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宋阜森  谢玉兴 《兰州学刊》2005,5(2):256-258
<边城>语言艺术神韵的形成得益于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学及其所深蕴的美学精华的萃取和吸收.将<边城>和古代山水小品文进行比较,可管窥<边城>的语言艺术特色:在描写中流露唐宋气质,在叙述时突显魏晋风骨,在行文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问世以来,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特别是他在<边城>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翠翠,这一盈盈动人的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但翠翠那古朴的爱情故事却蕴涵着无奈的命运感伤,并唱出一曲异化民族风俗下的爱情悲歌.作家在她身上寄予了对理想人生形式的思索,和湘西现实与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边城>是沈从文散文诗化小说中的代表作.有人赞誉<边城>是"长诗",是"小说中飘逸不穷的仙女".它的浓郁的抒情性,它对乡土人情的描写都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小说中所表现的人性美,是其思想倾向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描写了大量的草木鸟善等自然名物.这些自然名物的运用,造就了<诗经>的灵动之芙,表现在:从表层看,"草木鸟兽"的动态描写,展现了一幅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灵动画面;从深层看,"草木鸟兽"所构成的动态图景的背后,跳动着周人的生命热情.<诗经>的灵动美在<国风>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视阈下<边城>起降沉浮、祛蔽返魅的经典化演进,归因于作者超越接受环境的忠实创作和作品内涵深蕴的接受美质与艺术价值.<边城>以其无穷的思想艺术魅力不仅突破了时代和政治的困扰,给人类塑造了心驰神往的理想家园和诗意栖居地,而且使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为读者摆脱现实困境的束缚提供了一个向往和奋进的精神力量.它曲折跌宕的复杂接受过程,不仅反映了文学与时代、政治的错综关系,而且必将给当今文艺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以深刻的反思和悠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研读<道德经>30多年,进行了相关的翻译和著述.他认为,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确实,他的宗教生命体验受<道德经>的影响很大,他把老子的生命宇宙观融入自己的人的生命秩序和谐性体验之中.他认为,只有当肉体、肉体生命、灵魂生命三者在秩序中和谐展开,人才会拥有真正生命.在此,就肉体、肉体生命、灵魂生命的位格在托尔斯泰生命秩序中拥有的位置,对托尔斯泰的生命秩序和谐性是建构人的真正生命的必要条件的思想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一个崇拜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式的自然崇拜不仅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中的"泛神论"有关,更源于他对作为中华古老文化孑遗的巫楚文化的直接承传.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乃是历史上的湘西社会--那片"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边城>的悲剧是人类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惑冲突的悲剧,预示了人类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诗经>作为具有明确实用目的的雅乐,也是具有艺术审美意义的乐章,不乏审美娱悦性.其审美娱悦性,映射着周代统治者对其实用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因而,周礼"制中"的原则规范着<诗经>的美学取向只能是中和之美.其所体现的中和之美,不仅对于当时及后代的文学艺术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审美定势在潜移默化中积淀;而且,对于儒家崇尚中和之美的文艺观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诗经>乐章所体现的中和之美的价值论色彩、正确性原则、普遍和谐观以及朴素辩证法之影响,也许永远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9.
华兹华斯的一生与美丽的大自然有着不解之缘.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中的一些诗篇和他的长篇自传体诗<序曲>都展现了诗人在美丽自然中得到的欢愉.华兹华斯谱写一曲曲乡野的欢乐颂歌,旨在给读者带来愉悦和智慧,使读者的灵魂得到升华,并以此拯救人类的灵魂.他那些表现欢乐的诗篇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类的爱.  相似文献   

10.
哥特文学的特征是野蛮、恐惧、落后和神秘,而济慈诗歌的主旋律是对美的追求.哥特文学传统与济慈诗歌在文学特征和审美追求上显然处于对立状态,济慈在<伊莎培拉>中要将这对立的两极统一于艺术的和谐中,将哥特传统的恐怖描写融入浪漫主义的理想化中.利用哥特传统又从中解脱,应该说,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某些方面也有败笔,或者说沦陷于哥特传统中,无法自救,致使<伊莎培拉>有光晕也有阴影.  相似文献   

