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唐诗人李群玉,字文山,湖南澧州人。元辛文房称其清才旷逸,诗笔遒丽,名盛当时。《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群玉诗集》三卷,后集五卷,宋临安府棚前陈宅书籍铺刊本卷同,见四部丛刊初编一六七缩印本(以下简称书棚本)。至明末,毛晋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内有《李文山诗》三卷,分体编排,已非宋椠旧貌。清初季振宜辑全唐诗时,即据汲古阁本,康熙扬州唐诗局以季氏稿本为底本,编其诗三卷,共二百六十三首,其中作品又分别见于唐人十五个作家集中,达二十首之多,真伪混淆,历时已久。今依《全唐诗》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坛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是唐代诗人究竞有多少呢?历代有很多唐诗选集,就唐朝言之就有《国秀集》、《河岳英灵集》、《箧中集》、《中兴间气集》、《又玄集》、《才调集》等。据卞孝萱教授所考,尚有已佚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但不能明了唐代诗人的确切数字(见《文学评论》一九八二年第四期第25页)。宋代赵孟奎《分类唐歌诗》收一千三百五十家,诗四万七百九十一首,到明残存二十七卷,多数散佚了(见《拜经楼诗话》卷一)。明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收集了大量的唐诗。到清朝康熙初年,季振宜等编辑了《全唐诗》七百一十七卷。后来彭定求等合二者为一再编加补充成《钦定全唐诗》凡二千二百多家,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王重民、孙望、童养年合编的《全唐诗外编》。笔者对《全唐诗》和《全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李绅《古风二首》研究中存在争议的三个问题进行辨析:(1)《古风二首》之二,《全唐诗》将其又收录在聂夷中《田家》诗中,据范摅《云溪友议》可断定其不为聂夷中作;(2)李绅以《古风二首》求知吕温的时间,众说不一,据《旧唐书.吕渭传》等可确定为贞元十五年;(3)李绅创作《古风二首》有无政治功利目的,从其有意以"古风"名题及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客观反映,说明有很强的政治讽谕目的。  相似文献   

4.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固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上面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涉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名作。它流传久远而广泛,其结句“又得浮生半日闲”,往往被人用为表达繁忙疲劳之中暂得休息的口头禅。 《全唐诗》收了李涉这首诗,篇名是《题鹤林寺僧舍》。旁注“寺在镇江”四字,当系清代编诗者所加,因为在唐代镇江尚称润州。又诗的结句“又得浮生半日闲”下加注:“‘又’一作‘偷’。”据《全唐诗》所收李涉其它各诗,如:《京口送朱昼之淮南》、  相似文献   

5.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是中唐诗坛的名家。他的诗歌据《钱考功集》(四部丛刊本)所载有十卷,计五百多首,除去其中为其曾孙钱珝的《江行无题一百首》和储光羲、卢纶等人的作品羼入外,也还有四百二十余首之多,《全唐诗》将其辑为四卷,确为不可忽视的数量。对于这些诗歌,历代论者对之毁誉不一,歧异颇大。毁之者如《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  相似文献   

6.
唐贤张说因"守正"而"见逐"钦州。在滞留岭南的一年多里,于各地颇多吟咏。《唐诗品汇》只收录7首,但已能证明我国盛唐时代即领有南海主权,广州已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今以此7首诗与《万首唐人绝句》《唐诗别裁集》《全唐诗》等比勘,发现异文若干,并从史地沿革、名物更改、文字发展、音韵变化诸方面加以校释。  相似文献   

7.
《全唐诗》姚合王建重出诗甄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唐诗》姚合王建重出诗凡七首,今试甄辨如下。一,《原上新居》秋来梨果熟,行哭小儿饥。邻富鸡长往,庄贫客渐稀。借牛耕地晚,卖树纳钱迟。墙下当官道,依前夹竹篱。此诗见《全唐诗》卷四九八姚合集三,题下注:“一作王建诗。”又见于卷二九九王建集三,重出单失注。按,诗首联“秋来梨果熟,行哭小儿饥”,梨果既熟,聊可充饥,上下句即有扞格之处。王建集此联作“春  相似文献   

8.
孙光宪是一位重要的花间派词人。《花间集》收入他的词二十三调六十一首加上《尊前集》、《全唐诗》所收,他的全部存词则多达二十七调八十四首,在整个唐代的词人中,仅次于冯延己的三十九调一百二十六首,居第二位。孙光宪的词题材和内容比较广泛,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也形成有  相似文献   

9.
唐诗补录     
《全唐诗》蔚为大观,是现存数量最多的一部断代诗集。但书海遗珠,在所难免。自日人上毛河世宁于乾隆年间撰《唐诗逸》三卷以后,王重民、孙望、童养年诸先生积数十年功力,又陆续辑录若干,结集为《全唐诗外编》。尽管这三位老前辈披沙拣金,尽心竭力,也还有目力未及之处。笔者最近从孔延之编撰的《会稽掇英总集》中又辑得九十六首,权作唐诗补录。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1982年版《全唐诗外编》(下称《外编》)补孟郊遗诗十首(句)。我在搜笺《孟东野集》过程中发现“补遗”间有疏误,兹勘正五条于下。 1、《失志夜坐思归楚江》《外编》第451页据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十,以《失志夜坐思归楚江》为题,录“死辱片时痛”四句作孟郊遗诗,误。这四句系北宋刻本《孟东野诗集》(北京图书馆藏),蜀刻残本《孟东野文集》(北图馆藏)所原有(见卷三),是《夜感自遣》一诗的  相似文献   

