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题画诗审美时空的层次构成具有多重性,它融合了客观物理时空和中国画时空的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审美时空。在唐代山水题画诗中,诗人对画面时间二度审美,将画面凝固性的时间转化为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时间,给画面时间赋予了生命意识内涵。唐代山水题画诗中的空间则具有广远性和包容性的审美特点。广远性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诗与画在空间意识上的相通,包容性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空间的二度审美,而且折射出诗人主体对外在空间驾驭、掌握乃至与其融合的理想。唐代山水题画诗隐逸的诗旨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迷茫心态,体现了中国画时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审美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2.
题画诗在中国艺术史和文学史上构成了别样的风景。"扬州八怪"重要成员李鱓的现存题画诗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一是串联起了诗人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二是对诗人典型的儒者人格进行了生动写照;三是表现出与正统诗歌大异其趣的美学风格,为后世提供了独特的诗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沉郁顿挫”是杜诗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与杜甫的创作心态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在杜甫丰富复杂的创作心态与诗歌风格中 ,有五种最为突出 ,其分别为 :目空风俗的自负心态与凌云健笔之美 ;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与深厚博大之美 ;氵项洞难掇的焦灼心态与激越苍凉之美 ;家园难归的漂泊心态与渊洄氵亭蓄之美 ;九死未悔的执著心态与悲壮崇高之美。这五种创作心态及其诗美特征的水乳交融构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诗美风格 ,这种美学风格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法、解读法、统计法来研究湘籍诗人李祁的题画诗。在一般性的概述之后,重点探讨其题画诗的功能。李祁的题画诗有丰富的意蕴,本文从画幅的扩展、画意的补充、画旨的升华三个方面来解读其题画诗的意蕴。由此得出结论为,李祁是湘籍第一诗人,对后来整个诗坛及湖湘文化产生过较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树楠是近代“河北派”诗人群体的重要人物。学诗从黄庭坚入手,由苏轼上追韩愈、杜甫,与桐城诗派和闽派诗人的诗论有许多相通之处。他历经晚清的变局,其题画诗融入了文士的家国情怀和慷慨雄迈之气,将画家心事、诗家遭际与文人的生命理想在诗画真幻世界中进行自由转换,表现出晚清以来题画诗发展的新境界。题人物画诗勾勒图像中的自我形象,写出了儒者能吏的生命情态;题咏山水画诗与山水行旅的矛盾心态深度交织,呈现出晚清民国文人宦途中经世理想与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困惑与无奈。他的题画诗以“诗史”精神孕育“画史”意识,追求天真自然、雅逸淡泊的艺术风格,带有浓郁的文士趣味,体现了深味斯文之道的儒者在易代之际难得的家国之情和生命趣味。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的诗皆展现了冲淡之风。然而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个人思想、经历的不同,其诗风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本文试通过他们的代表作来赏析各自"冲淡"美,并做出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晚清文艺大家何绍基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词.浓郁的学术性色彩,强烈的抒情性特点,是其题画诗承载的独特文化意蕴;随物赋形、想象诡谲、化学问为情思是其题画诗的艺术特征;鞭辟入里、辨析精微的理论分析,代表了其题画诗的理论深度.何氏堪称题画诗史上的杰出代表诗人,代表了苏黄以来题画诗创作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具有文化根性特征的传统士子精神对第三代诗人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产生了重要影响,培养了他们忧患超卓的志士情怀、冲淡沉思的隐士心态、叛逆率性的狂士风度。士志于道的承担意识与虚静淡泊的超脱态度、悲悯救赎的社会情怀与自由狂狷的个体人格构成了他们的二难心理。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沿着陶渊明所开创的平淡之风发展,指出诗人在汲取前人创作成就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冲淡平和。得出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使人生活的时代和诗人的性格倾向以及审美倾向有很大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从水意象看杜甫的文化心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山水比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士人的人生观及精神品格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也体现在他们的诗文作品中。通过对杜诗中的水意象的归纳分析,便可凸显出诗人杜甫以儒为主、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模式,同时,其水意象所特有的虚实合一之特征亦将诗人集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于一身的社会历史意识真真切切地呈现于世人。  相似文献   

11.
