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湘黔川交界地区是苗族聚居地。汉以来 ,由于该地区反抗斗争不断 ,迫使中央王朝不断调整“治苗”政策 ,清朝雍正至嘉庆年间这一问题最为突出 ,清初沿袭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土司统治制度 ,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 ,实行“以汉治苗” ,进一步加强封建统治 ,促进了苗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于满汉官吏、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进入苗区 ,任意兼并苗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剥削欺压苗民 ,最终导致了乾嘉苗民大起义。清朝平定起义后统治政策又从“以汉治苗”回到了“以苗治苗”  相似文献   

2.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镇压李再万领导的苗民起义之后设立的城步县,是明代对当地苗疆实施改土归流的重大措施。虽然“一时诸苗涌跃,渐有生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步苗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本性,主政者  相似文献   

3.
<正>乾嘉苗民起义至今已有一百九十周年了.但是,关于乾嘉苗民起义的性质与作用问题,由于人们看到的史料不同,加上对于同一件史料也有不同的看法,因而还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乾嘉起义,仅仅是一次狭隘的民族暴动,是反对“改土归流”正确措施的,自然无进步作用可言.但是,从大量历史事实来看,上述结论是难以成立的.本文主要依据官书及档案史料,对乾嘉苗民起义的性质与作用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试析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宋元明清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治理苗疆,都在湘西苗区以不同的形式实行过屯田,其中,以清朝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实行得最坚决,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爆发于湘黔边境的乾嘉苗民大起义,虽然最后被清王朝残酷镇压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满汉地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在湘西苗疆的反动统治,使清廷上下大为震惊,一时“剿苗”,“抚苗”,“治苗”之类的言论层出不穷.直接参加镇压乾嘉苗民起义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严如煜在其所著《苗防备览》中向清统治者献策说:“夫以守为攻,莫如筑堡;以农为兵,莫如开屯,  相似文献   

5.
清代湘西苗族地区屯田的兴起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统治者在湘西苗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屯田、练勇和边墙碉卡结合,成为此后清政府加强对苗区统治的基本方略之一,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湘西苗疆此种“均屯”的起因和土地所有制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一、湘西苗疆屯田兴起的原因湘西苗区均屯,乾嘉苗民起义高潮过后,嘉庆元年即开始酝酿,嘉庆二年至五年在几个厅县初步开展,至嘉庆四到八年,苗族人民大起义平息,屯田在湘西凤凰、乾州、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清代中叶以前,汉文明与苗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内两支内涵不同的亚文明。18世纪雍乾、乾嘉苗民起义主要不是如以往研究所说的那样是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斗争,而是对中央专制王朝以“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为手段进行汉文明强烈传播和文明整合所作的拒斥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雍正五年的湖广改土归流是清王朝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南改土归流的推进,出现了大量苗民逃往湖广及兵源粮饷紧张的局面。而湖广土司区的存在,不但影响西南军需的供应和保障,而且也影响整个西南改土归流的战局,因此,清朝政府为了稳定西南边防,策应西南云贵广西改土归流的需要,趁势顺带地将湖广土司实施了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8.
清代湘西苗区的手工业石邦彦湘西苗区在清代“改土归流”后,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其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将几个主要行业分述如下:一、纺织业清代,苗区的纺织工业有麻织业、丝织业和棉织业。麻织业,用麻的纤维加工织成布,多用于做蚊帐或暑天衣裤。丝织业,用蚕丝...  相似文献   

