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和演变 ,使社会主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而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绩 ,谱写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并为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闯出了一条新路。世界社会主义将在充满活力的多种模式中走出低谷 ,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综观2 0世纪的历史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在坎坷和典折中不断前进 ,开创了人类社会最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空前严重的挫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在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 ,国际风云变幻 ,世界格局日趋多极化 ,迈向 2 1世纪的社会主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就必须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一、历史长河中的某种暂时反复…  相似文献   

3.
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两个必然"就成为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如何实现这一主题要求,马恩提出了两个设想一是"同时发生"理论;二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跨越了资本主义这个"卡夫丁峡谷"基础上实现的.这就揭开了社会主义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此期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波匈事件、"文化大革命"、苏东剧变三次重大挫折;同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又发生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制度;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创立过程中又经受了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考验;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及党的十五大前夕中国举什么旗的考验,使全党同志更加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更加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理论创新拯救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理论创新的巨大浪潮使中国人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形成了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全新认识,破解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史上的"两大危局":"文革"引起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在危机和苏东剧变引发的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空前危机;理论创新是连接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的关键链环,是实现精神向物质转化的根本条件;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创造,迫切要求回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而西方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持相对稳定发展的背景下,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辩证地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应从理论和实践上肯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处于初级阶段事实两个角度,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从社会主义运动在当前遭受重大挫折出发,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站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认识人的创造性发挥对社会主义前途的重要性。结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曲折性、长期性及人的创造性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必然性是基础,优越性是必然性的体现,曲折性和长期性是必然性实现过程的特点,人的创造性则是必然性实现的关键。只有正确认识这五性及其相互关系,才能辩证地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时代非洲的民主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苏东剧变和多党民主化浪潮冲击下,非洲社会主义也遭遇了挫折。但是,相对于民族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而言,非洲的民主社会主义所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并且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还有所发展。总体上看,民主社会主义在非洲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总结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对传统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思考、修正与发展。邓小平从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等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进行了阐述。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思想不仅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而且必将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解体之后,重建社会主义理论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一项迫切任务.当代社会主义理论重建的焦点在于,重申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没有无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无民主的社会主义.重建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方法论层面上全面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与社会乌托邦、社会主义与人权、社会主义与伦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重建社会主义理论,迈向马克思意义上"人的社会形式"的社会主义方面,布洛赫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结构-构造理论层面、经济-社会层面、规范-乌托邦层面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宪良 《兰州学刊》2007,2(2):71-73
苏共的灭亡使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受沉重打击,就在该地区反共势力的喧嚣声尚未沉寂之时,俄罗斯社会主义力量再度崛起,使得俄政治时钟大幅左摆.仅经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俄社会主义力量便再现衰败迹象.俄社会主义力量的大起大落给我们以很大启示: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是执政党赢得民心的基本条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执政党受到民众拥戴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拥有一个团结稳定的领导核心是一个政党强大的必要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堪比1929-1933年的“大萧条”.五年来,这场危机不仅导致世界经济衰退,还引发了欧美国家的社会动荡.现实证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减弱.这一切都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提供了条件.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欧美罢工运动的此起彼伏、共产主义力量的重整旗鼓、社会主义国家地位的上升和全球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等诸多因素中可见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端倪.然而,世界社会主义的重振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状况,宏观上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因苏东剧变而身处低潮境遇,二是于低潮境遇中闪烁着若干生长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若干生长点的闪烁,使我们坚信: 21世纪将迎来社会主义的复兴,社会主义的旗帜,最终必将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实践者们遭受的挫折与失败 ,与他们对马恩关于社会主义设想和现实生产力基础问题上的教条主义紧密相关。邓小平基于生产力发展 ,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新的科学概括 ,揭开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之谜 ;并从实际出发 ,坚持生产力标准 ,揭开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之谜  相似文献   

13.
苏东巨变后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理论研究却异常活跃 ,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托派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 ,竞长争高。在实践方面 ,国外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越南、朝鲜、古巴三国 ,老挝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 ,这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调整、改革。俄罗斯、东欧的共产党和其他左翼政党稳住了阵脚。特别是在东欧国家中 ,左右两翼轮流执政的两党政治已基本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力量仍在进行艰苦探索。  相似文献   

14.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引人注目的左翼社会思潮,它是以"绿色意识形态"为其理论支点的社会主义流派,是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力量.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生态运动,掀起了一股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要求建立一个符合生态环境、没有剥削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苏东剧变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上仍然处于低潮,并列举了其表现。重点分析了处于低潮的现实原因。点明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在苏东剧变以来的低谷,但在发端于美国并向全世界蔓延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以其独特的魅力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有所复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给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以重大启示,它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所以从十月革命之初便有人对这一革命的合理性提出诘难,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更有人把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取胜这一历史事实作为"原罪"加以谴责。这种认识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落后国家取胜,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原罪说"的大肆渲染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既不利于客观地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受挫的原因,也会动摇人们社会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8.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新时期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两座里程碑,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性意义;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又经历了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三大历史性考验,挫折与辉煌伴随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成熟。两座里程碑,三大历史性考验,为我们在新世纪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胜利,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改造和集中动员型体制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迁.由于社会动员的导入和强化,致使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出现非均衡性发展,并使原本有序的社会变迁从开始阶段的引导型渐进性变革转向速度导向下的压力型强制性变革,进而中断了社会经济的组织性进程,给社会主义改造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历史遗憾.反过来,社会主义改造出乎意料地完成,强化了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对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社会动员的迷信和依赖,刺激了对政治动员的制度性诉求,并最终导致以政治推动为特征的集中动员型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末的社会主义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实力强大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纷纷垮台,而原先那些实力并不很强的国家却扛起了社会主义之鼎。历史是如此的复杂,却又如此的深刻:它以社会剧变的方式向人们揭示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哲理。 世纪之交,我们需要反思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之成败得失,总结其经验教训。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中国进行改革的同时甚至以前,原苏东国家也曾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改革,可是,中国的改革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却发生了剧变乃至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为何会出现两种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