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东南亚国家除泰国之外,均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对东南亚不同民族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再加上东南亚各国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曾受西方古典民族主义思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的影响,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独立之后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因素,引发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甚至产生民族分离意识.作者认为,在多民族国家里,缩小不同民族的经济差异、消除民族歧视、允许多种宗教和多元文化并存,是促进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考察了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民族独立运动中民族意识形成的过程、特点及其对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东南亚的知识分子在"亚洲觉醒"之前便已经觉醒.觉醒的知识分子唤醒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这是东南亚民族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团结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民族意识的实质特点.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客家人是一个复合体,由不同阶级、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成,是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一个亚文化群体.在全球化时代,东南亚客家人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他们保持客家文化的努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来,在中国人下南洋的移民潮中,中国在与东南亚各国各民族的交流、互动、磨合、整合和融合,如水银泻地,落地生根,形成了许多各具人文特征的土生华人。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是中国与东南亚民族关系深厚历史渊源的一个重要呈现。认识土生华人落地生根的这种状态,不仅俱有共生性、多样性和深度性的学术意义,而且还俱有增强克服"中国中心主义"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去中国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动的和平战略。  相似文献   

5.
云南回族穆斯林是一个跨越国界散居于东南亚的民族。历史上由于经商、贸易、避难等原因不断移居东南亚,多数已加入所在国的国籍,为所在国增加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今天仍作为一个民族活跃在东南亚各国。研究回族跨居现象对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 ,从民族学的角度 ,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 ,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 ,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7.
第六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国际学术会议2014年11月28日~12月2日在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召开,来自中国、越南、日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马来西亚、缅甸等60余名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本次年会主题是"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大会就"族群历史与文化""东南亚华人研究""跨国民族研究"等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图为大会会场  相似文献   

8.
何平 《世界民族》2007,1(4):52-62
今天东南亚的绝大多数居民属于蒙古人种,但是还有一小部分人属于另外一个种族,那就是黑色人种。今天这个种族的人数虽然不多,而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海岛地区,但是大量的资料表明,他们很可能曾经是中南半岛的主人,甚至很可能还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特别是中国南方地区。东南亚的黑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南亚各国和各地区先后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建设民族国家和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东南亚华侨社会在二战后也逐步转变为华人社会,并且成为东南亚地区多元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华人社会在二战后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个别国家或局部地区华人政治和社会地位变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将二战后东南亚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其社会地位的演变与发展,相对而言则显得较为薄弱。由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庄国土教授主持完成的《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  相似文献   

10.
战争和迁徙构成了东南亚苗族历史的基本内容,虽然身陷灾难之中,但是东南亚苗族仍靠基于血缘的宗亲制度以及对共同祖先的崇拜,维系着本民族的绵延不绝。本文主要依据法国人类学家李穆安的《老挝高地的一个青苗村庄》一书提供的民族志史料,佐以其他学术文献,梳理出老挝苗族的宗亲关系,进而探讨东南亚苗族与中国苗族同宗共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