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否定李约瑟难题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中国古代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中国传统科学虽有其弱点 ,但不能以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和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 ,而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观点。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难题”中从未提及中国古代科技自某时期就衰落下去,而是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没有15世纪之前的发展势头。无论在何种意义下,“李约瑟难题”都是成立的。它由两部分组成,彼此呈并列关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因此,解答“李约瑟难题”非同一般命题。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其根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其次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在“后李约瑟时代”国人应追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去超越“李约瑟时代”。  相似文献   

3.
简论“李约瑟难题”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李约瑟难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但我们无权加以修改。否定了难题,也就基本否定或消解了李约瑟的贡献。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是当前有关争论的焦点。中国古代有科学,但不能套用近代科学的标准。“李约瑟难题”的意义是双重的,既表现在科技史研究上,更表现在思想文化机制的探索上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的世界观驳杂多元,调和了各种矛盾与对立的思想,是基督教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新道家与儒家思想以及有机论思想的综合体。李约瑟一生不懈地谋求在科学与宗教、生物化学与形态学、宗教与社会主义、东方与西方之间架桥,这正是他在诸多方面取得硕果的根本原因。而酷爱东方文明、强调中国文化对人类进步的杰出贡献是李约瑟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竭力抨击“西方中心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此"龙"非彼"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文化基因因素是考量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透过李约瑟难题可以找到孕育近代科技的西方传统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也可以看到我们传统文明中某些文化基因型缺陷.实行文化基因移植,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是破解李约瑟难题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8.
1991年以来 ,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教授曾多次强调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伪问题” ,“那种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的图景 ,相当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的” ;他认为李约瑟“强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因素” ,“没有多大意义”。我国汉、唐、宋、元时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江氏的上述观点是有待研究的 ,李氏强调社会经济对科技发展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要公正地对待国外学者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 ,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促进我国科学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西方文化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拒斥、被动接纳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会通三个逻辑阶段。本文以全球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三位一体”为最高价值标准,评析了中西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在中西文化冲突、磨擦过程中,一方面,西方文化精华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可”;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也向西方文化渗透,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西方文化“认可”,并以统一的价值取向,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引起国内外众多人士关注的"问题丛",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能够作出更清晰地解读。在文化定位上,西方为自然哲学,中国为道德哲学;在文化取向上,西方属爱智,中国属致用;在文化精神上,西方倡批判怀疑,中国倡中庸;在文化传统上,西方学者传统、工匠传统、数学传统与宗教传统等蕴育了近代科学而中国诸传统与其迥然不同。由此,中国文化建设应注重研究基础理论、培养怀疑批判精神与培育科学文化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关系的研究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 ,展示了广阔的学术视野 ,这就是在 2 1世纪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化的趋势下 ,运用这种全新的研究范式 ,可以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 ,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 ,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方文化曾经一度站在世界文化屋脊上,创造了令世人称羡的辉煌;近代以来起而代之的新的先进文化--西方文化,在导引人类不断逼近更高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把人类诱入了危机四伏的文化困境.千年伊始,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是世界新的先进文化的惟一出路,实现以东方文化为主导的东西方文化的千年"牵手",进而达到灵与肉的结合与互补,才能共同打造出新的世界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3.
对丝绸之路的发现和文化内涵的解析,尤其对丝绸路历史文化的研究,是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先行之举。丝绸之路的跨国性、历时性及文化多样性,彰显了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效应,坚持世界史观与全局性、比较论证的观点,是推进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当前丝绸之路研究热潮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申遗景点、地方性、旅游者感知和市场竞争替代的分析,确定了丝绸之路申遗中国段旅游形象定位,基于形象定位就宣传口号、人—地感知形象、人—人感知形象进行了系统设计。最后就如何推广洛阳的旅游形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成绩的背后潜藏着的是令人忧心的问题与不足。其具体表现在:一、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二、世界遗产的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三、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法律不完善;四、公众的主体意识有偏差。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与统一性规律 ,将决定世界文化不可逆转地走向全球化。当然 ,世界文化的一体化、统一化并不否定文化自身的多元化 ,但文化的多元化不再表现为区域文化之间的斗争 ,而是表现为统一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所以 ,世界各个民族、区域文化都应以开放的心态走向未来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文化问题的热烈探讨和争鸣中,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关于文化进程和世界文化的论述,仍然没有失去其重要意义。他们始终把文化生产置于人们生产活动的整体之中,并且具体地和历史地考察了人类各个时代的物质生活进程如何制约着文化生活的进程,从而提出文化进程的三个基本阶段或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的交织、作为文化的文化生产、“世界文化”的形成。“世界文化”并非永远存在,而是现代大工业条件下的历史产物,同“世界市场”、“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形成紧密相连。世界文化不是非民族的,不可能通过各民族文化的消亡来实现,也不可能凌驾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相反,它是通过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影晌和相互挑战的漫长历史进程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谐”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等理念,构建和谐世界”是对“和合”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和合”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基础,其对构建和谐世界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有三种解读向度:目的论;策略论;工具论。基于道德哲学的方法,诚信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存在于由三维人文纬度构成的立体世界中:本体世界;意义世界;生活世界。三个世界中,本体世界是形上道德真理,生活世界则被认为是最真实的世界。不过,生活世界仅是道德的作用对象,道德的作用方式决不是直接地参与和干预世俗生活,而是通过意义世界的建构,实现与生活世界的辩证互动,进而追求人的生活与人类文明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因而其作用点和作用方向是意义世界。"道"、"德"、"得",分别构成本体世界、意义世界、生活世界的核心概念。"道——德——得"的价值生态,使本体世界、意义世界、生活世界相贯通,由此构成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诚信的劝导,必须防止康德所担忧的"伪善"和道德的"源头性污染"。以"道"立"德",以诚养"诚",是劝导诚信之德的"应然"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一种软权力,在世界经济、政治合作与竞争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以文化为媒介的国际文化交往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水平,文化外交在各国外交舞台上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文化外交实践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理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