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在向近代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关中书院改建为师范学堂,其名称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关中大学堂、陕西第一师范学堂、陕西师范学院。笔者翻检史籍、梳理资料后,认定:首先,没有“关中书院改为关中大学堂”一说;其次,《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记载的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的事件,可能是将民国时期的“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清末的“陕西师范学堂”混淆,因此,误把光绪二十九年由关中书院改建的陕西唯一一所师范学堂称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因此,关中书院改建的师范学堂应名为“陕西师范学堂”。在改建时间方面,笔者认定陕西师范学堂的设立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该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证误王路平学术界多有把王阳明讲学贵阳的书院说成是“贵阳书院”,本文根据贵州地方史志,考证了王阳明当年主讲贵阳的书院是“贵阳文明书院”而非“贵阳书院”。王路平,男,1956年生,现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阳明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人文中国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名太乙书院。宋代赐名太室书院,宋太宗赐书院匾额和九经印书。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建制古朴  相似文献   

5.
阮元与诂经精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元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为我国的学术、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先任浙江学政,后任巡抚,与杭州颇有渊源。他在西湖之滨、白堤尽头所创建的诂经精舍,在振兴浙江文教事业和推动晚清学术发展方面功绩卓著,值得加以研究、总结与阐扬。阮元于嘉庆二年(1797)任浙江学政时,曾在杭州孤山南麓构筑了五十间房舍,组织文人学子编成了《经籍纂诂》这一规模宏大的古汉语训诂资料汇编。及嘉庆六年(1801)①,阮元奉调抚浙,遂将昔年纂籍之屋辟为书院,选拔两浙诸生好古嗜学者读书其中,颜其额曰“诂经精舍”。同时又在西偏修建了第一楼,作为生徒游息之所。  相似文献   

6.
##正##清末新政后,全国各地书院均奉诏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方自此隐退。在此期间,书院成为各地名儒的授业之所,优秀学子的求学之地,其教育程度相当于时下的大学。清时今辽宁省境相继开有十几所书院,几乎遍布辽宁各个城市,其中以沈阳萃升书院、铁岭银冈书院、辽阳襄平书院为  相似文献   

7.
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著名诗人王禹偁同在宋真宗时曾礖卧紫嗟谋鲜堪蚕嗍兜氖奔?自宋代起,记述就很混乱。如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的江少虞所编的《皇宋事实类苑》卷三四谓:“王黄州(禹偁)始居济阳,父本磨家。时毕文简公士安为州从事,元之七岁,一日代其父输面至公宇,立庭下,应对不慑。文简方命诸子属句:‘鹦鹉能言宁比凤?’文简曰:‘童子口舌喧呶,顾能对此乎?’意恶犯分而讥之。元之抗首应声曰:“蜘蛛虽巧不如蚕”。复涵讽意报文简。文简叹曰:‘子精神满腹,将且名世矣’。其后(禹  相似文献   

8.
两宋中央机构包括政务机构、监察机构和皇宫、京师禁卫侍奉机构三个部分。其中的政务机构,以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官制改革为界线,分北宋前期和元丰改制后两个阶段,兹分述如下: 一、北宋前期中央政务机构两府、三司制的建立北宋前期,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为中书门下,其治事之所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处。中书门下省称“中书”,与枢密院对掌行政、军事大政,号称“二府”。又有三司,掌国家财政。“二府”与“三司”构成了北宋前期中央  相似文献   

9.
经爱知大学经营学部川井伸一教授的安排 ,2 0 0 4年 3月 2 6日 ,我在名古屋见到了刚刚从中国访问归来的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的加加美光行教授。爱知大学是与中国有着特殊渊源的日本著名大学。其前身是 1 90 1年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麻吕在上海设立的东亚同文书院 (后发展为大学 ) ,1 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 ,东亚同文书院大学被解散。 1 946年 1 1月 ,同文书院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聚集在一起 ,在名古屋重新组建大学 ,起名为爱知大学 ,意为尊崇知识。爱知大学成立后 ,以“为世界文化与和平作贡献”、“培养有国际素质和视野的人才”为…  相似文献   

10.
破事儿     
肖遥 《东西南北》2014,(11):80-80
清华学子:“同学你是哪个学校的?”小明:“理工的。”清华学子:“哦.我是清华的。”小明:“你好厉害。”清华学子:“其实也不算难啦,你当初要是认真点学也能考上的。对了,你是大连理工还是北京理工”小明:“麻省的。”  相似文献   