赵秉文题画诗文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秉文是金源最早一位大量写作题画诗的诗人,他现存的题画诗共有四十五题六十一首。文章从题画诗所涉及的画家、绘画作品以及诗歌本身特点三个方面入手,对这些题画诗文本作了详细分析,以期对赵秉文及题画诗都能有深刻细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在曹植现存的诗歌中,关于女性题材的诗歌有十多首,是曹植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部分作品是诗人借女性的情感经历寄托自己备受排挤与迫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苦悲怨情怀,代表了诗人此类诗歌的最高成就。因此,在解读这类作品时,就要结合诗人的创作心态,从表层形象与深层寄托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而诗人的创作心态,不仅与其自身的生平经历有关,还受到了社会文化心理与文学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河南诗坛,李洪程是位具有一定影响的中年诗人。其诗以简约洗练、风骨英朗见长。诗集《人生乐天图》是诗人人生境界的诗化结晶,体认着执著的人生追求与道德张扬。由率意走向哲理、由冲淡走向雄浑是诗人诗艺创造的运行态势,而把农家子的赤诚心态与文人诗的审美意象结合起来,并努力升华为一种时代思绪与风流,则是诗集鲜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题画诗产生于何时,谁是题画诗的首创者,这个问题似乎已有定论。我国最早的一部题画诗选集——南宋孙绍远编的《声画集》,只收唐、宋两代诗人的作品,未见唐以前的题画诗。清代陈邦彦编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尽搜历代文人诸集,得题画诗八千九百六十二首,不可谓不完备,但也只是唐、宋、金、元、明五个朝代诗人的题画诗,并无一篇唐以前的作品。明代胡应麟在《诗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诗人大多以春和秋及其相关意象为象征,抒发因时光流逝而引发对生命的悲剧意识。而西方诗人面对自然的生命轮回常常表现出的乐观精神甚至抗争意志在中国诗人这里却是难得一见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使诗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为有节制的悲情。深受古希腊文化及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人则滋生了充满血性与各种欲望的浪漫主义精神,其诗歌以炙热如烈焰的刚性动态美与中国诗词委婉如小溪的柔性静态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其次,中国传统诗人具备“外儒家而内释老”的文化特性,讲究“天人合一”,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情景交融。西方诗人往往只是借景抒情,情与景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亡清兴之后,有相当部分的前明官员选择了与清廷合作,成为所谓的"贰臣",其中的一些人还是当时较为著名的诗人.有些贰臣诗人在入清初期还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可谓位高权重.但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这些人大多对自己的政治身份怀有愧辱之情,这种愧辱之情表达了入清初期一部分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意识是道德人本主义和中和主义,以“和”以“善”为特征的精神平衡形态陶铸了古代东方人的内向型心理结构和思想模式。中国的儒道佛思想无疑是这种文化意识的胚胎,道家的顺应自然,佛家的造脱红尘,儒学的温柔敦厚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数千年文明,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最为完备的形态——诗歌这种影响尤甚。诗人们大多讲究“气和”“高闲”“旷逸”“清远”,以“阴柔”“冲淡”之作为上品,更有一大批诗人是  相似文献   

18.
晚唐桂州籍诗人曹邺因出身岭南、屡举不第等原因萌生自卑心态,自卑意识在他的诗中有着或隐或显的表现。曹邺一方面以曹魏后人自居,向中原文化靠拢,一方面在诗歌创作中以复古诗人自许,通过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的方式来克服自卑心态。曹邺克服自卑心态,实现自我目标的文化动因来自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他最终以儒者的人格、复古的诗格享誉诗坛。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与画的融合在唐代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进展,唐代题画诗集中反映出了这种进步。它开创和奠定了题画诗的基本体例,使题画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品类得以成立。唐代题画诗的开创之功主要表现在:它拓宽了题画诗的诗体范围,各体齐备,改变了前代仅局限于以四言和五言诗的画赞、咏画诗题咏的局面,尤其是以律诗评画,对诗与画的结合有重要的意义;在题画方式方面,出现了自画自题和画上题诗的题画方式,并基本完成了评画赏画手法上的探索;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种不同意义的典范。唐代题画诗对题画诗本身的发展和中国文人画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薛涛、鱼玄机作为诗人的创作角色与作为女性的性别心态,使得二人诗作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男性诗人的独特的情志世界:首先,薛、鱼二人一入乐籍、一为道士,加之女性的社会身份及情感经历的坎坷曲折,使得她们的生命体验较一般女性丰富得多,在她们诗作中,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大胆坦露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张扬;其次,二人诗作对外界寄寓情感的“感物”书写既有苦、愁、悲、怨等压抑情绪的宣泄,也有闲适、安逸、自得、欢喜心态的表达,而前者是其表现重点;最后,二人诗作在向内的自我省视中呈现出女性诗人的独特心灵世界,一方面有出于诗人的创作角色,对生活中真、善、美有其独特感受,另一方面出于细腻、幽微、敏感的女性心态,显露出对于不满、遗憾、痛苦的无奈接受与自我排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