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冰雪文化是一种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然资源冰雪为载体,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在社会变迁中,冰雪文化的传统性渐变为现代性,因此,构建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冰雪文化时,我们要把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优秀文化因子有机结合,同时借鉴吸收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性社会转型视角回望20世纪初至20年代中国文论建构的历史过程,会发现其间埋设了规定着后来中国文论建构中国特色的重要历史线索,这线索由传统、当时国情和西方思想及文化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并具有巨大的历史延续力量.这段历史过程分为社会转型发动期与社会转型突转期.前一时期文论集中表现为政文一体、文道混乱及文学启蒙三个要点.政文一体出于政治虚幻,文道混乱出于文不及道,文学启蒙则在于疗救式诊断.后一时期文论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的批判传统与中国特色的张扬个性.传统批判的情绪性是当时社会理性的社会转型式颠覆,张扬个性则是尚无个性时代对于想象中个性的简单化张扬.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文论现代性的起点不是学界确认的一个,而是二个:一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艺术审美自由起点;二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学为社会政治现代性服务的起点。由于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开端缺乏原创性,存在被迫、被动性与摹仿性,因此,自开端就预示着会产生三大难题,这就是:中国文论现代性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没有以“通”为前提的“变”,以及缺乏一个整体性的现代性生态平衡环境。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本途径,一是让中国文论现代性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培育整个中国现代性的生态平衡环境,以确保中国文论现代性为“中国”的;二是充分吸收西方文论现代性的先进成果和经验,以保证中国文论现代性为“现代”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是一个宏大的题域,仅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难以支撑的.金耀基先生运用"泛科际整合方法”,用多门学科的知识为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建立一套"分析系统”.本文运用传统性与现代性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作了知识学解读,并对金耀基先生的<从传统到现代>一书中的诸多观点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6.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既可以体现为审美(文学)现代性,也可以体现为启蒙现代性.从"现代性"的角度审视梁启超的思想与文论,启蒙现代性是其主导精神,但启蒙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的冲突和调适也贯穿其始终.这使他既不同于恪守艺术自律性的王国维,又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误解的那样,只是强调文学的政治工具作用,而无视审美与艺术特性.这种复杂性,正是作为中国现代性生成期代表人物的梁启超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十余年,这场学术讨论的出现实际上是遍布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代性焦虑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上,其现代性焦虑表现为:在追随西方现代理论话语以进入思想现代性殿堂与保持本土化的文化身份之间、在革故鼎新以张扬现代性的新异原则与辨析古代文论的历史原貌之间、在重构古代文论元话语以强化其阐释有效性与维持古代文论的典雅文化地位之间、在划定古代文论学科属性以赋予其现代知识类型与尊重古代文论的前学科性意义形态之间,我们难于抉择又急于抉择.我们越是接近现代性.我们就越发清晰地感受到现代性在文化功能上的两面性,所以当现代性在中国展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便日益明显,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题之所以提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观照,也是对与传统相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特征的概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可以看到,尽管传统文化没有建构出反思的主体,也没有提出过类似新教伦理中的职业观念,社会生活也缺少理性化的或合理化的建构,但依然存在走向现代性转型的思想资源,由此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视域下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具有两个核心价值目标:秩序与自由。对政治文明需要作一个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价值区分,政治文明的传统性价值的中心是以国家为政治主体的对秩序的追求,而政治文明的现代性价值的中枢却转换为以个人为政治主体的对自由的追求。对于政治文明的现代性追求而言,秩序与自由并非两个完全相克的价值追求。其实两者互为对照,形成张力,才是人类政治文明长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对话性、异质性——中国当代文论的内在关键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当代文论是在中国本土的文学实践和西方的文论影响这样双重的影响力之下形成的。中国当代文论需要面对自身文学实践的问题,也需要从西方文论的话语资源中吸取更多更新鲜的养料,在这个基础上它也需要开掘自身的问题意识,即自己提出问题并且尝试对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这样一种工作基础的部分就是需要寻觅问题的原点。现代性、对话性和异质性就是提出问题,建立文学研究基本框架的几个最重要的概念,也即中国当代文论的内在的关键词。现代性是中国当代文论的出发点,对话性是中国当代文论的立足点,异质性是中国当代文论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与现代在 20世纪中国有着持续百年的长期冲突,20世纪文艺境界论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冲突,可以作为反思百年文化冲突的切入点。“治心以有内心”是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传统的“传统性”,它所体现的是“以心体天地之心”、“赞天地之化育”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西方现代性在线性时间观主导下,凭借科学技术力量控制自然而打破了自然节奏;同时,资本逻辑成为整个生活的支配性逻辑,其力量渗透到世界各地区。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文艺境界论传统发生了现代裂变,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经历了一个“蜕变”、“断裂”与“复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西诗学间的差异可以归结为对待世界的两种不同态度沉默与言说。由于对待言语的态度不同,导致话语方式不同以及与此相关的逻辑形式的不同,并对理性精神的贯彻产生影响。敌视语言阻碍了分析能力的发展,使"内在逻辑"不能转化成外在体系,言语中心主义则导致"过度阐释",遮蔽了艺术实践本身的丰富性。中国诗学之所以"突然"面临现代转型的尴尬,正是因为它长期以来过分自足忘记了自我革新。  相似文献   

13.
