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加藤周一是战后日本著名学者和评论家。他虽治医学,但其主要建树却在社会思想、文学、历史和文化等领域。他的有关论述,尤其是他的“杂种文化论”以及近代化学说等,在战后日本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19年,加藤周一出生于东京的一个医生之家。加藤的父亲毕业于东  相似文献   

2.
叶渭渠 《日本学刊》2001,(1):116-125
时 间:2000年10月30日地 点: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区上野毛加藤宅邸对谈者:加藤周一(日本著名学者、评论家)叶渭渠(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叶渭渠(以下简称叶):今天我前来拜访加藤周一先生,与先生对谈日本杂种文化与现代化问题,承蒙应允,十分感谢。加藤周一(以下简称加藤):今天对谈的主题,是否请叶先生再具体地谈谈一下要求呢?叶:好的。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文化上遇到了封建主义的很大阻力,比如对天皇的造神运动,实行天皇制的绝对主义,并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使日本的现代化大大倒退了。我记得加藤先生在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李强 《日本研究》2001,(1):80-85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陡然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 ,对此 ,古今中外已有不少经典性的解答 ;例如中国的“遣悲怀”、“舒愤懑”、“稻粱媒”,外国的“愤怒出诗人”、“力比多”转移、“文学如病蚌的珍珠 ,是痛苦的结晶”、“苦闷的象征”等等。因此 ,文艺心理学认为 :“情感”是文艺创作的直接动因 ,同时又构成文艺创作所表现的特定内容。本文拟从这个角度 ,结合《雪国》探讨一下川端康成的创作“情感”。  关于《雪国》,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加藤周一曾经有过如下精辟的论述 :    川端康成的小说 ,以《雪国》最著名 ,大概作者本人也这样认为 ,…  相似文献   

4.
日本文化论:解析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日本学刊》2007,(6):86-98
"日本文化论"是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中外学者提出过各种学说和假设:有人注重其固有传统而认为属于"东方文化",有人着眼于西化层面而主张属于"西方文化";有些学者强调其"模仿"特色,有些学者渲染其"独创"倾向;加藤周一倡导"杂种文化"学说,石田一良提出"变形玩偶"假设。作者对上述各领风骚的论说逐一解析,在此基础上渐次展呈"组装文化"、"嫁接文化"的构想。最后以"书籍之路"为视点重构"日本文化论",指出日本通过从中国输入书籍培植东方传统文化基因,由此创造文化的机制既非模仿也非独创,作者名之为"再生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学术文集——《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和《中日热点问题研究》于2015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日本战后70年:轨迹与走向》一书,由日本战后70年编委会编。该书从政治、外交、安全(日美同盟)、经济、社会、文化、思想、中日关系等多个领域,对日本战后70年来的轨迹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刻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日本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中日热点问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编。该书根据"聚焦中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日本流行的“日本文化论”流派繁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认为天皇是日本文化的中心这一派由三岛由纪夫到江藤淳一脉相承。他们主张否定战后日本的民主主义,重新估价从波茨坦宣言到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历史。二、以山本七平的“日本人论”和最近企业研究提出的“日本文化论”为代表的一派。这一派的基调是大平时代的首相咨询机构政策研究会的报告《文化的时代》中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高度的经济成长,日本就要迎来“超现代”的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文化的时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由战时状态向日常状态的转换。这种转换深刻地体现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在文学领域中,这种转换表现为各种流派不断涌现,其中,“第三新人”派的创作颇具代表性。一“第三新人”派是日本战后文学中的一...  相似文献   

8.
日本《日本史研究》杂志1986年第5期刊登龙谷大学教授木坂顺一郎的文章《日本战后改革研究动向》。文章首先介绍日本通史著作中对战后改革的评价,认为初期著作共同的特点是,把民主化过程作为国内外民士势力和美日反动势力斗争的历史加以描述,而缺乏实证研究,过低评价战后改革的偏向强烈。六十年代出版的通史,克服了过低评价战后改革的错误,部分地承认改革同战前的“连续”性,但基本上都强调“断绝”性,试图接近战后改革的本质。在方法论上表现为大内力的“连续”说和大石嘉一  相似文献   

9.
井上厦先生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日本笔会第14任会长,创作了诸多小说和戏剧作品,其中话剧作品《与爸爸在一起》常年上演并被搬上银幕,深受广大观众喜爱。2004年6月,井上厦偕同加藤周一、大江健三郎、小田实、泽地久枝等九位贤达,共同创建了"九条会"。该组织是一个民间和平组织,呼吁日本国民维护和平宪法,反对保守势力修改宪法第九条,并为宣传该会的和平主张付出了很多精力。井上厦非常重视日中文化交流,是中国日本文学研究界的老朋友。2010年4月9日,他在镰仓近郊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76岁。为示悼念,谨将小森阳一写的悼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井上厦先生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日本笔会第14任会长,创作了诸多小说和戏剧作品,其中话剧作品《与爸爸在一起》常年上演并被搬上银幕,深受广大观众喜爱。2004年6月,井上厦偕同加藤周一、大江健三郎、小田实、泽地久枝等九位贤达,共同创建了"九条会"。该组织是一个民间和平组织,呼吁日本国民维护和平宪法,反对保守势力修改宪法第九条,并为宣传该会的和平主张付出了很多精力。井上厦非常重视日中文化交流,是中国日本文学研究界的老朋友。2010年4月9日,他在镰仓近郊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76岁。为示悼念,谨将小森阳一写的悼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大陆开拓文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陆开拓文学”的背景“大陆开拓文学”,简称“开拓文学”,是以日本在“满洲”(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侵略活动为背景并为之服务的文学。它是日本侵华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就在“满洲”开始了移民侵略活动。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连续几届政府都把向“满洲”的移民看作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把它作为长期侵占东北、并以东北为基地侵略整个中国大陆的重要途径。“满洲”移民方案的始作俑者是东宫铁男和加藤完治。早在1926年任奉天(即沈阳)独立守备队中队长的时候,东宫铁男就…  相似文献   