11.
张祜,字承吉.中唐后期著名诗人.律绝抎场,尤工乐府.曾为我们留下若干艺术珍品.惜两《唐书》无传.《唐诗纪事》《才子传》言之亦甚略.《全唐诗》收其诗作三百四十九首,远不足据以考其生平.北京图书馆珍藏之南宋蜀刻十卷本《张承吉文集》,共收诗四百六十九首,视《全诗》多一百二十首,而篇题多不著时地,朋辈赠答亦鲜,亦不能据以了解其一生出处进退.本文考索既竟,犹尚憾于未能全明,惟较《纪事》《才子传》加详,宜粗有助于研读祜诗者.  相似文献   

12.
胡会,晚唐作家,以诗名世,尤其是他的《詠史诗》,在通俗文学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其作品多已散佚,《新唐书·艺文志四》载他有《安定集》十卷,到了清世,仪仅《全唐诗》辑录其古、近体诗十三首,《詠史诗》一百五十首,《全唐文》辑录其文四篇,另有《詠史诗序》一篇失收,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他的作品的全部。  相似文献   

13.
张随为唐代诗人,《全唐诗》入于“爵里世次俱无考”之列;《全唐文》列于五代之后、释道之前,亦为世次未详。当代学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世次推算,认为是“代宗、德宗时人”。本文据《全唐诗》所录二诗,又据《文苑英华》所录一诗,订诗考史,加以系年,考证出张随所作省试诗确切年份;又对《全唐文》、《文苑英华》所录之文略作考订。本文据张随省试年份,推算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初。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人方于的诗集《玄英先生集》初编时为十卷,成书于其去世不久,录诗三百七十余首.宋以后有多种刻本、抄本,但其诗至宋代渐有散佚与误收,经宋、明、清几代学者的考订、辑补,现存最为完整的版本为清御定《全唐诗》本.《全唐诗》中所收方干诗作,除去已经前代学者考证为误收的十首外,其本集中重出一首,还有与贯休、戴叔伦、杜荀鹤重出而不能确定作者的五首,以及不能确定作者的一个断句,按目前考订成果,方干现存诗作三百四十首,断句五个.  相似文献   

15.
明代高棅选编《唐诗品汇》,录韦庄诗二十三首。将其与《才调集》《万首唐人绝句》《唐诗鼓吹》《全唐诗》等比勘,发现若干异文,惜前贤时俊多罗列异同而鲜加是非优劣之按断,故文章从其涉及之史地因革、名物制度、文字演变、音韵发展等方面考量,分析异文之间的是非优劣。  相似文献   

16.
下列七首(句)唐诗,辑自宋、明人著作,为《全唐诗》所不载,亦为各家《全唐诗》补本所阙。今抄录并略加按语,以供治唐诗者参考、研究。 一、王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收集唐语资料,翻检史书之余,兼亦浏览《全唐诗》一遍。取舍之间,常为“一作”苦,遂又自不量力,试作校证。参读岑仲勉先生《读全唐诗札记》(《史语集刊》九本,得益良多。仿岑先生之作,偶有所获,亦笔录成文,积久得二百余事。今摘引三十则,撮录证语,就教于同志。其大要,不过以史证诗,以诗证诗,旁未及逮。区区之作,唯期得为《全唐诗》整理工程添半砖片瓦。校引诗例,均取自中华书局《全唐诗》平装本。引例之后,概注页码,以备复检。史书引文,均取之中华书局标点平装本分部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考察唐代语音,王昌龄的诗歌无疑是宝贵的材料之一.本文韵谱依据《全唐诗》卷一百四十至卷一百四十三所录王昌龄诗外,又补入王重民等辑录《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所收王昌龄《城傍曲》和《题净眼师房》(26页)两诗,共计有诗184首,其中近体诗97首.韵谱在圈定王昌龄诗韵脚后,联系《广韵》进行归纳分析.韵谱分十四组,每组下有的分若干摄,每摄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两部分.每部分先列平声,次列仄声.为节省篇幅,诗题太长者适当删节.文中书名号内的阿拉伯数字是该诗在《全唐诗》(1960年4月中华书局版)的页码.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书局点校本《全唐诗》载孟浩然诗共二卷,计二百六十四首,其中所涉及与卢明府相过从者凡六诗:《陪卢明府泛舟回岘山作》、《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同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亭》、《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同卢明府饯张郎中除义王府司马海园作》。六诗中之“卢明府”,论家多认为是卢象,其根据乃《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诗下注“一作卢象诗”,而卢象集内(此指《全唐诗》卷一二二)亦确载此诗,题上也确无“卢明府”三字。主此说者,首为李嘉言先生(见《古诗初探·全唐诗校读法》),继而有陈贻焮先生(见《唐诗论丛·孟浩然事迹考辨》)。李云:  相似文献   

2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绝句《清明》,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杏花村”也因此而闻名。妙在经这牧童遥遥一指,竟指出不少争议来。《清明》诗里的“杏花村”,究竟该指哪里,笔者试图对此略呈管见。《清明》这首诗,在唐人编的《樊川文集》、宋人编的《樊川集·别集》、《外集》、清人编的《全唐诗》里都未曾收录。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新唐诗三百首》,选录了这首诗,并附有简短的说明:杜牧这首《清明》诗,最早见于南宋谢枋得编的《千家诗》,谢枋得认为是杜牧的作品。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其《四溟诗话》中也认为是杜牧的作品,清人冯集梧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