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杜诗考索     
杜诗考索丘良任《九日曲江》是入蜀后诗杜甫《九日曲江》诗,仇兆鳌于题下注云:“当是天宝十二载作。盖十三年九日有寄岑参诗,十四年九日,有杨奉先诗,此诗盖在前也。”《杜诗镜铨》、《读杜心解》均编在天宝十二载。时杜甫在长安。诗云:“百年秋已半,九日意兼悲。”...  相似文献   

2.
明人对杜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录,现在流传下来的杜诗选本约有60多种。这些选本继承了宋元杜诗学的传统,不仅大量翻印宋元时期杜诗注解本和批点本,而且还侧重于对杜甫律诗的选录,选评结合;注释上主要采用"赋比兴"论诗和"以意逆志"的方法,对宋人的注释方法多有突破。明代杜诗选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存旧注的文献辑佚价值考订价值两方面。明代杜诗学对整个杜诗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杜诗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綦维 《东岳论丛》2004,25(4):149-153
明末清初的德州学者卢世(氵隺)为人简佚明彻、嗜酒好书,极富个性魅力.他爱杜至深,读杜诗竟达四十馀遍.其<杜诗胥抄>,选抄杜诗去取允当,<大凡>、<馀论>中则包含了许多精微深入的杜诗学观点.略去皮毛、发微抉髓、发人未发是卢世(氵隺)论杜的突出特点.他是杜诗学史上一位有独到成就的研究者,深得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禛的赞誉.  相似文献   

4.
治杜如治经──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王辉斌在杜甫研究史上,宋代“千家注杜”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其中被称为“少陵功臣”的赵次公的《社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解》,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巨著。宋代刘克庄称该书的学术成就可与《左传》杜预注、《汉书》颜师古注、昭明...  相似文献   

5.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什么叫“当时体”,清代杨伦《杜诗镜诠》注:“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初号为四杰。”他大概认为“当时体”即唐初体,唐初体又是什么体?看了注还是不明白。浦起龙《读杜心解》:“宜于一时成体之文”,一时当指初唐,初唐体是什么体?还不明白。仇兆鳌《杜诗详注》:“四公之文,当时杰出。”什么是“当时体”,也没有注。其实早在明朝何景明作《明月篇序》已作了说明:“仆始读杜子七言诗,爱其陈言切实,布词沉著,鄙心窃效之,以为长篇圣于子美矣。既而读汉魏以来歌诗及唐初四子者之所为而反覆之,则知  相似文献   

6.
肖振宇 《云梦学刊》2011,32(4):85-89
《读杜心解》是浦起龙研读杜诗的一部力作。但就是这样一部力作,人们对它性质的认识上却存在着误解。传统的观点认为它是一部诗歌注本,其实它应是浦起龙对杜诗的一部诗歌鉴赏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浦起龙表白了他的诗歌鉴赏思想,用他的鉴赏思想实践了对杜甫诗歌的鉴赏,并呈现出自己的诗歌鉴赏特点。  相似文献   

7.
清代以来 ,研究杜甫和他的诗集的论著中往往要提到钱谦益及其《杜诗笺注》的影响。 1 940年洪业所写《杜诗引得序》中说 :“清代的杜诗之学者鲜不受钱谦益 (1 5 82 - 1 6 6 4 )《杜诗笺注》之影响。”〔1〕洪序中还引用了钱谦益的《读杜诗寄卢小笺》中批评黄庭坚和刘辰翁的话 ,这段话集中体现了钱谦益贬抑前人学杜评杜的一种批评态度 ,这段话也见于钱注杜诗的《略例》,文字略有不同 ,在《略例》中是这么说的 :“宋人之宗黄鲁直 ,元人及近时之宗刘辰翁 ,皆奉为律令 ,莫敢异议。余尝为之说曰 :自宋以来 ,学杜诗者莫不善于黄鲁直 ,评杜诗者莫不…  相似文献   

8.
清初日益严酷的文禁对文化摧残严重,对杜诗学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学者人身迫害及其著作的禁毁,另一方面文化禁令使得清初形成的文人广泛交流的学术氛围得到压制,日渐残酷文字狱摧残了士人的文化品格,让知识分子在高压政治面前噤若寒蝉,对杜诗的阐释也随之由明末的自由活跃而一归于古板正统。  相似文献   

