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联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翻译是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内的认知推理活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处处以关联性为取向,寻求最佳关联性贯穿于译者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的过程。这样的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的理想读者相近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译者要充分了解译语读者,并能采取灵活策略创造与原文语境最大限度接近的译语语境。  相似文献   

2.
对唐诗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并从模糊字词/词组和模糊内容两大方面探讨了产生模糊的原因,和唐诗中的模糊语言可能会对翻译造成的困难.从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启示出发,即打破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不提倡在译作中压抑译者的声音;强调意义是一种语境事件,它无法存在于语境之外,即"语境之外别无他物";充分展示源语和目标语的差异等观点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与此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也为人们理解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翻译的多重对话性。本文从对话理论角度,详细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与合译者、作者/原文、读者及时代语境的对话关系。这也证明,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主题、以文化语境为背景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4.
从关联论视角看应用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过程是一个三元明示推理过程,要求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达成认知上的互明,因而,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达成与译语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应用翻译强调顺应的语文化规约,译文要符合译语读者的期待,以有效实现翻译目的,二者可谓不谋而合。鉴此,根据关联理论的原理,可以提出应用翻译中“归化”性明示和“异化”性明示两大处理手法,化暗含意图为明示信息,使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传统翻译理论将译者放到次要、从属的地位,认为译者是“仆人”,只不过是信息的隐形传播媒介,而解构主义是对“逻各斯”中心注意的反叛。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认为语言本质是不确定的、游移的和模糊的;文本并没有唯一的、一成不变的意义,它是无限开放的,每次解构都出新意,并且这种新意相互交织,互为文本。作者的观点与意义不是“神圣”的,而作者的地位也被推下神坛。翻译不再是对原文本的简单重复,而是原作的新生。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中,译者不再被视为从属于作者,而是具有创作力的个体。正是这种个体的特性造成同一版本著作的各种翻译版本的出现。《论语》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巨著,通过分析《论语》中对“君子”一词的多个翻译版本,笔者尝试解读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副文本的合理运用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安乐哲在《道德经》译本中将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正文本翻译前,通过副文本阐述译者重译典籍的因由、目的、底本的选择以及哲学语境的建构;翻译中,阐明译者“中国式叙述”的翻译策略、语言和文化语境的建构以及读者服务意识;翻译后,再现道家哲学语境,并彰显译者的翻译惯习。译者发挥主体性利用副文本建构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多重语境,不仅使读者加深了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也为中国典籍的翻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翻译活动是经由信息的编码解码而实现信息语际传递的过程。编码解码是在客观语境中运作的认知实践,由于语境因素的制约而势必具有选择性。译者作为沟通原语作者?编码者?与译语读者?解码者?的中介,其自身也在翻译活动中兼有解码者与编码者双重身份,由此必然要受到编码解码选择性的操纵。论文从编码解码选择性的角度,探讨译者自身选择性与译语读者和原语作者的外在选择性如何相互制衡,进而一起操纵译者主体性而使译者主体性在制约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8.
从翻译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创造的结晶。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制约,主体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为了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翻译是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内的认知推理活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处处以关联性为取向,寻求最佳关联性贯穿于译者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的过程。这样的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的理想读者相近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译者要充分了解译语读者,并能采取灵...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以“半开放半封闭”为鲜明时代特点之清末——民国初年的林纾,以其不懂外语而与其他译家共同承担翻译任务,并采用“大胆”的翻译策略而一直以备受争议的身份存在于译界与读者视域之内。不懂外语,便无译者主体性吗?采用“大胆”翻译策略,皆因译者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的双轭制衡而体现译者的“伪主体性”吗?身为译者,林纾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以“一仆二主”(译者从属于原作者与读者)为前提,或以实现译者主体性与作者主体性及读者主体性“良性沟通”为体现吗?上述问题,对于研究时局发生鲜明、剧烈动荡的清末——民国初年间“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之翻译主体间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更深入研究清末——民国初年这一开放与封闭双氛围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文章立足于清末——民国初年这一超文本语境变量,以林纾及其译本《黑奴吁天录》为例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翻译理论常将“忠实”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本文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关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译作对原作的“忠实”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忠实与否作为评价译作的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忠实性的要求,也是译者选择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杨宪益和霍克斯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实践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论采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都必须结合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从而尽可能实现“文化传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作品在语篇层上往往具有模糊美。这种美是读者对语篇层中某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形象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模糊朦胧的审美感受。语言的共性决定这种模糊美是可译的。译者针对这种模糊美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为首选,从而把原作的这种模糊性所承载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译语读者。英汉文学翻译涉及的典型的语篇层模糊美包括意合模糊美、比喻模糊美和意识流模糊美。这些模糊美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在译作中最大程度的再现。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语境下,文如其人或文不如其人成为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二者都现实存在。借章学诚提出的文德说来探讨复杂的人、文二者关系,从作者和读者两个维度对人、文关系的迷惑提供一定的视角,认为:作者、读者临文时的态度达到“敬”与“恕”是现代语境下人、文关系统一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化意象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文化意象的翻译是对译者极大的挑战。接受美学为文化意象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要研究译语读者的接受语境以达成视界融合,避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同时,读者的接受是历史性的,译者要在其不断变化中的期待视野中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保证文化意象的传递;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到翻译活动中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再造译语读者更乐于接受的文化意象,真正实现“立象以尽意”。  相似文献   

16.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译者隐形体现了现当代主流翻译理论的核心价值取向。在成功的名著译作中,译者必然是隐形的。译者隐形的成功名著新译更加"与时俱进",因为译者隐形于幕后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感觉,这种感觉犹如原文读者通过原语阅读原文,这样的译文因而更加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8.
边界模糊意味着传统认识范畴和学科体系的解体,也意味着传统方法论的普遍失效,这是“后理论”不得不遭遇的一种来自环境和自身的“混乱”。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边界模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边界模糊、艺术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后理论的走向。边界模糊是一种社会转型与理论范式转换之间的双向建构,因此在后理论时代,“边界模糊”既是一种普遍的语境,也是后理论自身挥之不去的一个特质,后理论不得不在各种模糊、游移、融合、交叉的边界之间艰难地重构自身。  相似文献   

19.
译者穿梭作者与读者之间,寻求着各个主体之间的平衡,这种间性行为使翻译活动变得复杂而微妙。本文从翻译主体出发,论述翻译中译者与作者、读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间性关系,试图寻求各主体之间成功交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论汉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英翻译中,译者常常会遇到汉语中的模糊现象。由于英汉语民族的不同文化及思维模式,对于这种现象需要根据语境或文化差异做出不同的处理。本文就此对汉语模糊语的表现形式以及翻译汉语模糊语的几种策略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