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意识形态要把一般的传统伦理扩展到自然,珍视人以外的生命和世界的自然伦理价值,还公平于自然。这是生态伦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公平解读。生态伦理,要促使科技回归自然,既要重新反思科学的伦理价值,又要限制技术对自然的挑战,呵护自然,还公正于自然。这就是科技与自然之间生态伦理关系的公正解读。要使生态伦理发挥作用,赋予其实际意义,就是要指导我们关心自然,关爱整个生态系统,生态伦理从自然走向社会的解读也就成为必须。  相似文献   

2.
人之"自在"、"自为"、"自持"和"自然"构成了老子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反思。其中,人之"自在"最重要的特征是"与万物并作",是一种生命体的存在;人之"自为"因充满私欲而表现出"甚"、"奢"和"泰;"人之"自持"趋于"道",其典型就是圣人;最后,人之"自然"合于"道",其主要特征是"朴"。这四种生命存在形式构成了老子生命四重存在理论。  相似文献   

3.
"自然而然"和"人化自然"的"自然之爱"都无益于生态危机的解决。前者走向了泛灵论和物活论,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抽象;后者以理性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走向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决定了人对自然的关爱必须以现实制度、伦理约束来规范人类自身,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进行一种文化塑造。唯有这样,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的关爱自然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4.
伦理属于自然演化过程在社会中得以继续的最佳准则,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既自然又自觉地遵循着的一种关系准则。人类社会面对环境危机,需要环境伦理,环境伦理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法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延伸到自然,参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共生过程。技术异化的解决,需要科技伦理,科技伦理从人的行为向度考察人类生而面对的危机,涉及危机的极限。“模糊界限”原则阐明了危机极限的内涵及其严峻的现实,这也肯定了科技伦理的意义,从而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也是伦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态学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拓展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现代文明在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上的全面变革。这一变革需要一种新的、关涉到自然的伦理精神的引导。自然伦理建构的两难困境反映出生态运动理论基础的分歧。对技术的社会基质的分析拯救了技术的解放潜能。生态社会中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把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的进化过程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生命,而且是社会的生命,更是伦理的生命.生命伦理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度关切.生命伦理不单指个体的生命伦理,更是指人类整体的生命伦理.生命伦理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如何彰显人(人类)的生命的价值.生命伦理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生命伦理存在的内在依据,人的社会生产是人的生命伦理实现的主要手段,社会是人的生命伦理展开的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化的本性是反自然。人类文化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经济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提出严重挑战。应对挑战,需要“文化范式”转型,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发展,开启人类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时代。一种成熟的伦理学也要实现类似的范式转型:一种冲突的伦理,人作为掠夺自然资源的征服者的伦理,转变为一种人与自然互补、和谐共生的伦理,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伦理。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刻地促进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而科技这把双刃剑也无时无刻不在市场经济社会化、商品模式无孔不入的今天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代孕”现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它的出现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多的是带来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的冲突,与“人伦”的冲突,以及与社会伦理、法律伦理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在人的文学和自然的文学都失去了精神生命的衰落时期,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以它特有的方式再次连接起文学史和人类精神史中断的脉络,并且重新思考在生存意识充满危机的今天,人是否可以回到自然生态,藉此实现自身的救赎,拯救文明异化的迷惘和病痛.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出现,给后现代语境中的消费文学和时尚文学,以及危机四伏的现代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自然伦理、大地伦理和生命伦理的重新发现和确立,给人类的现实生存,以及精神生活带来了一线曙光,一种新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正在生态作家笔下缓慢形成.生态文学通过现实批判、生命关怀和人性剖析三个维度,努力建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 ,这反映了人类伦理发展中的一种深刻的变化。生态伦理是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范式而出现的 ,它不是已有的伦理学理论在自然中的一种推广和应用 ,而是作为类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因此 ,它不能被理解为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那种坚持认为必须把生态伦理置于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框架下进行考察才有意义的观点 ,事实上取消了生态伦理存在的一切可能性。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结果 ,它把道德看成是一种与时间无关的封闭的体系 ,否认了道德能够进化的一切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祛魅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罗斯通过描写犹太青年的反叛行为,揭示了犹太人心理层面上的祛魅,表达了犹太人对犹太传统的复杂情感。罗斯采用揭示、嘲讽、戏谑、颠覆、解构等作为其文学祛魅的方式;既祛犹太传统与犹太主流话语之魅,又祛美国主流文化价值之魅,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特点;而还原人真实、本来的面目,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目的。罗斯的创作彰显了其人道主义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于近代西方人权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颂扬到其后的祛魅这样一个过程。祛魅之后,马克思诉诸“人类解放”这一价值旨趣,开创出彰显马克思主义特色的新人权观。  相似文献   

13.
世界因“魅”而“蒙”,有“祛”才“启”。祛魅与启蒙具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性,祛魅是为了启蒙。祛魅会带来附魅,附魅后的世界又需要新的启蒙。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价值观的祛魅,因此其思想策略具启蒙性质。文学的祛魅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故其文学叙事也具启蒙的性质,是后现代启蒙的积极参与者和构建者。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多层次的内涵,艺术地再现生活,揭示出人生哲理。它通过圣地亚哥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论证了作者的人生观:超越极限———人类最高贵的自信;精神的胜利———人生的真正胜利;在理想追求中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物技术比以往任何技术革命更直接、更有力、更深切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似乎获得了类似上帝般创造生命的自由,但这是否会使人本身完全受制于技术的视野,从而使社会关系的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人的本质的进一步异化呢?我们应当对生命的人工选择将使人类生命客体化,追求完美生命的优生技术可能造成人种单一化的困境,人类寿命的过度延长也可能造成人生意义淡漠、社会发展迟缓、代际矛盾加剧和地球资源不堪重负等问题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诗词创作中的意境与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诗人内心世界及个性、风格、才能和艺术追求的综合体现。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创新性。诗词在构建意境中要防止出现“有境无意”、“有意无境”、意境不高即“俗意”等失缺,并需要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来表现。诗词语言除了准确、精炼之外,还应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生动的形象性;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诗词语言中的“炼”字。  相似文献   

17.
家庭关系的理性化是当前农民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动方向.以湖南Z村农民家庭生活的经验调查为基础发现,家庭关系的理性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代际关系的交换性、兄弟关系的原予化和夫妻关系的工具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家庭生活去伦理化的趋势.市场经济兴起后,工具理性在家庭生活领域的扩张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变动.这些变化事关中国农民的价值和意义世界之变,应成为当前农村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8.
“社会隐没”是转型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突出现象,那时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社会自主空间近乎完全隐没。追溯这种现象的历史渊源,文章认为其背景在于中国传统宗法伦理社会“超自然魅力”的“祛魅”和“解构”,其逻辑起点则源于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与西方启蒙话语体系的耦合。正是这二者的耦合,20世纪上半叶、乃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铿锵有力的革命话语一直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运行,并使“社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一度近乎完全“隐没”。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生命哲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生命哲学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生命现象,并以其生生之理,将宇宙生命与人类生命打成一片。宇宙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合一又是道的合一。《周易》生命哲学又强调,道的根源在于有价值的普遍生命。人道为发展变化之道,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尚同天志,汲取普遍生命的精神,又在于人类本身刚健有为的创造精神。《周易》在刚健精神上建构了人文主体本体论。  相似文献   

20.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一种精致的毁灭范式流传并被当作反封建礼教的典范,通过文学祛魅,以"人性化冲突"为逻辑契入点,提出了对杜十娘形象进行现代解读的可能,并使杜十娘的艺术形象获得一种符合现代阐释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