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冯建国 《学术界》2007,(3):247-250
盛唐诗坛上有山水田园诗派之说。其实,山水诗与田园诗,只是在题材上有某些近似之处,就其表现内容来看,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山水诗描绘的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而田园诗所反映的则是古朴生动的农家生活,和平宁静的田园风光。山水诗的作者多以南朝谢灵运为榜样,寄情山水,恣意遨游,表现的是隐士幽人的心态;而田园诗的作者多受到东晋陶渊明的熏陶和启迪,归隐田园,体味生活,反映的是田父野老的情趣。以山水诗而论,孟浩然、王维成就最高;若论田园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储光羲都堪称盛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盛唐时代不应该是田园山水诗兴盛发达的时代,但事实是田园山水诗在这个历史时期达到了顶峰,这就注定了盛唐田园山水诗具有其他时代所不具备的文化内涵与特色.表面看来,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盛唐田园山水诗都是一些隐逸于山水、体现着"出世"思想的模山范水之作,与老庄的哲学主张非常地契合,但其实他们的"隐"与老庄的"隐"不完全是一回事:老庄的"隐"是彻底地"隐",是以不"仕"为前提的;盛唐诗人的"隐"是一种以"仕"为目的的"隐".这种等待被朝廷征聘的心理在盛唐田园山水诗中是有所反映的——诗人是通过"渔樵"、"垂钓"等意象来加以隐喻的,体现的是姜太公直钩钓鱼式的隐逸传统.  相似文献   

3.
发轫于东晋的山水诗到了盛唐进入一个全盛的时期.盛唐时期儒道释三教并存,影响所及,山水诗呈现出多元审美形态.同为山水之作,由于作者尊崇不同的思想学说,因而审美倾向各异其趣,表现形态各有千秋.作为代表,就一般而言,杜甫尊儒,李白崇道,王维奉佛,孟浩然则三教并重,他们的山水诗分别烙上了三家文化不同的印记,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许总 《人文杂志》2002,(6):81-86
孟浩然终身不仕 ,且长期隐居襄阳一地 ,因而形成与盛唐大多诗人并不相同的文化性格与艺术个性。孟浩然长期生活于乡村田园 ,由对都城文化的疏离 ,造成自身独有的朴野的文化性格。从诗歌体式看 ,孟诗擅古不擅今 ,从诗歌风格看 ,孟诗一气直贯 ,平畅朴素 ,少有凝练的词句与曲折的结构 ,总体上呈现朴野疏淡的风貌 ,与精密雅致的时调显有差异。然而 ,这种游离于英雄气魄与都城雅式氛围之外的朴野的乡村牧歌情调 ,实际上典型地体现出盛唐诗坛追求天真自然的审美趣味 ,因而使得艺术修养与构思技巧并不那么深厚精熟的孟浩然 ,竟然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发出独特的光彩  相似文献   

5.
试论元好问的山水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山水诗创作,从南朝宋初谢灵运开山以来,经南齐谢眺至盛唐孟浩然和王维渐臻纯熟,形成了影响颇大的山水诗派。李白、杜甫虽然不以山水诗著称,然而他们的创作达到了山水诗的高峰。唐代其他诗人,如王湾、王之涣、崔颢、李欣、祖咏、韦应物、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都先后创作了许多情景交融的山水佳品。由此可  相似文献   

6.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心灵和精神的哲学,这也标志着一场宗教革命的彻底成功.禅宗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内涵,助长了盛唐人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自我肯定,顺应了盛唐积极事功的时代本质,适应了盛唐思想解放、人性奋扬的时代精神.禅宗对语言和思维的解构,使习常的语言失范,习常的思维失效,契应了盛唐诗歌的美学特质,也契合了染禅诗人的创作机缘.盛唐盛行以清幽虚空为特征的山水诗,是诗人性格中与雄杰豪迈所互补的另一种人性的流露,是盛唐气象中与阳刚壮放所共存的另一种意蕴的展示.盛唐山水诗,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清幽平淡的自然美学气象,虽然看不到时代激动与喧嚣,却与盛唐精神在深层内涵上是一致的,是与盛唐的四海晏然、天下升平的社会环境形成互相映衬而又互相生发的另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耿锐 《东岳论丛》2019,40(5):26-32
卢见曾编纂的《国朝山左诗钞》有意识地将是否符合唐诗学传统作为编选标准来选录和定位清前期山左诗人和诗派,梳理出了清前期山左诗坛宗法盛唐,尤主王维、孟浩然,且不排斥中晚唐,甚至兼纳部分宋调的隐约而开阔的唐诗学发展脉络,并以之观照清前期山左诗坛的诗学风尚,呈现出鲜明的唐诗学本位倾向。  相似文献   

8.
王渔洋根据他的"神韵"诗说选编的<唐贤三昧集>,精心结撰了一个分别以王维、孟浩然的为神韵诗头号、二号样板的盛唐诗歌体系,为我们进行王、孟诗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和阐释框架,为正确评价"神韵"说诗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数.孟浩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比王维诗更可爱,诗中画面更加朴拙,但在禅境诗方面却乏善可陈.诗禅相通的可信性和可行性是有限度的,"神韵"诗论和<唐贤三昧集>的选诗口径不能作为评价盛唐诗歌的唯一尺度.  相似文献   

