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顾中国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这几年在各方面包括人权领域,已取得长足进展的事实,在人权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大肆歪曲、攻击中国的人权,企图以“人权外交”为主要手段推行西方的“人权、民主和价值观”,迫使中国接受西方的观念和社会制度,以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自1990年以来,西方国家连续六次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抛出反华议案,都相继遭到失败。这充分说明,反华不得人心,借口人权干涉别国内政不得人心。  相似文献   

2.
“天赋人权”理论的创立,迄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但在长时期内,因为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一切权利曾被剥夺殆尽,所以人权只不过是西方国家国内立法和政治生活的准则。战后,联合国鉴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把人权保障扩大到国际法和国际关系领域。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文化传统各异,而且国际社会的变化带来人权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因而各国各民族对人权保障有不同理解,各种社会集团对人权有不  相似文献   

3.
人权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国际问题之一,这不是偶然的。人权问题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阶层的居民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权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过程。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一部关于人权问题的国际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了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经过4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国际人权的概念和内容不断丰富,已不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它也集中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愿望,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很大差异,因而对人权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对人权的实施也各有不同,对西方帝国主义拿人权问题作大棒妄图干涉我国内政,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抵制。这同我们加强人权理论和实际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4.
从《德黑兰宣言》《曼谷宣言》看西藏人权问题兼评某些西方国家的人权观点陈光国徐晓光四、就西藏人权状况评析西方国家的人权观点一些西方国家在几个基本的人权观点方面,如在关于人权的普遍性、不可分割性,民族自决权和发展权,按照各国国情促进人权,人权活动要由各主...  相似文献   

5.
刑事程序中服刑人的权利问题,正为世界各国所注目。1992年8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改造罪犯的状况》白皮书,作为《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的后续文件。这既是对我国劳改工作的充分肯定,又是对我们工作的全面检验和有力的推动。“白皮书”的发表不仅引起国内外公众的广泛注意,更引起罪犯及其家属的深切关注。‘它皮书”的内容涉及罪犯的法定权利和改造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到罪犯的切身利益,尤其在罪犯人权方面作了详细阐述。我国历来重视罪犯人权,回顾改造罪犯工作的历程,从苏区“废除司法范围内一切野蛮封建的遗迹”、“对于…  相似文献   

6.
人权论刍议     
在人权标准上,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分歧在于,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各国人权状况的好坏。西方国家统治者认为,他们的人权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别国都要向他们看齐。研究表明,除了最低限度的人权标准之外,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还需要有与其相应而各不相同的人权要求和判别标准。此种“梯度人权说”,是人权问题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人权论刍议     
在人权标准上,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分歧在于,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各国人权状况的好坏。西方国家统治者认为,他们的人权标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别国都要向他们看齐。研究表明,除了最低限度的人权标准之外,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还需要有与其相应而各不相同的人权要求和判别标准。此种“梯度人权说”,是人权问题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占世界人口1/4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人民的人权状况究竟如何,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人权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怎样,也就成为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和国际上真正关心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人们十分注意的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则为人们全面了解中国的人权状况和正确理解中国人民的人权观念提供了权威性文献。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谈一下学习《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下文同者简称白皮书)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1996年4月23日,新华社郑重地播发了一条消息:在联合国第25届人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再次也是第六次挫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国际讲坛攻击中国人权状况向中国施压的图谋。这一事件证明,在国际舞台上正义必将战胜强权。 时间再推回到1994年12月,在吉隆坡举办了一次国际人权研讨会,主题是“人权问题再思考”,到会的有58个国家和地区将近400位人权问题专家,其中包括美国的12位,英国的12位。在这个大会上作发言的20多位学者,除一名学者外,所有的学者都指名批评美国。既批评美国的霸权行为,又批评美国国内的人权状况。在这次会上,各国提出了一句口号:“当今世界,讲人权首先就要反霸权,反强权。”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通常从某个角度对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文化有所反映。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常反映着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文化方面的某些特殊的现象。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具有共性的特征,反映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某些相似性;但这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性特征,这些差异性特征很好地影射了中国和西方文化在社会制度、宗教法礼、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冷战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中的特殊时期,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冷战转型密不可分,其中意识形态问题占重要地位.中美传统历史文化的对抗和新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同都使两国产生敌对情绪,而走向对立;当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相抵触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占了上风,中美关系缓和,冷战进入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2.
人权问题是很长时间以来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中美人权之争之所以长时间存在并且在某些特定时期左右中美关系的发展,其根源主要在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权观;中美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两个国家所强调的不同侧重点;中美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对人权观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中美不同的历史经历的深刻烙印。这些因素使得中美人权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中美人权之争还具有三方面的特性,即长期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从中美人权之争的历史来看,两国的政策和做法完全不同。从目前来看,解决中美人权之争的关键在于美国方面。  相似文献   

