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 ,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 ,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 ,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为此 ,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从区域经济协调治理角度来看,粤港澳区域发展规划应当类似于区域一体化概念范畴,如何处理区域经济协调治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成为当前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自然法学思想倡导自然权利和人权基本理念,充分尊重知识产权的个人权利;利益法学的核心概念将社会秩序的背后利益分为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等。在区域经济协调治理确定的法律秩序范围内,区域经济协调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的平衡关涉各方利益的协调,而找到平衡二者的路径、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对于粤港澳区域经济协调治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困境与解决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应该协调好地方政府间关系,关键问题是整合"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关系.但要推进这种整合,协调一致的区域法制是必要条件.先市场调节,后行政协调,再到立法协调,这是区域法制协调的解决路径.而实现该路径的前提条件是我国区域法律制度的完善,即尽快制定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协议法.  相似文献   

4.
时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和世纪性的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现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的构建是要形成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这种发展思路,是在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指导思想,针对发展过程中的难题而探索的一种可能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论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平正义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更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维护好、实现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公平正义的实质说到底是个利益问题,因而要将协调利益作为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来抓。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离不开监督,监督效用的强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有健康的内部运行机制,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如何优化市场经济下的区域社会政治环境,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科研课题。由湖南社科院张胜祖、卢汉桥二位研究员主编,最近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经济与区域社会政治环境》这本书,就是作为湖南省社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省政府财政专项资助项目的一个成果。该书在探讨地方政治建设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过度省区的市场经济与区域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真探讨了如何优化区域社会政治环境及其功能,以推…  相似文献   

8.
乌兰  周建 《东岳论丛》2012,(8):171-174
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环境绩效评估在有效地促进区域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环境管理绩效改进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区域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区域环境绩效评估要在 PDCA 管理模式下持续运行,构建区域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体现出科学性、适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其实施过程要密切结合区域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生态功能保护是当今国际社会区域生态保护的共同选择.生态功能保护区具有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确保人类物质支持系统的可持续性等特殊功能,属于国土空间开发的限制开发区.但这些地区又往往是相对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面临着人口增加、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等多重压力.修复完善生态功能,实现区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提出构建包括文化、环境、经济、社会、政策制度等生态转型为一体的支持体系,以实现保护区环境经济社会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内府际关系协调:理论阐释、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群正成为一股新生的区域经济发展力量,但城市群内府际关系协调问题却日益凸显.要有效治理城市群内府际关系问题,不仅需要从理论上阐释其治理的必要性,而且,更需要全面分析当前城市群内府际关系协调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升城市群内府际关系协调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阶层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阶层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协调好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对现阶段我国阶层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发展变化、对协调阶层利益关系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进一步协调我国阶层利益关系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自从1998年以来频频出现的各种灾害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工作,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环境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的体系,加强城市、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改善.本文主要阐述了现有环保政策的局限,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的经验,以及我国政府应当采取的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单元,在这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下分析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而从协同治理的政策科学视角,判断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五个维度,将为构建沿线11省市协调机制奠定坚实基础。进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与协调机制的七种方略,将助推这一区域重大战略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核心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大庆油田公司提出"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实现"百年油田"的目标,不仅要考虑勘探开发等生产方面的问题,而且还要重视环境问题,实现油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利益不断分化、重组,利益多元化将成为市场经济下现代社会的常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存在种种不足。建立和完善好利益诉求表达与协调机制性平台,协调好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性任务。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化中后期的乡村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乡村振兴是中国现代化进入中后期之后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要从工农协调、城乡融合、区域平衡的视角理解乡村振兴。在工农协调共进中,不仅要有“世界工厂”,更要通过乡村振兴,成为“世界农场”;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城市,更要通过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在区域平衡发展中,不仅要有发达的中心城市群,更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促进边缘区域有特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把环境问题郑重地提出来,表明我党和我国政府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广东作为现代化建设先走一步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这一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优化环境是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环境建设,不仅是当代世界文明演进的大趋势,而且是我国我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的客观需要。优化环境,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突出标志。迄今…  相似文献   

18.
实施名牌战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政府是这一系统工程的支持系统与保护系统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在实施区域名牌战略中的不足主要是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山西的问题就说明这一点。所以 ,应大力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促进区域名牌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区域环境政策的衔接和协调在区域环境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谋求区域内环境政策的衔接和协调,需要区内各地方政府通过体悟当下,达成合作愿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合作平台、完善利益分享机制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西双版纳地区是澜沧江流域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的生态保护对于澜沧江上下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已是人们的共识。但是要处理好这两着之间的关系是很困难的,因为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导致生态失衡。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开发利用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