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耐特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其承认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用承认与蔑视的矛盾运动来解释社会伦理领域中的道德发展逻辑,提出一种承认与蔑视的社会道德冲突模式,明确指出了爱、法律、团结是主体间的三种承认模式,并对应地指出个体认同所遭遇的三种蔑视形式,即强暴、剥夺权利和侮辱,指出主体的蔑视体验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  相似文献   

2.
霍耐特基于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维提出"为承认而斗争"的理论,其内涵包括"爱、法律、团结"三种承认形式和"强暴、剥夺权利、侮辱"三种蔑视形式。霍耐特承认理论与阿多诺非同一性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承认理论对非同一性思维,首先完成了社会批判到政治伦理批判、从异质性到同质性、从绝对否定到相对否定的发展,然后又从解决路径和物化概念上实现了从艺术之路到承认之路、从客体优先到主体优先的超越路径。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使承认理论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挥更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研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梳理国内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文献发现,不少学者集中探讨了霍耐特承认理论与交往理论、物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的关系。国内学者将霍耐特承认理论应用于道德认同研究、民族事务处理与和谐社会构建,并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进一步发展承认理论。霍耐特承认理论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没有考察规范性的本身结构,且与人的自由平等存在冲突。对此,深入研究霍耐特承认理论,需要重点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吸收黑格尔承认理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合理因素,使之与霍耐特承认理论协调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拓展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研究视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伦理规范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霍耐特理论的核心想法是揭示主体间的承认关系"内部所固有的规范要求",即哈贝马斯意义上达成共识的有效性要求.哈贝马斯寻求的是达成共识所需的交往理性原则,霍耐特寻求的则是指向承认的自我实现的"善的形式概念".这里仍然采取规范论证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中爱的承认之维——以霍耐特承认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是一种承认关系,它是交往主体情感需要在他者中的自我实现。伦理实体中爱的互惠性使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作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必要前提的基本自信。但作为对应于承认关系的否定性等价物,蔑视总是同爱相连。蔑视是对承认关系的破坏,是对个人完整性的否定和实践自我关系的损害。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任何对社会爱的秩序的破坏行为,都会受到具有自我同一性要求的主体有力的回击。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承认思想是霍耐特承认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资源。解读黑格尔的承认思想,对于准确把握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中如何继承了黑格尔的承认思想,又是如何超越了黑格尔,并进而建构起他自己的承认理论至为重要,从三方面对此加以了论证和说明:一是对黑格尔承认思想的解读;二是对霍耐特在黑格尔承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所作贡献的认识和把握;三是对霍耐特承认理论创新的批判反思。  相似文献   

7.
霍耐特对承认观念欧洲传统的系统性梳理,是其承认理论的最新发展动向之一。他分别考察了法国、英国和德国社会语境中承认观念的“民族特殊性”,探究了某一既定国家特殊的社会文化条件如何导致承认观念的独特含义。而霍耐特关于法国和英国承认观念思想传统的梳理,清晰地呈现出他对这一观念新的理解:一方面,在法国,从道德主义者、卢梭、萨特直至后结构主义者对承认的认知性理解,主要突显了承认观念的否定性维度,即对社会承认的依赖会导致个体无法把握自身的真正个性;另一方面,在英国,从休谟、斯密到密尔的道德哲学则在经验层面上彰显了承认规范所蕴含的道德心理学机制。这种新的理解有助于在主体间相互承认这一基本含义之上,进一步把握承认观念的多重维度和丰富内涵:既能意识到承认的否定含义所反映的社会危害,亦能理解承认的肯定含义对于道德自我控制的心理学意义。因此,霍耐特的这一思想史重构是对其承认理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及其基础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长期以来被当作道德决定论,很多学者刻意从社会心理层面上对这个理论加以诟病,认为这非但不能准确解释再分配问题,也不能对理论自身的合理性做出恰当的辩护,甚至也远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些解读往往是把霍耐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忽视了,只是在他的承认理论的道德语法层面做分析,而没有从他青年时期的唯物史观中找寻承认理论的理论基础。这个基础集中反映在对"劳动"的批判分析上,而对此的研究也与"否定性"这个概念紧密相关,但霍耐特的创新之处在于,他结合了当代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最新进展,试图从当代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概念进行哲学人类学的重构,进而为人从物化劳动中的解放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9.
物化概念与物化意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卢卡奇用以剖析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病理性症候的核心概念。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与第三代传人霍耐特分别从交往理性与承认理论出发,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了哲学的反思批判和主体间性的重新诠释。哈贝马斯在对卢卡奇物化概念的考察批判基础之上,发展了工具理性的物化批判,将物化诠释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并据此提出了物化理论的交往转向。霍耐特则从规范性的维度将物化重新界定为对承认的遗忘,并区分了不同于卢卡奇物化的三种物化形式,进而从病理学角度剖析了造成物化的社会成因。在此基础上,霍耐特结合20世纪末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特征,从后现代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视野出发,以“预先承认”概念重新批判性地诠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实现了物化理论的承认转向。对物化的批判和新诠释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病理学症候,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出现了"黑格尔复兴",但迄今为止,黑格尔法哲学还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霍耐特强调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致力于黑格尔法哲学的再现实化,将黑格尔法哲学诠释与重构为规范的正义理论.其中,自由意志是黑格尔规范的正义理论的出发点;法权是黑格尔规范的正义理论的核心;承认、教化、自我实现之间的相互协调,是黑格尔规范的正义理论的目标.正是由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诠释与重构,促使霍耐特进一步探讨承认与正义关系问题,并试图构建以一元道德为基础的多元正义构想.  相似文献   