12.
葛雷、齐彦芬在《西方文化概论》一书中以浪漫笔调写道:“文学是哲学、宗教、思想、文化的最美丽的花朵。”并断言:“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如果以此为据,那么东方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等)就是世界文学的“后续部队”,这显然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无论从中西方文学史的纵向对比,还是某一时期中西文学创作成就的横向对比,都难以得出“西方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尖兵和先锋部队”的结论,仅就小说《红楼梦》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成就而言,就敢于同西方任何一部文学名著相媲美。国际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2 0年代以后 ,“传统”一词开始在日本广泛使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到战后 ,以“传统”为题目的著作不断涌现 ,“传统”成了论述日本历史、文学、民俗、文化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关于“传统” ,2 0世纪 30~ 40年代的务台理作、小林秀雄、柳宗悦、河上彻太郎、肥后和男、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加藤典洋以"战败后论"为题,提示了日本"战后"话语的延续,揭示出战后日本社会的"扭曲性结构"。1998年,江藤淳撰写《二次战败》一书,指出日本面对美国再度经历一场"战败",如何脱离美国、谋求自身独立成为日本反思与批判战后自我的重要问题。2013年,白井聪提出"永续战败论",将日本"战败"上升到国家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层次,突出了日本面对"战败"的逻辑悖论与病理构造。2015年,绪形康以日本与中国为对象重提"二次战败论",就面对走向复兴的中国,日本将走向何处、将如何与中国交往进行了阐释。审视"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其背后潜藏着"自我—他者"的二元性的对立、对抗的思维结构,突显了战后日本"不可再败"的话语结构与强化国家主体意识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昭示出日本的对外认识之中始终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全球化或地缘化的思维结构,或将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产生根本性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还撰写了《文学论》这部文艺理论著作 ,推动了日本近代文论的发展。漱石在文论研究和自身文学创作中提出并亲自实践了他的许多艺术主张 ,如“余裕”、“非人情”、“写生文”等 ,这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近代最杰出的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身的文学大家。漱石的文艺主张同他的小说一样 ,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面 ,以“非人情”为例 ,通过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暗合之处 ,探讨漱石文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渊源。  漱石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使用了“非人…  相似文献   

16.
大江健三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江健三郎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平献明1994年10月13日日本战后一代派代表作家之一大江健三郎以他的长篇代表作《静静的呼喊》《万延元年的足球》《个人的体验》和《M/T与森林的奇怪故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奖金评委会称赞他的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各种...  相似文献   

17.
编余小叙     
《社会》1995,(4)
去年末,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罹难者逾五千。我正担心神户市内秩序会大乱,警察会武装站岗。然而这种忧虑是多余的。从传来的信息看,日本人用集体主义精神和忍受苦难的顽强毅力较快地从灾难中恢复了过来。令国人折服。记得十余年前我读过美国外交家、社会学家赖肖尔的《日本人》,当读到“集体”一节时心中很不以为然。但至研读了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并将日本人的风貌与战后快速崛起的成就相比较时,心真正地受到了震荡。明治后的教育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战后由满目疮疾变成世界经济巨子,都证明日本文化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  相似文献   

18.
历史学研究会编辑的《现代历史学的成果与课题》概括了1 980~2 0 0 0年的研究动向,其中的第一卷名为《历史学方法论的转换》。任何人从中都看得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学研究,尤其是日本现代史研究处在转换时期。用安丸良夫的话说,从2 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战后历史学”到“现代历史学”的“决定性的转换”,使得国民国家论时期以后的近代史研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这2 0年的转换期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成果,其中包括前文提到的《历史学方法论的转换》、《展望日本历史》丛书(东京堂出版,2 4卷)、《战后历史学再考———超越“国民史”》…  相似文献   

19.
崔新京 《日本学刊》2001,(6):112-121
日本现代文学史的案头上 ,陈放着一个似已尘封的文学文本。它便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野间宏 ( 1 91 5— 1 991 )的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 。野间宏作为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 ,一生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还曾于 1 962年 5月和 1 982年 1 2月 ,两次率日本文学代表团访问中国 ,不仅与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等中国作家结下了深厚友谊 ,也为中日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 2 1世纪的今天 ,重新解读《脸上的红月亮》,感受并体味这篇小说的深长意蕴和艺术魅力 ,或许会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日本教科书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严 《日本学刊》2001,(4):41-56
战后迄今 ,日本国内围绕教科书的斗争从未中断。它一直是日本国内不同历史观较量的一个焦点 ,并几度引起日本与亚洲邻国之间的摩擦。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些探讨。一、战后以来的教科书问题根据日本国会 1 953年修改的《学校教育法》,教科书的审定权归文部大臣。 1 955年日本执政的民主党 (同年与自由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 )开始对战后日本的历史教科书提出批评。该党发表《值得忧虑的教科书问题》专集称 :某教科书中“日本‘侵略大陆史’占了大部分。而且 ,正像中共的儿童所受到的教育那样 ,日本被描写成‘东洋鬼子’”,“教科书逐渐被红色魔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