 “以前有没有做过编辑工作?”很显然他没有看求职登记表第二面中的“工作简历”一栏,否则不会如此问。 “我在杂志社做过两年时间的文字编辑。”我答道。 “你现在没有工作?”又是不痛不痒的问题,求职表里也能找到答案。 “你自己能解决住房问题?” “一个星…  相似文献   

15.
自“文革”初章士钊上书毛主席,力图劝说毛、刘和好,挽回“文化大革命”的形势的努力无效之后,章士钊知道国家的一场浩劫已不可避免,他再也不向毛主席提意见了。每日除了看“两报一刊”,看传单小报,收听广播,关心时局发展外,就是伏案修订《柳文指要》。他从小酷爱柳宗元的文章,一生钻研柳文,孜孜矻矻,像蜜蜂一样,  相似文献   

16.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用科学的眼光来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认为,学习从生命诞生之日就开始了,“父母都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话说和谐     
我们的先人真让人敬仰,遣出温暖的“和谐”二字。 且看这“和”字,一禾一口,禾即粟,口即食。但凡经历过食不果腹的人都知道,以禾(粟)填口万事自然和。再看这“谐”,一言一皆,人人都说话,比比皆白话。掏心窝子说真话,好言好语自无抵触冲突,万事自然谐。  相似文献   

18.
孝顺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而善良伟大的中国父母总是体谅孩子,很少给子女添加过重负担。但时下也有一些“啃小”族,他们抱着“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的观念,不断向子女提各种高要求,有的则在孩子之间“杀富济贫”……  相似文献   

19.
刘卫 《老年人》2011,(10):16-16
有句成语叫“仗势欺人”。导用其意,看“家势欺人”种种,莫不叫人惊诧和愤怒。  相似文献   

20.
专家认为这两种疾病是一对孪生兄弟,关系密切,在诊治哮喘病人时,要注意“抬头看鼻子,低头看肚子”。看肚子是看有无胃食管反流疾病,而看鼻子就是要看有无过敏性鼻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是“同一气道的同一疾病”,治疗上应相互兼顾。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治疗指南《过敏性鼻炎的处理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也专门指出了对伴发哮喘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