13.
何越 《南都学坛》2004,24(4):31-32
冷战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中的特殊时期,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冷战转型密不可分,其中意识形态问题占重要地位。中关传统历史文化的对抗和新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同都使两国产生敌对情绪,而走向对立;当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相抵触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占了上风,中美关系缓和,冷战进入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4.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教育行政机关的建立形式、机构设置和职权划分等制度。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教育行政体制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类型。中国教育行政体制和西方教育行政体制是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教育行政体制,各自都反映不同的特点。比较中国和西方教育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人权思想理论是西方历史文化的产物,产生于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其提供的人权标准和定论对于多元文化的当今世界并不具有绝对普遍意义。对于什么是"人权"和"人权思想"等基本人权理论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西方人权理论的既定框架去认识和定论,应从中华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中华文化传统以及当代实际相结合,运用中国自己的话语对其进行阐释。应当深入发掘、清楚了解先秦以来中华文化蕴含的"以民为本"思想所固有的人权属性及其在系统化、理论化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深刻认识其与保障民众生存权、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坚持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的中国特色人权话语的历史厚重感,有力地增强中国人权话语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国、日本虽同为大陆法系国家,但由于各国社会制度、民族历史、经济条件的不同,决定了民事诉讼制度的诸多差异。对各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及改革路径做文化比较、功能比较及规范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民事诉讼法背后的制度底蕴。  相似文献   

17.
1991年11月《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举争民主、争人权的旗帜,它在领导中国人民同国内外反动势斗争的同时,在解放区建立了民主政府,制定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法律,坚决实行了自己的民主纲领,解放区的民主制度吸引了千千万万...  相似文献   

18.
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开放,为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竞争提供了机会,同时,也给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文化管理体制与经营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拟就有限资料,对外国文化管理方面的状况作概要分析,以供有关方面参考.政策与文化管理体制文化政策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的大政方针之一,也是该国、该地区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在文化工作方面的综合反映。由于各国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其制定的文化政策也就各有侧重,有的偏重与经济的关系,如美国、日本,有  相似文献   

19.
人权是人类长期思考并讨论的法权问题之一,不同阶级与国家基于自身的特殊利益、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对人权持有不同看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家大多从自然法和人的类本质出发,认为人权是人的自然权利、天赋权利,赋予人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超阶级性,以此掩盖资本主义人权的经济社会根源与阶级实质。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扬弃资本主义人权观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人权的经济社会根源及阶级实质,认为人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性与阶级性、发展性与历史性、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人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每个国家的人权观都是本国主流文化在人权领域的表现。中国和西方的人权观在诸多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价值定位和选择。中国人权观主张义务本位,西方人权观主张权利本位;中国人权观发生于礼治环境,西方人权观产生于法治环境;中国人权观侧重对超验人生价值的追问,而西方人权观侧重现实的功用;中国人权观重视群体的权利,而西方人权观重视个体的权利;中国人权观重视人际的和谐,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际的界分;中国人权观侧重人生价值的完满,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生日用的实现。西方人权观的致用性、个体性、务实性可以弥补东方人权观“有神无体”的制度性缺失;而中国人权精神的高远性、和谐性、完满性则可消除西方人权观“有体无神”的工具性僵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