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自从20世纪元伦理学出现以来才彰明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1903年,C.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标志着元伦理学的兴起.其任务主要是运用逻辑分析和语言学的方法分析道德概念、判断的性质和意义.但是元伦理学割裂事实与价值的联系,回避社会现实的道德和价值问题,不能给社会道德生活以指导,使元伦理学产生了严重的生存危机.黑尔看到了这一点,他在元伦理学的范围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弥合了事实与价值的鸿沟,使元伦理学开始了向规范伦理学的复归.但是,应该看到,黑尔对事实与价值的弥合,没有超越元伦理学的范围,这是黑尔的时代局限性,也是其他元伦理学家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摩尔1903年所提出的"未决问题论证"可以表达为:如果善可以定义为自然属性N,那么,"N是善的吗?"就不应当是一个未决问题。但"N是善的吗?"对任何理解该句子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未决问题。因此,善不可以定义为N。这一论证以非常有效的形式将伦理学判断或规范性判断的特殊性,即它们和自然科学的判断或任何本体论判断的区别凸现出来,它影响并决定了英美元伦理学百年发展的历程。了解这一论证对当代英美元伦理学产生如此深远影响之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对《老子·五章》王弼注展开空间性阅读,可以看出钱锺书《管锥编》相关讨论于义未安。《老子》及王弼注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不仁”伦理学。在一阶的层面,“不仁”伦理学通过对通常意义上的“仁”的全然否定与断然拒绝(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绝仁)隐秘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仁”。大仁不仁,是以有仁。“不仁”伦理学由客体而观之,持一种“无偏私的目的论”;由主体而观之,持一种“无私心的目的论”;合而言之,持一种“无私的目的论”。“不仁”伦理学尊重个体的本真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在二阶的层面,“不仁”伦理学由“天地不仁”推出“圣人不仁”,这种“法自然”的运思方式不仅没有陷入摩尔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谬误,而且也不宜视为一种谬误。在更一般的意义上,不妨视“不仁”伦理学为“做汉语言伦理学”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4.
元伦理学家从语言的不同角度对价值词"good"(善、好)的意义得出了不同的看法.直觉主义者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情感主义者认为"善"是妄概念,是情感的表达,规定主义者认为"善"是赞许的规定语言.他们对价值词的语言分析可以廓清我们使用这类词时的不同的语言场合,使表达更清晰明白,也揭示了价值哲学发展的困境,但遮蔽了价值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善”的追问,由来已久。那“善”能否定义呢?对此,摩尔的回答最为引人注意:善就是善的,不可分析、不可定义。在此基础上,他对以往伦理学的“自然主义的谬误”给予了批判,将价值与事实区分开来。“善”真的无法定义,真的是捉摸不定,只具有相对性吗?那“善”又如何发挥使人们向善选择的导向功能呢?本文认为,“善”是可以给出定义的,是有其客观的评价标准的,这样才能指导人们实现善的选择,从知其善达到行其善。  相似文献   

6.
伦理学知识合法性体现着“(伦理学)知识一(伦理学家)身份一(社会)认同的失衡”。这种失衡不仅体现着伦理学知识内容的合法性玩危机、伦理学知识生产者的危机和三是伦理学知识的功能危机三大向度的危机凸显,更为深刻的是三种危机的互为纠葛,从而导致了一种伦理学知识合法性整体性危机。伦理学家只有通过对真理的认识和尊重才能真正实现影响对社会的道德影响,这种道德影响有赖于知识分子的自身身份认同和社会外部影响实现。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知识合法性体现着"(伦理学)知识-(伦理学家)身份-(社会)认同的失衡".这种失衡不仅体现着伦理学知识内容的合法性玩危机、伦理学知识生产者的危机和三是伦理学知识的功能危机三大向度的危机凸显,更为深刻的是三种危机的互为纠葛,从而导致了一种伦理学知识合法性整体性危机.伦理学家只有通过对真理的认识和尊重才能真正实现影响对社会的道德影响,这种道德影响有赖于知识分子的自身身份认同和社会外部影响实现.  相似文献   