9.
邵祖平是学衡派的重要诗人和著名学者,但已备受冷落多年.对杜甫及杜诗,邵祖平有热烈的喜爱和精湛的分析,主要见诸《唐诗通论》《读杜劄记》和《杜甫诗法十讲》.邵祖平论杜,就其系统性而言,已初具现代学术品格.现将其论杜的主要学术观点,分类援引疏列,以便于学者研读.  相似文献   

10.
杜田为宋代注杜名家,杜田注杜诗最早见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现书已佚.杜田,《宋史》无传.其人与注几淹没于历史长河中,本文据《九家集注杜诗》所引杜田注,对蜀人杜田生平、杜田注杜诗时间略作考述,希望借此能引起人们对杜田及杜注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顾炎武在创作上能踵武少陵的"诗史"精神,并能在艺术风格上主动效法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作为乾嘉学风的开创者,顾炎武在清初确立了一种严谨求实的学风,对整个清代杜诗学的发展亦影响深远.在<日知录>中他还辟有专章对注杜进行研讨,其杜诗学的考证体现出"引据浩繁"的特点,但其中也存在许多疏失与舛误.  相似文献   

12.
林荃 《学术探索》2007,(4):84-89
本文认为,清朝咸、同年间在云南发生的回民杜文秀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杜文秀起义响应、拥护了太平天国起义,与后者遥相呼应,是以后者为主体的全国反清农民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杜文秀起义坚持时间长达18年,地域涉及滇、桂、贵、川等省,因而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在滇、桂、贵、川等省的封建统治,使其呈现摇摇欲坠之势。第三,杜文秀起义对晚清云南社会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其从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变。  相似文献   

13.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1,22(1):47-51
杜甫生活在具有浓厚浪漫气息的盛唐诗坛,生前不为时人所重,诗名不彰,与之交往唱和的众多著名诗人竟无人称赞他的诗歌;传至中唐,受到了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和韩愈等人大力推崇,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无法逾越的丰碑;传至晚唐,诗人学习杜诗和批评杜诗,纪念、凭吊并神化杜甫,从而把杜甫推向诗歌的神坛.  相似文献   

14.
黄桂凤 《兰州学刊》2005,(3):271-273
学术界论及杜甫的接受与影响,很少人论及大历至贞元这一段接受情况.但其实这段时期杜诗仍在传播,其中樊晃与戎昱表现最为突出,樊晃对杜诗进行了收集,戎昱则仿效杜诗进行了创作,受到了杜诗忧国忧民之心的深刻影响,能关注现实.两人构成了杜甫及杜诗传播及接受史上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集杜诗摭析     
集杜诗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文学史上持续不断的集杜诗,不仅说明后世文人对杜甫人格、思想的敬仰,对杜诗艺术成就的期羡,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人文精神的消长与更迭。集杜诗携带着杜诗的基因,在新的时代、新的文学根茎上生发出新的审美特质,表现为杜诗主题的拓展,杜诗风格的突破及艺术技巧的创新。研究集杜诗不但对杜诗学的建构必不可少,也可为研究中华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清初的黄宗羲与清末的章太炎,二者的思想都对清末的社会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章太炎对黄宗羲的责难,却引出了古人、今人都难以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波 《阴山学刊》2007,20(1):32-34
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中,对于明末清初戏曲、小说产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左派王学影响下,由李贽、汤显祖、冯梦龙、孟称舜等人直接推动而形成的强大的写“情”思潮,它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史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  相似文献   

18.
谢东升 《河北学刊》2012,32(1):81-84
在中国文学现代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杜甫的诗学遗产并没有被遗忘,而是以一个隐形的"在场者"与显形的"参与者",从历史资源、新文学的愿景、创作方法、诗体重建等层面参与了新文学的建构,杜甫始终是"我们的诗人"。  相似文献   

19.
周兆望 《文史哲》2002,(1):118-123
“三都大官”是北魏较有影响的重要职官之一,至迟在天兴二年即已设立,太和十七年罢之。“三都大官”指外都大官、内都大官、中都大官,其职位约与尚书相当,基本职能是断狱判案,是尚书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还统兵作战和参与决策军国大事。其人选主要是宗室诸王、皇亲国戚,还有强宗豪右或部落大人、投依北魏者、勋劳卓著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