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朱谦之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早年提倡无政府主义虚无哲学,20世纪20年代将柏格森生命哲学与孔子儒家哲学糅合,倡导唯情哲学,以与唯科学主义相对抗。三、四十年代则以生命哲学为理论武器,建构其独特的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为中国文化的复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呐喊,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初中国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当时流行的“科学已蚕食了哲学”、“科学最终将取代哲学”等观点,张东荪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与回答,他认为,科学是不能代替哲学的,科学与哲学各有特质,二者不但无抗争而且能相得益彰,这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主义思潮涌动之中的另一种声音。重温他的观点,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中详细探索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会有益于深化我们对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方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两种哲学运动为背景,探讨20世纪土家族近现代哲学运动中的问题与思潮.20世纪土家族的新哲学运动是与20世纪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大背景相一致的,在现代知识分子和现代意识生成的基础上,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多种思潮及相应的哲学问题,其中在五四前后期还形成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多种哲学思潮.20世纪土家族的新哲学运动是整个中国现代哲学运动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转型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曾长期任武汉大学校长的王星拱,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名著《科学概论》,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该书对科学与玄学论战中所提出的主要哲学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与探讨,建构起一个相当完备系统的科学宇宙论体系,从而对20世纪20年代经验论科学主义的开展进行了系统总结,成为20世纪中国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既表现了近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又是文化领域"古今中西之争"的继续。李石岑的人生哲学以生命哲学和唯意志论为基础,试图对科学的人生观与玄学的人生观做一调和,同时提出了一条与现代新儒家不同的对可信与可爱、科学与哲学进行划界与调和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哲学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中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与20世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密切相关,而在中国则是社会转型的深刻的文化显现。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主要是在发展哲学、交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儒学、后现代主义、价值学、人学等研究领域中展开的,而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的主要论题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涵盖了文化的界定、文化的结构层次、文化的功能、文化哲学的对象、文化哲学的主题、文化哲学的建构原则、传统文化模式批判、主导性文化精神的冲突、文化转型、新文化精神的重建等众多问题。文化哲学在21世纪将成为最有影响的哲学范式或哲学形态,要推动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走向深化,就应当在建构中国现代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和转换文化哲学研究范式两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7.
孙慕天教授是俄苏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他初涉这一研究领域,至今整整40载.在国内,他首创"苏联自然科学哲学"这一研究方向,创建了第一个研究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的学术共同体;他率先阐发了20世纪60年代中叶以来,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研究重心由本体论向认识论和科学逻辑转移这一重大变化;他首倡开展比较哲学特别是比较科学哲学研究,并以科学动力学为例,对西方和俄苏科学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孙慕天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创新精神值得自然辩证法业界学习.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系统科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教育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系统科学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指导主要是其第一层次的系统哲学,在当代主要表现为复杂性思想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这就要求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教育研究中确立整体思维、综合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动态思维的新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张东荪在20世纪40年代致力于中西文化异同的比较研究工作,先于李约瑟对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这一难题,从根源上作出了合理的解答。他认为,中国在传统哲学上,不注重“本体”观念,只关注“整体”思想;在古代逻辑上,缺乏“同一律”,重视“相关律”;在传统文化上,忽略“物”的观念,偏重“事”的观念。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致使中国近代没有形成科学诞生所必备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科技哲学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拓展,发展为重要的哲学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形成了一般科学哲学与科学技术论、自然哲学与分支科学哲学、技术与工程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与工程伦理、科技史以及科技文化与传播等相对独立但又有一定交叉的研究进路.近二十年来,中国在科技与工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迅猛发展,实践的需要促使科技哲学研究在不断跟踪国际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前沿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科技伦理和工程哲学等问题导向的研究.展望未来,科技哲学应主动应对科技时代我国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带来的挑战,为人类实现文明跃迁提供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和智慧.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把科学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强调通过科学家的实际工作来探讨科学研究的方法,即按照自然过程去认识和把握科学的发展历程。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主张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主流倾向。文章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观点给与分析评价,从而为我国科学哲学的研究确定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创设的“培根计划”,经过400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日益暴露其不合理性,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以至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风险社会”或者“灾难社会”。反思几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来自然科技理性的“两面性”,总结“培根计划”的是非功过,创新文化观念,进而为“社会技术”走向历史前台创造条件,已经成为21世纪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信息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信息哲学研究三十多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探索与创立期,20世纪90年代的退潮和深化研究期;21世纪10年来的成熟发展和被再度关注期。中国信息哲学创立的标志是邬焜的一篇论文和一本专著:《哲学信息论要略》(《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哲学信息论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而邬焜创立的信息哲学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他独撰的一本长达70万字的著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相似文献   

14.
“科玄论战”对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 ,深刻地影响着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 2 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唯物史观诸派文化哲学的影响以及“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撒播带来的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 ,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 2 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20世纪科学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20世纪科学技术的影响一是科学家们通过自然科学工作专业实践活动,探索、寻找并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其科学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成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基础,这些国家以国家教育的方式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指导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界的影响相对有所削弱.深刻分析认识其中原因,有利于我们在21世纪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舞台上最亮丽、最引人注目的是后现代的兴起。但对什么是“后现代”,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有人把后现代解释为现代后的历史时期;也有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美学风格……,通过梳理,认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的,并就后现代对哲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基本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史是 2 0世纪发展起来的年轻学科。在近一百年的发展中 ,中国哲学史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就每个阶段发展中的内容、特征、得失作了力求简明扼要的阐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18.
工程技术哲学是以工程知识和工程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通过对“工程师知道什么”一文的解读,阐述了约瑟夫 C.皮特的工程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皮特关于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的概念界定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科学知识及工程知识的特性及概念形成的演化过程。皮特拒绝了二十世纪对哲学进行分析的主要途径——逻辑实证主义,形成了以实用主义知识理论为核心的工程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