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村民自治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及其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昀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3):7-11+13-75
文章试图运用“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观察、分析实行村民自治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的变化、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以及对此加以调整的可能。提出 :村民自治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由上下包含变为分立对应 ,由依附型变为契约型。这种变化带来了乡政与村治难以衔接以及村委会与村党组织难以协调等新问题 ,其症结在于作为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中介的村委会的角色不清。要对此加以有效调整就必须改变村委会权利与义务不对等以及职责与能力不对称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秦程节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缓解严重的粮食危机,出台并强力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由此引起农民强烈的反应并形成农民与国家之间紧张的互动和博弈。这种互动和博弈主要表现为国家统购统销与农民自由之间的矛盾,高征购引发农民“粮食恐慌”的危机,强迫命令风导致农村干群关系尖锐对立。在农民微弱且坚韧持久的利益表达压力下,国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统购统销政策,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实现双方的“利益整合”,冲突得以调适和纾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和博弈,不仅折射出国家尊重农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所做的不懈努力,也为当今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4.
李飞龙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26-133
"大跃进"中,农村集市贸易被迫停滞,农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国家重新开放了农村集市,这可以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在集市贸易的恢复过程中,国家权力和农民利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为此,政府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在满足农民基本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国家权力的权威性。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意愿和行为作为力量的一极也不可忽视,相应的沟通疏导渠道,也是使这种社会冲突不至于升级的重要保障。在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对社会冲突的个案分析,有助于国家和市场在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中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5.
李飞龙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64-68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与农民关系上,农民所面对并不是抽象的国家权力与国家形象,而是代表国家权力和利益的实体。从个体上讲,农民所面对是半行政方式的乡村基层干部;从机构上讲,农民所面对的是国营商店、信用社、供销社等国营和集体企业。后者则是文章所概括的国家企业,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载体,大跃进高潮时国家形象一度受到严重影响,为了缓解这种危机,国家对国家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缓解了大跃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达到了国家形象重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黄振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13-20
由于研究旨趣的不同,学界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理论研究可以大体归为四个研究视角:一是乡土社会与国家建构的视角;二是政治控制与社会动员的视角;三是基层民主与农民维权的视角;四是基层政府与村庄精英的视角。四个视角涵盖了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领域,对于我们认识国家与农民互动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但需要看到,现有研究对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解释模式较为单一,这对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7.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我国的市场、社会与国家之间遵循着一种独特的互动关系模式: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权力推动市场的发展,而市场从两个方面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市场促使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从而使社会能够影响国家,并对国家职能的转变构成压力;另一方面,市场又导致社会矛盾的凸显,从而造成了社会对国家的依赖,并迫使国家权力进一步优化升级。伴随着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市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强,不断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市场的良性运作、社会的和谐稳定,乃至国家的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市场、社会与国家之间遵循着一种独特的互动关系模式: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权力推动市场的发展,而市场从两个方面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市场促使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从而使社会能够影响国家,并对国家职能的转变构成压力;另一方面,市场又导致社会矛盾的凸显,从而造成了社会对国家的依赖,并迫使国家权力进一步优化升级。伴随着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市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强,不断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市场的良性运作、社会的和谐稳定,乃至国家的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适应农民购买行为变化,开拓农村市场——福建农村市场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农村居民购买行为调查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了近期农民购买行为变化及其特点 ,同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对“十五”期间农民购买行为作预测性的分析与研究 ,为有关部门开拓农村市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魏程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108-119
政府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后税费时代,国家农民关系发生重要变化,地方政府亦转变乡村产业干预策略,通过重构农技服务体系、强化党政服务能力引领地域产业发展,其经验在于技术与行政服务机制有机嵌入乡村社会,激活了社群自主发展产业的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由行政部门、科研组织和村社技术精英构成的新农技服务体系,通过示范机制成功地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扩散到乡村;县域政府通过稳定产业政策、落实服务责任和基层组织动员,顺利地将产业服务资源输入乡村。政府在产业服务中与农民形成互动式治理机制,有效回应了农民的产业发展需求,形塑了以小农户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贡献了地方经验,也为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国家农民关系重构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易文彬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1):22-26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既是政治经济学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国家基本的政治经济关系.政府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决定其能否获得持久稳定发展的关键.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市场万能,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国家主义学派认为国家全能,强调全面干预经济,而折中主义则主张二者的协调.一部经济发展史就是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斗争史.与此相随,国家与市场经历了一个合作—竞争—合作竞争的演变过程.然而,国家的逻辑是权力,市场的逻辑是财富,财富本身又是权力的重要来源.从历史来看,各种思潮的实践各有得失,所以,进一步研究二者关系的演变及其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正确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徐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3):88-92
文章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探讨中国农民劳动的国家性建构问题.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民劳动经历了一个由个体劳动到集体劳动,再到个体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在劳动关系的建构与调整.国家通过集体劳动将劳动力这一基础性资源整合到国家体系中来.但是,由于劳动与收益的不对称,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弱者反抗",从而导致国家重新调整与农民的关系.农村改革因此被称之为农民的"第二次解放",主要是农民获得自由支配其人身的权利.这反映了现代民主国家建构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3.