9.
<正> 清康熙、雍正年间先后在湘西苗区和土家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给湘西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土归流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移民垦荒,土地开辟,人口增殖等.其中最为有效的是鼓励汉民入峒垦荒.大批汉民进入湘西,打破了土司原来据地自封的闭塞状态.使湘西与湖广和其他邻近行省各州、县连成一片,促进了湘西的社会生产、城乡贸易和农副业的发展,使民族关系产生了一种新的历史趋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还傩愿,湘西苗民的苗语称为“撬龙”。什么是还傩愿?就是湘西苗区的苗民遇到灾难,请苗巫师占卜,向傩神(简傩娘和傩公)许愿。灾难过去之后还愿,酬谢傩神,故名还傩愿。傩神是湘西苗民的创世始祖始祖。可分为创世始祖,氏族始祖,创造发明始祖,等等。湘西苗区,民间流传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40年代初,湘黔边苗族人民的“跳仙会”起义,是一次以宗教形式发动的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当时,称为“神兵起义”或“木刀起义”,永绥(今湘西花垣县)一带则叫“麻王运动”。一、“跳仙会”起义的原因 1938年,苗民革屯抗日力量被瓦解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苗民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在苗区增收苛捐杂税,四处抓丁派款,垄断食盐贸易,广大苗民过着极其困苦和悲惨的生活。当时,在湘西苗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有钱是县长的,有谷子是财主的,有猪羊是队长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如何治理湘西苗区,笔者根据史书记载,作些探讨。一、笼络利用土司湘西苗区是西南夷的组成部分。汉代,统治者在这里就采用了“以蛮治蛮”的政策。到了南宋嘉泰年间,在湘西苗区的一些地区,选择有智勇为苗民所信服的苗人立为酋长,借补小官,镇抚苗民。土生土长的酋长,既知苗民的风俗习惯,又熟悉苗区实情,统治苗民虽然收  相似文献   

13.
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统治的一种政治行政制度,是封建统治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拉祜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基本特点表现为从属性、分散性,交融性。“改土归流”是封建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变革,拉祜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对其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一是促进了其经济形态的变革;二是引发了其政治制度的变革;三是引起了其社会基础制度的变革。从发展的眼光看,“改土归流”是一种历史进步;但同时也伴随着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民族歧视  相似文献   

14.
清代,改土归流后的湘西苗区吏制,是苗区政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吏制产生的背景,发展变化的原因,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对清统治者在苗区统治政策的理解。本文所指的湘西苗区吏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说,苗区的吏,都可称为清吏;从狭义上说,苗区的吏,分为清吏(主要是满吏)、屯吏(汉吏)和苗吏三种,这是从吏的族属及工作职责上来区分的。笔者根据史料的记载,对湘西苗区的吏制,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上土家族与外界发生关系有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它们大致是中古的“羁縻’时期”,元、明以来实行的土司制度时期和清代改土归流时期.“羁縻”以前,曾有“要服”,“要服”时期,“事既鸿古、难为明证”,故从南北朝开始实行的羁縻州时期谈起.  相似文献   

16.
明清统治者对湘黔边苗民实行的治苗政策 ,不仅破坏了苗区的生产力 ,而且阻碍了苗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积极工作 ,帮助少数民族尽快赶上先进的汉族  相似文献   

17.
从清雍正六年到乾隆元年(公元1728年至1737年),以鄂尔泰、张广泗为首的边疆大臣,在贵州“生界”苗疆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先后在“千里苗疆”设置了八寨厅(丹寨县)、丹江厅(雷山县)、清江厅(剑河县)、古州厅(榕江县)、都江厅(三都县)、台拱厅(台江县),总称“新设六厅”或“新疆六厅”。对此,本文拟作初探。一、清王朝对“生界”苗疆用兵不足“改土归流”我们在探讨这场军事活动之前,首先应该澄清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叫“改土归流”?《辞海》“改土归流”条解释:“改土归流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  相似文献   

18.
<正> 苗疆边墙是明朝统治者在湘西苗区修建的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探讨它的产生、作用和消亡,对帮助我们了解明朝统治者在湘西苗区的政治军事很有价值.一湘西苗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产生边墙的基础,苗民对统治者的强烈反抗是修建边墙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 清朝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值得研究.本文试图根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个县的清代县志和辰州、永顺府的清代府志以及湖南省志中的有关记载,略述清朝政府对这个地区改土归流的一些基本情况.改土归流的社会背景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世世代代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和白族等少数民族.清初,“顺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把改土归流作为土司制度的落幕戏加以研究,但若细心查核改土归流后的当地史料,却总能发现被罢废土司的后裔们可以长期在当地担任各种行政要职,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可见,对土司制度而言,实行改土归流仅仅意味着用人制度的转型,因而及时和适度地实施改土归流,恰好是整个封建王朝官僚体制有效和灵活运转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