11.
佩里·安德森在<后现代性的起源>一书中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追溯,向读者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通过观念史与文化史的结合,安德森在<后现代性的起源>中展现了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社会基础.安德森是在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后现代主义研究的,他对詹姆逊的研究是高度推崇的.  相似文献   

12.
日人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是关于<左传>整理和注释的重要著作.它对<左传>整理的贡献首先体现在校勘上,其校勘特点主要从校勘方式和校勘方法两个方面显示出来.<左氏会笺>在校勘方式上可以归纳为存真求善、做校异、订讹误三种;在校勘方法上则可总结为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几种.通过对<左氏会笺>校勘方式、方法的举例分析,并展现<左氏会笺>的校勘情况,说明其校勘不仅使<左传>的古钞本更臻于完善、精粹,而且丰富了校勘学的释例.  相似文献   

13.
从<中美关系研究丛书>中的第一辑<中美关系史论丛>1985年面世,截止2005年5月出版的<150年来中美关系史书目>,正好是20年了.像这样一套大型丛书,能够坚持不懈地出版,是很不容易的.这其中既有作者的合作,又有编者的筹划与编辑,而出版社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之一.本文通过对有关著作的简要评论,力图展现该<丛书>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  相似文献   

14.
<为芬尼根守灵>和<尤利西斯>以看似破碎的艺术形式,既展现了支离破碎的视角,还展示了艺术家眼中破碎的世界;<为芬尼根守灵>揭示了睡者与死者之间的关联,而<尤利西斯>则在意识流中找到了清醒的人类联想模式的关键点;如果说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以追求新范式、新权威、新秩序为主旋律的现代主义文学形式来重新阐述一种神话,表现了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那么,他在<为芬尼根守灵>中则通过解构和去中心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来书写"世界历史",他试图通过语言游戏来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并挖掘出"不确定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表现命运与人格的悲剧作品.作者以一座小城、一条渡船、一个老人和一个女孩,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记忆与时间的矛盾对抗性,进而向读者传达了生命现象的脆弱与精神现象的诡秘,以及作者内心世界的巨大痛苦.  相似文献   

16.
我抱着轻松而愉快的心情,读完了陈征教授的新著<陈征诗词百首>(以下简称<诗词>).以前我的印象是,他是以研罗<资本论>而著名的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真想不到他对我国古典诗词有如此高深的造诣.展卷吟咏,如饮醇醪,如沐春风,似有取之不尽的思想和艺术宝库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世纪性思潮.而由文化理念、创作精神上的超越性立场嬗变为世俗化姿态,是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的一种基本趋势.这既缘于中国文化原本就缺乏宗教式的超越性基因,也是传统实用理性精神的现代性延续所致.<边城>和<围城>最先呈示出存在主义创作的世俗化迹象,80年代以降,存在主义文学的世俗化蔚为大观,并演变成两种致思途径:民间化叙事以及与"个人化写作"携手的日常化写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层面、不同时象对实施<劳动合同法>的看法及其实施<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员工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选择经济比较发达、民营企业和外来工比较多的福建泉州作为样本开展调查,认为该法可以实施,但需要一个试行过程,边实施边完善,边完善边实施.要加强宣传,引导企业学法用法,降低生产成本,抵消实施<劳动合同法>增加的用工成本,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大违法处理力度,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实施<劳动合同法>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9.
张清芳 《云梦学刊》2008,29(1):101-103
曹文轩于2005年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天瓢>和<青铜葵花>,是他追求美学艺术的代表作.作者一面把中国传统的唐诗宋词的格调和意象化到作品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意蕴.但是另一面.他又把西方小说的一些写作技巧融入小说的主题中,由此创作出中国古典美感和西方现代美感相融合的佳作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洛阳伽蓝记>、 <魏书>、 <北齐书>、 <北史>和隋唐有关文献的考察,街之应为"杨"姓.从<广弘明集>衙之小传和晋唐记载人物籍贯的体例分析,衙之的籍贯应指西晋时期的幽州北平郡.街之的生平及仕历,从现存的史料大致知道他曾任过奉朝请、期城太守、抚军府司马和秘书监四个官职.<洛阳伽蓝记>的创作当始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约至武定五年(547)的七、八月之间完成.完成此书大约用了五年的时间.记载人文地理的"<庙记>体"地志著作对<洛阳伽蓝记>创作的影响应引起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