张金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59-63
[摘要]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在转型期安徽两村的“环境维权事件”中,国家与农民关系主要表征为地方政府、村级政权同污染企业、农民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常常以“污染合理”与“不出事”两种逻辑在场,两村农民在“生存主义”与“风险最小”两种逻辑的支配下似乎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地方政府来解决威胁他们基本生存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4.
袁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35-38
1895~1937年,随着通商贸易的日渐增多,华北农村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民的生产活动也纳入了市场体系之中,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变得日渐紧密起来。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关系带有自己一些固有的特征,即迟滞性、被动性、不稳定性和农民社会流动的频繁性。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后工业化时代,上海等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内既有产业园区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转型发展,产业转型带来大规模就业岗位变化,从而引发了职住空间关系明显变化.以上海中心城区发生产业转型的漕河泾、张江两个典型园区为例,使用多源大数据实证分析,比较了两个园区职住空间关系的演变特征和演变机制,归纳了后工业化背景下产业转型带来的产业园... 相似文献
16.
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业主代理模式的市场博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国家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 ,业主代理成为项目业主与外部市场环境物质与信息交流的最主要界面 ,同时也是业主与项目建设方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协调者。代理人的行为 ,作为一种解释变量 ,对项目建设各方的绩效函数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文章通过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业主行政代理模式和市场代理模式中各主体之间的市场博弈分析 ,考察有关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及其对项目建设工作效率的影响 ,并指出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业主市场代理模式的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17.
李向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5):117
基于“国家中心观”和“冲突论”形成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为从“结构-制度”路径出发讨论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总括性理论前提。围绕此框架,当代农民学领域形成了多种理论范式,在解释当前农民学中诸多社会问题方面富有成效,不过其过度强调国家与社会对立而忽视其合作的学术倾向,不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转型时期的农民中国及相关社会问题。因此,当代农民学研究需要引入新分析路径以对既有“国家-社会”分析框架进行反思,并探索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学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精确厘清职业农民的研究概况,有助于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本研究以文献发表时间、学科关联分布等为单位,对中国职业农民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该主题的研究在发文数量上呈逐年上升等发展态势,但同时也表征出关注焦点不够稳定等发展特征或问题表象。今后有关该话题的研究将呈现出技术理性张扬等发展前景,从而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甘爱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8):218-222
后冷战时代,印美关系在走向融洽的同时也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我们应通过增强综合国力、与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协调好大国的关系等措施来应对印美关系发展给我国安全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钱维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3,(12):110-125+151-152
马克斯·韦伯关于合法性类型的分类蕴含对国家-社会关系的不同认识,为理解国家自主性的实现机制提供了不同的理论基础。简言之,国家基于区隔社会的关系实现超越型自主,基于嵌入社会的关系实现嵌入型自主,基于整合社会的关系实现动员型自主。目前学界对国家自主性实现机制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前两种,忽视了文化属性较为强烈的动员机制,因此动员型自主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国家具有的文化治理的技术优先性。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精英决策、法理结构和价值系统等层面赋予的中国国家自主性是支撑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