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力争社会总需求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就是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社会总需求就是由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的购买力总量。要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就必须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使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与商品物资的可供量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越是搞活经济,越是需要加强宏观控制,需要各方面、各渠道、多种手段协调发挥作用。以财政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控制是宏观经济控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国民经济宏观控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要保持社会总生产与社会总需求在价值量上的平衡,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商品的生产量和供应量。但在生产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供需总量的平衡,关键在于控制社会的总需求量。社会的总需求量,是由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构成的,是在一定的货币周转速度条件下,由货币量的多少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保持正常的货币流通量是保证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所谓保持正常的货币流通,就是要求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量与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相一致,必须符合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即马克思指出的,在一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不论货币是作为流通手段或作为支付手段,——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流通总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同一时期中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销的支付。马克思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宏观控制的实质宏观控制的重要任务就是调节和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也就是要搞好国民收入总供给同由积累资金和消费基金所形成的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平衡问题,包括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四大平衡,也包括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一般地说,财政平衡是信贷平衡的基础。物资供求平衡是财政、信贷平衡的物质基础。财政、信贷之间的平衡,反映的是资金内部平衡关系;财政、信贷、外汇之间的平衡,反映的是财力平衡关系;财政、信贷、外汇  相似文献   

4.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但是,过去我们在理论上仅重视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研究,在实践上对供求平衡的宏观控制也只是偏重于总量平衡控制。其实,要真正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仅在数量上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供求结构上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总量平衡分析和控制,还必须对结构平衡进行分析和控制。 一、供求结构平衡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宏观控制的根本目标 国民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一个再生产过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也是在这个再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控制的根本目标,应该从再生产过程中去认识。 社会再生产中的供给,是指在既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可供销售的物质产品及劳务技术的数量;而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需求,则是指社会对物资、劳务及技术等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由于商品的二重性,产品一经生产出来,便形成社会再生产中和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对立统一的两种运动。一种  相似文献   

5.
一、组织社会再生产必须从实物和价值两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上进行国民以济平衡国民经济计划的实施,是根据计划期间生产和需要的任务,运用平衡的方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分别考察人力、物力、财力在资源和需要之间的平衡,以及三者相互间的  相似文献   

6.
一、控制社会总需求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供给量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匀速发展需要以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为前提条件。在社会总体供需均衡与失衡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在社会总需求上,如何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来保持社会总体供需的均衡,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经济问题。社会总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量,它直接由政府或银行提供的货币形成。货币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社会调查,特别是阿根廷内乌肯省国家监狱的人类学调查中所涉及的一些方法论和道德问题。传统人类学凋查应该与一系列更多的预防措施相结合,因为这是一个敏感的调查领域,必须在所涉及的各方——囚犯、看守、当局、法院人员和囚犯的家庭——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一种几乎永远处于不稳固状态的平衡)。特别需要注意囚犯之间、囚犯与看守之间的关系,以使既有的紧张关系不至于恶化。同时,不倾向于其中任何一方很重要,因为调查的目的是尽可能与所有各方保持真诚开放的对话。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调查者不能对犯罪、无视囚犯权利或者反复剥夺这些权利保持一样的道德立场。这是一个充满冲突的领域,而调查者必须划出他们自己的立场,在保持交流渠道畅通的同时保持与各方的独立,以使调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国民经济运行状态最主要通过总量关系反映出来,研究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关系是人们认识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起点,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检验计划与政策执行状况的基本依据。国民经济总量平衡是经济结构平衡的前提,所以研究总量关系也是克服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怎样有效配置资源,理论界见仁见智。社会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及结构的平衡,是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标志。达到这个目标,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做不到的,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同时发挥宏观控制的作用,方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因为,宏观控制调节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目标,同它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及结构平衡的作用目标相重合。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同价值规律都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重要规律。对干这两条规律之间客观的内在的联系,究竟如何认识,不仅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实际中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等关系来说,也无疑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实践问题。(一)计划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对立和差别,首先表现在两者各有不同的本质内容和要求上。一个在于说明商品价值的规定和价格波动的规律,另一个却在于说明经济的发展在其内部是存在着一定比例关系的。因此,一个要求不同劳动产品的交换必须是等价的,而另一个则要求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各种比例的平衡和外调。第二,两个规律起作用的前提不同。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1.
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地区优势与搞好综合平衡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广西的情况出发,试作一些探讨。发挥地区优势是搞好综合平衡的重要基础首先,充分发挥各地优势,才能实现综合平衡的基本目的。综合平衡,是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以及价值规律等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正确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它的基本目的,就是用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成果。为此,就必须充分  相似文献   

12.
宏观经济计划管理是保证整个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整体运转的轴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和实施新的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必须总结新经验,进一步研究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经济计划体制,同时健全和完善计划体系结构,正确实行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多种计划管理形式,搞好计划综合平衡,才能使国民经济高效益地按比例协调发展。一、建立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要“合理掌握生活消费增长的幅度,使之与生产的发展的相适应”。这是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稳定发展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消费的增长与生产的发展,二者必须相互适应,这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违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平衡与不平衡呢?一般所谓平衡,就是指事物同外界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恰当比例,是这种关系的主要表现。所谓不平衡,就是事物同外界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不适应互不协调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平衡比例或左或右的偏离,即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5.
论市场功能     
(一)市场功能与经济结构平衡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可以保持社会经济的结构平衡,即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主要产品之间的平衡。这一点与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过程紧密相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配,社会生产的平衡发展,只有在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过程中实现。没有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的结构平衡是不可能达到的。在市场功能充分发挥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如何实现结构平衡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市场活动过程,是通过市场的自动  相似文献   

16.
毋庸置疑,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体平衡,是经济运行的最起码的条件和应有的经济环境,也是调整结构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总量失衡在短期内就会引起巨大的动荡,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总需求,整个经济就难以稳定下来,调整结构也难以进行。在治理整顿中,我们首先从总量控制入手,才能在较短时间内稳定经济。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控制总量,解决需求膨胀,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深层次的是解决结构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7.
市场取向与社会主义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这是我们考虑一切有关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出发点。商品经济是与市场紧密相连的。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所谓改革的市场取向是指,以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建立能发展市场调节激励作用的机制,建立与市场规律、市场运行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为目标的改革。以市场为取向,意味着在坚持公有制为主导的基础上。重新塑造经济活动的主体。重新调整社会各部门、企业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主体首先必须是市场主体,这里的关系亦首先必须是市场关系。可能出现的责难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是否意味着放弃计划?是否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一) 计划与市场作为一对范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被人为地夸大,以至于视作如冰炭不可同炉。实际上,在经济、社会乃至自然界,具有矛盾性而安然并存、相互作用的事物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转轨的时期,旧体制虽然被打破,但在许多方面还继续发挥作用;新体制虽然开始建立,但尚未确立主导地位。在新旧两种体制摩擦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制度上的漏洞、脱节,不配套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以致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经济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些情况迫切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我国几年来在宏观调控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 一、要把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是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所谓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在价值量和实物量上的大体平衡;所谓结构协调,主要是指市场商品的供应结构与需求结构的比例基本合理。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实现总量平衡,经济才能稳定发展;但结构是否协调,又是总量能否平衡的基础。宏观调  相似文献   

19.
<正>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李维汉同志1982年提出的、胡乔木同志1984年在一次讲话中也阐述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肯定了宗教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提法。  相似文献   

20.
浅议市场经济与计划立法杜伟我们知道,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政府对市场具有强力的调控功能。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实现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政府就必须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实行调节和控制。其中计划手段仍然是政府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