11.
霍耐特以"实现人的完整性"为目的,在对社会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社会理论。在规范社会理论中,他以"家庭"、"社会"、"共同体"作为理论的构架,以"承认"为主线,以"斗争"为动力,把人类主体的自我实现与成功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阐明了人类主体成功生活的结构,促进了人的自我实现。霍耐特规范社会理论特别关注了人类主体的特殊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给我们当前社会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承认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霍耐特道德哲学、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它在主体间建构了"爱、法律和团结"的承认模式和"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的蔑视模式。用此理论审视当下我国民族事务治理,存在着情感关怀不足、法治建设不完善及社会尊重不足等问题。要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需以承认为先、德法互济、协同共治,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情感关怀,完善法律制度、推进治理法治化,给予少数民族更多的政治参与与社会尊重。  相似文献   

13.
霍耐特反思与重构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一方面他肯定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克服早期批判理论困境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宣称只有“蔑视的社会动力学”才代表批判理论的未来;并赋予劳动范畴在批判理论发展纲领中以重要意义;从而试图走出交往范式的狭义理解,强调交往范式不能理解为语言理论,而只能理解为承认理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为承认而斗争"在20世纪末迅速成为政治冲突的主要形式,身份认同替代了经济利益成为政治动员的主要媒介。霍耐特在追求正义时,把不正义追溯到文化根源上却遗忘了政治经济领域。我们应该再次回到马克思哲学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劳动"范式重新考察社会正义问题,这对于进一步丰富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有着重要意义。立足当前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对马克思承认思想的新发掘无疑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是从人类主体间性视角去阐述各种共同体出现的现代性危机,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型共同体——人机共同体逐渐开始形成。从承认理论中的爱和团结这两个承认形式去考察《卡拉拉与太阳》中克拉拉与乔西一家的人机共同体模式,发现克拉拉这个机器人虽并没有如同人类一样的自我承认和同感共情的心理基础,但是她却有着和乔西母亲一样的行动目标——帮助乔西摆脱孤独以及康复。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乔西母亲、乔西和克拉拉在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承担了不一样的权利和义务,在互相协作乔西康复的过程中慢慢彼此承认。  相似文献   

16.
长者数字包容是以消除数字排斥、弥合数字鸿沟为目的的动态过程。在制定数字适老化政策、落实数字适老化改造、推行数字素养培育等具体行动方案中,老年群体在自我承认、他者承认和相互承认的反复确证中完成“主我”与“客我”的融合。但长者数字包容的进程依旧存在诸如自我赋能失效危及自信建构、共识性偏见影响自尊塑造、共同体遗弃导致权利剥夺等的伦理风险。为此,依托霍耐特的“爱—法律—团结”承认模式建构长者数字包容的实现路径,从代际情感反哺、法律规范制定、共同体建构等层面促进爱的回归、权利的保证和团结的实现,以期帮助老年群体在长者数字包容的实现进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承认。  相似文献   

17.
在霍耐特的理论建构中肯认是一种制度性美德,也是分配正义的目的,这种目的不限于分配所隶属的经济领域,而关乎个体自我的建构。这一建构的特征是平等主义的,因此霍耐特称为"平等的伦理生活"。霍耐特这一肯认理论面临某种不自洽,遵循截然不同的两个原则而建构的自我无法统合到同一个自我概念中,这种不自洽无法以纯理论的方式解决,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环境的某种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霍耐特创立的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最终完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①对批判理论之第三期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它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体现了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并且表明了霍耐特已经融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有着非常复杂的理论背景和思想渊源,例如美国的实用主义,尤其是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杜威的合作民主理论,对之产生了虽不直接,但却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是全面的、系统的和深刻的.高校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来说,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养成其道德习惯,树立其道德信仰.从高校道德教育、教师、校园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的认真解读,梳理社会承认理论的历史及其其中的历史观,发掘其理论意图,揭示其理论和现实困境,进而说明社会承认理论确立的独特的社会历史观,虽然无法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做出全面的解析和预期,但是对于解释公众社会或“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却具有重要意义,能对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驾齐驱的“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