旁观·比较·自省:近代中外人士三重视野下的中国国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外人士对中国国民性有以下三类言说:启蒙思想家以批判的目光对中国国民性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着力针砭国民劣根性;外国观察家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中国国民性的评说;还有中外人士以西方民族性、日本民族性为参照对中外国民性的比较与对中国国民性的照察。  相似文献   

14.
从技术是人类的在世方式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西方技术哲学存有论以"技术是人类在世方式"为核心,而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作为终极关怀而排斥技术;从技术的方法论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西方哲学中将技术理解为人类"器官的投射"成为技术方法论纲领,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没有对人体官能作"技术的批判",却有同西方技术方法论天然契合的"德、美"维度思想资源;从技术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层面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西方哲学现象学存有论揭示了意志对于技术的形而上的根本意义,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没有对技术和意志的关系作反思的观照,但<易经·系辞上传>中的"制器者尚其象"等思想与西方技术哲学中"技术作为意志"的思想都有暗合.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天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天才观经历了两汉的确立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的发展期、明清的成熟期等阶段,始终强调“才”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同时围绕先天与后天关系上的分歧,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天才观。古代天才观紧扣文学实践,将“学”、“识”、“胆”纳入“天才”的应有之义,并对“才”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开辟出一条力图从创作主体入手去把握文艺创造本质与规律的道路,迄今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国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国学分“经、史、子、集”四科,“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史”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子”是中国人的思想与智慧,“集”是中国人的情怀。四者共同构成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当今世界的种种危机,使人类生存遇到了空前大挑战。种种危机之源乃在于人心危机、人性危机。而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贵和执中、贵义贱利、天下为公等八种基本素质,以及其所具有的共生、共存、共荣的世界精神与“为万世开太平”的终极追求,无疑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人心、人性之危机,对未来世界和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多图书馆存在一些来自香港、台湾的用繁体字刊印的图书资料和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应用繁体字的能力.为此,对某高校图书馆古籍图书文献资料室、非古籍图书文献资料室、图书流通部、中文图书文献资料室的管理人员进行了繁体字识读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图书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识读繁体字的能力,能够比较好地胜任繁体字图书文献资料的管理工作.但是,在用繁体字录入文献资料的时候会遇到严重障碍.因此,适当提高图书管理人员应用繁体字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新月派受到中国传统文论的影响,体现出对古典诗论的自觉追求,即一方面提倡新诗的格律化,接续了白话诗出现后一度被隔断的格律诗的诗歌传统;另一方面,强调理性节制情感,恢复了以含蓄蕴藉为美的古典美学原则.这不仅是对"五四"白话诗和自由体诗的反拨,也是对传统诗歌理论的继承和现代语境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学观主要有杂文学观和纯文学观,这两种文学观在西方现代文学观的强烈冲击下,仍然得以延续。阮元的纯文学观、章太炎的杂文学观、刘师培的纯文学观与杂文学观都与传统的杂文学观和纯文学观密不可分,可谓传统文学观的现代余绪。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学西渐历程中,陈李同最先向西方社会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他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陈李同的贡献是显著的,但他却至今湮没无闻,我们应该对陈季同进行深入研究,还他一个公正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