8.
G.E.Moore提出了一个反对主观主义的论证,认为如果伦理陈述只是说话者态度、情感的表达,那么,一切道德主张上的争论就不涉及道德价值问题,但我们在道德价值上的确是有争论的,所以主观主义不成立.A.J.Ayer提出了自己在道德分歧问题上的看法作为对Moore的回应,试图坚持其逻辑经验主义立场和情感主义理论:(1)人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在道德问题上形成分歧;(2)不存在不能归结为逻辑问题或经验事实问题的纯粹价值问题.但实际上,真正的道德分歧问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并且由其不存在也不会必然导向情感主义.另外,逻辑经验主义的立场和情感主义理论本身也有待完善.所以,一种既拒斥客观道德实在又承认道德生活的真实性的伦理学似乎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9.
周启强  肖谊 《云梦学刊》2001,22(2):72-73
法雷尔的短篇小说<春夜>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故事,它反映了20世纪中期美国城市下层青年的人生观和生活处境.通过对自然主义思想的阐释,法雷尔成功地塑造了两位美国城市青年,赋予了作品永恒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期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纲要》以下引文均只注页码,是刘永佶近年来在现实问题探讨中,对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总结。本书主要反映了作者在近十年间就方法创新方面之思考所得。通览全书,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主义与方法的统一政治经济学是随资本这种经济关系的形成而形成,它的发展,也与资本统治的确立及演化内在关联着。与资本所有者同时出现的,就是雇佣劳动者,二者在利益上是对立统一,构成近现代几百年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是一定阶级意识的体现。作者分…  相似文献   

11.
陈锋 《社会科学论坛》2013,(12):226-230
土地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学界、政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频频曝光的征地冲突,使得中国土地制度成为了众矢之的。一个普遍而且主流的观点是:让农民拥有更大的土地权利,甚至说土地私有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药方,中国土地制度的变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基础、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过程、科学抽象法与现象抽象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学说与辩护学说四个方面阐述了《资本论》方法论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不同;又从都注重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的结合和在制度分析方法上也有交叉阐述了两者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介绍了云南《文心雕龙》研究的先驱杨鸿烈先生的生平及其见解 ,高度评价了杨鸿烈在《文心雕龙》研究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蒋萍同志撰写的《诚信的伦理学分析》一书 ,最近已在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读后觉得作者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从伦理学的角度 ,深入地研究了当代中国的诚信现状和传统的诚信思想 ,系统地阐述了诚信的道德本质、道德结构和道德功能 ,并以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为支柱 ,力图构建诚信的社会体系。第一 ,以伦理学作视角诠释诚信的内涵和道德功能。作者认为 ,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 ,在东西方都受到重视。如果说 ,中国传统诚信观是因其农业文明的产物而成为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话 ,那么 ,发源于古希腊伦理学史的…  相似文献   

15.
借助全知的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詹姆斯·法雷尔在其短篇小说《春夜》中塑造了一个反映美国生活方式的环境.对法雷尔来说,表现这样一个环境是为了关注人们怎样认识生命意义.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讨论法雷尔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城市环境、环境对人物有何影响以及是如何在作品中关注城市自然主义主题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分析了阿多诺对胡塞尔逻辑绝对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判。阿多诺认为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逻辑绝对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的拜物教化 ,它是一种物化的逻辑或逻辑的物化。我们可以在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的意义上来理解胡塞尔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在华文文学研究中,不仅要真诚呼唤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而且也需要及时反思现存的研究范式的弊端/限制,扬长避短,从而发现并创制活力四射的崭新"问题意识".对术语的谨慎使用,包括回到原初语境,在实践中开拓其限度等都是必要的,尽管表面上看是初步的,恰恰是在此基础上,一旦它们发挥出应有的巨大威力,在其烛照下,新问题意识的浮现和研究范式的突出才可能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起源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解决这一理论问题须立足文本解析论证过程并关注马克思论证私有财产起源时作出的方法论承诺——“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马克思在形式上做到了从事实出发,通过复合三段论推理出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对他人劳动的支配关系,并说明这种支配关系就是私有财产。但一方面,国民经济现象中的异化劳动是被私有财产规定的,因此以异化劳动推理私有财产的做法的确是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人是类存在物”的价值预设不仅导致马克思对私有财产起源的论证没有真正从事实出发,而且使结论本身缺乏说服力。方法论承诺之所以未被兑现,根本上是因为方法论本身即唯物史观尚未成熟,突出表现为科学逻辑与思辨逻辑的串联。  相似文献   

19.
从陈季同与一般文士在不同出身、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地域等情况之下,从他很早受到欧西文学新思潮的影响,又运用了"言文合一"的语言和控诉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害"等三个方面,我们发现《黄衫客传奇》已具备了新文学的素质,以它的超前性,成为新文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一卷,第480页)。冯特说:“自然科学史从各个方面使我们铭记在心的一个通则是:科学的发展是同研究方法上的进展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整个自然科学的起源都来自方法学上的革命,而在取得巨大结果的地方,我们可以确信,它们都是以先前方法上的改进或者新方法的发现为前奏的。”(《西方心理学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