11.
柏景伟是晚清举人,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于光绪十一年(1885)担任关中书院院长。任职其间,柏景伟制定了《关中书院学规》,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此学规制定了学院注重"尊礼重行"的学礼制度、门禁管理及学子日常生活管理等十项规章制度,罗列了应读的书目,阐述了读书的方法。研究此学规,有助于我们认识关中书院学规的发展历程和柏景伟的治学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2.
宋代学术文化空前繁荣,书院林立,讲学之风盛行,通过讲学,形成许多学派,学派之间相互交流竞争,从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思想、观点。北宋时期便有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二苏的“蜀学”、王安石的“新学”等等。南宋以来,学派更是众多,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朱学、陆学和在浙江地区形成的浙学。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二者皆注重于心性义理的研究,而浙学则在言性命义理的同时,“必究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2011,(17):58-58
◎日前,由广东省江西商会中山分会举办的“百家赣企助百名学子”慈善活动开进江西省九江市。15名贫困家庭优秀学子将得到资助,每人每年受助5000元,四年累计受助2万元,圆贫困学子大学梦。据悉,近年来,江西商会中山分会已有一百多家会员企业共捐款两百多万元,资助百余名江西籍贫困生上大学。该商会除了资助这些受助贫困学生完成四年大学学业之外,每年暑假还将为这些学子提供暑假社会实践锻炼机会,让贫困学子学到更多的谋生技能。(曹海星)  相似文献   

14.
北宋"画学"和"翰林图画院"本是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但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北宋徽宗朝的"画院"时,却将"画学"与"画院"混为一谈。因此,本文就"画学"本身及其与"翰林图画院"的关系进行探讨,重点阐述创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年间的"画学"是国家培养绘画人才的教育机构,同时它与"掌以绘事应奉"的"画院"也有着诸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校第二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书院制建设要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而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该文积极探索书院制模式下的第二课堂建设,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局面。以书院管理为基石,搭建第二课堂新型管理模式;以模块化教育为核心,构建第二课堂“1+3+5+1”育人体系;以书院活动为抓手,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化设计;与学院形成合力,构建“双院”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6.
北宋对西南地区的经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北宋初年,自刘、陈洪进归宋后,西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始与中国通,奉正朔,修职贡。”①宋统治者片面地认为“唐虽亡于黄巢,而实基于桂林”,鉴于唐亡的教训,宋初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树其酋长,使自镇抚”的羁縻政策。又由于北方锋镝不断,战火不息,无力...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同时又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他一生先后主讲过定武书院、清漳书院、敬胜书院、莲池书院,还担任过梁国冶等人的家庭教师。关于教育方面的论文有:《与定武书院诸及门书》、《论课蒙学文法》、《答周(竹良)谷论课蒙书》、《清漳书院条约》、《清漳书院会课策问》。本文拟对其教育思想作一简单论述,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1.教育目的:(1)“达其天而不益以人”。章学诚对于人的个性差异有明确认识,“人之才质,万变不同”。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学问的路数也不一样,有的人长于考证,有的擅于写文章,“以其所能而易其所不能,则所求者可以无弗得也”。如果放弃自己的特长而去从事自己不擅长的工作,则不可能取得成就。所谓  相似文献   

18.
论冯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号长乐老的冯道,在唐末五代时“事四姓十帝”,因有亏“臣节”,尝为后日封建史家嘲讽指责。当今史家也把他当作“不倒翁”式的封建官僚典型而有非议。但同时代的士人对他却交口赞扬,“喜为之称誉”。这是为何呢?我们若将视野由冯道扩展到五代时期的文人(即当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就可看出“臣节”在他们心目中是很淡薄的。这又是为何呢?为此,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呢?本文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颇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从七律看李商隐对杜甫的创造性学习富康年李商隐学杜,前人有不少精到的论述。早在北宋,王安石就盛赞“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椎义山一人。”①清代的许多学者也都认为,有唐一代,真正学到杜诗精髓的,应推李商隐。李调元《雨村诗话》认为:“学杜而处处规,此笨伯...  相似文献   

20.
杭州明代民居初论高念华高念华,男,1946年生,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所长。(杭州310002)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唐末至北宋初,吴越国王钱氏割据十三州一军,以杭州为都城。钱氏将“保境安民”作为国策,少动干戈,因此经济比较繁荣,人口明显增多,民居建筑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