9.
王志清 《学术论坛》2005,(5):162-166
从盛唐山水诗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沈、宋实乃盛唐山水诗之先声.他们的流贬,使他们的人性与诗性产生剧变,也使他们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诗歌的题材、情感、主题、意境、风格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山水诗的发生机制的变化,使他们的诗风格自然清醇,感情平易真切,充满了生气,也具有鲜明个性.他们写于贬逐期间的山水诗对盛唐山水诗优秀诗人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清丽的美学原则;二是回归还家的意绪和主题;三是方外之趣以及禅宗审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诗取士”是盛唐最重要的文化策略。盛唐的这种取士科制 ,以官方政策的名义接纳了齐梁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趣味 ,造成了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风习 ,为知识分子提供了高度自由而宽松的文化环境 ,使盛唐生活和盛唐人气质全面诗化 ,助长了士人山水情结的生成 ,形成了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风景审美的时尚 ,盛唐几乎所有的山水诗名篇都是产生于与科考有关的行旅羁役的奔忙中。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生态中 ,山水诗群迅速形成 ,诗歌 (特别是山水诗 )高潮蓬勃出现。  相似文献   

11.
在唐诗发展史上,开元、天宝与元和、长庆是两个创作高峰。从开、天以后至大历初,盛唐诗坛上的巨星如孟浩然、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相继殒落,而中唐元白、韩孟等尚未成熟,因而在大历、贞元的40年间(766—805),诗坛相对黯淡、沉寂,形成一个明显的低潮。一般认为,活动于此期的大历十才子是这诗歌盛衰之际的过渡人物,诗风在他们手中完成了从盛唐到中唐的转变。这种观点早已为人们所接受,然而,这里却忽略了一个  相似文献   

12.
盛唐山水诗的高潮 ,植根于社会文化氛围 ,植根于大众的接受趣味。所以出现盛唐诗的高潮 ,是诗歌文本自身发展的结果 ,也是审美接受的生态效应。因此对山水诗创作—接受—再创作的循环状态的研究 ,即是注重山水诗生态环境和创作主体生态取向的研究。盛唐山水诗创作主体的创作自觉 ,表现出审美上取南北文化之长为理想境界的文化整合意识 ,表现出对于时代接受趣味的顺应。思想整合的盛唐文化生态 ,使山水诗水准卓特高标 ,出现了盛唐所特有的艺术生态和面貌 ,这在唐人选唐诗中得到真实而生动的展示  相似文献   

13.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从整体风貌上看,他的诗兼有宫体诗、兴寄诗与山水诗,诗风明显地呈现出由初唐到盛唐的过渡性特征。从创作历程看,他的诗歌创作随时间、身份的变化亦有明显变化。以开元十五年为界,他的宫体诗多作于前期,而山水诗和兴寄诗多作于后期。在京为官多作宫体诗,谪居期间又多作山水诗与感遇诗。研究张九龄诗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唐诗由初唐到盛唐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隐居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在南北朝几乎没有嗣响。到隋末唐初为王绩所接续后,初唐一百年之久的诗坛上,吟咏田园风光的篇章依然寥若晨星。直到盛唐出现了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一批名家之时,田园诗才蔚为大宗,并在艺术上取得了使后人难以为继的高度成就。那么,造成田园诗在短时期内迅速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这与当时隐居之风的盛行有关。盛唐君主为了粉饰太平,热衷于招隐士、征逸人,为文人开出一  相似文献   

15.
盂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在“众星罗秋旻”的盛唐诗坛,他的生活经历格外平淡无奇,其诗表现的生活也并不十分丰富,然而他却赢得了同代与后世许多著名诗人学者的激赏。李白用礼赞的口吻称颂道:“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赠孟浩然》)。杜甫怜爱倾慕,情溢笔端:“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王维“美其风调”,画其像于郢州刺史亭,后遂称“孟亭”。后世称其诗制思清美、匠心独妙的,代  相似文献   

16.
成松柳 《云梦学刊》2004,25(4):73-75
由于禅宗哲学“本心是佛”、“直觉顿悟”和“以心传心”的独特思维的影响,造成了盛唐诗人艺术思维的变化:由理性认识到直觉体验,由再现到表现。这种重直觉体验、重传神写意的艺术思维使得盛唐山水诗呈现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是盛唐山水诗取得了极高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维和孟浩然的田园诗借鉴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经验,对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传统有所突破,具体表现为选景取材山水化、艺术旨趣以再现自然之美为主、文化精神也更多山水诗“清高玄远”的意味。王孟田园诗的突破与他们的隐居环境、审美意识和生活理想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山水诗作为一种类型在晋宋时代确立后,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创造了空前的繁盛局面,其技巧和意境创造远较南朝的模山范水更成熟更完美,以王、孟、李、杜四家的山水诗最具代表性,他们的山水诗创作远非只用王昌龄的“物境”理论所能描述的,这就推动了山水诗论的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19.
盛唐山水诗人的美在自美、物皆自得的诗美观,最充分地突出了自然物象自身美的客观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自然中心的生态价值观,表现出一种超越社会伦理意义的审美德性。这种以自然目的为目的的山水精神,以生态本位为基础的纯粹意义上的审美创造,最易于接受到山水外物所给予的真谛暗示,亦便于完成参透本体的感性超越,他们的人生态度即在禅悟的过程中融入山水而变成了"自然景色",其作品呈现出形意和谐、意象平衡的诗美形态,形成了盛唐山水诗美的生态本位特质。  相似文献   

20.
<正> 虽然不能说在中国七十多年的新诗坛上尚未出现过山水诗,但像孔孚创作的这样地道的山水诗精品实属罕见.如果说我国悠久的山水诗传统在现代诗歌创建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意识的继承,似乎出现了“断代层”,那么孔孚山水诗的“文学史意义”就在于填补了二十世纪中国新诗演进所留下的历史缺陷;不仅仅如此,并在弘扬民族山水诗传统的基础上开拓了当代山水诗发展的光辉前景.这里只想从传统山水意识的角度,试探一下孔孚山水诗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