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孔孟儒学与现代精神的会通刘寒刚儒学肇始于孔子,并在孟轲的积极宣传和鼓噪下(“孟轲好辩,孔道以明”——韩愈《进学解》),发展成为我国战国时期非常有影响的“显学”。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后儒皆以孔孟为宗,他们是儒学的开创者和倡导者。孔子和孟子由...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仁学”思想是儒学的中心思想。中华民族拥有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被视为“文明之国”“礼仪之邦”,这多与孔子思想分不开。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仁”所包含的主要内容,阐述了“仁”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的思想,笔者是用“以佛统儒,佛儒合一”这八个字来概括的。这是在说明:笔者承认刘勰有儒学思想,并不是象有人所认为的,说刘勰的思想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就是贬低刘勰。笔者认为:刘勰的儒学思想和他的佛教思想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的关系。这个“以佛统儒,佛儒合一”的关系的理论根据,是他在《灭惑论》中所阐述的“佛之至也……是以一音演法,殊译共解;一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典由权,故孔、释教殊而道契……”这样的思想。也就是《文心雕龙》中“道(佛)沿圣(孔)以垂文(儒  相似文献   

4.
孔子殁后,战国时期,面对新的时代形势,儒学开始了适应现实需要的新探索,因而儒分化为八派,本文重点梳理了其中的五家,即以隐士精神而研修儒业、同孔氏入世精神不同而近于道家的颜氏之儒;由一群偷安懦弱而怕事,贪饮食而无廉耻的贱儒俗儒组成的子张氏之儒;而漆雕氏之儒则是无所畏惧,不避权门,以气为重的儒,他们成为后世“侠”的始祖;仲良氏之儒讲廉洁、讲仁义,主张是自耕而食,傲视富贵权势,同情贫贱者,为当权者所忌;至于乐正氏之儒则守信不虚,讲求孝义。所以,在战国,儒学虽还未演变为官方的正统思想,但在分化发展的过程中,为后世儒学的官方哲学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 ,“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究竟什么是“孝”呢 ?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下一个具体定义 ,但是 ,从后儒对“孝”的注释解说中 ,我们还是可以窥知其义。《尔雅》中说 :“善事父母曰孝。”儒学礼书《礼记·祭统》中说 :“孝者 ,畜也。”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老部》中解曰 :“孝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在许慎看来 ,“孝”是个会意字 ,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划的…  相似文献   

6.
蔡襄是一位集诗、书、文于一身的典型的中国古代儒臣。他为人正直、忠诚,把儒家思想作为其言行举止的准则。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其提出的“唯取神气为佳”的“神气说”和他忠诚、仁义的处世态度。他的为人和书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使他成为书法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关纽人物。  相似文献   

7.
孔子功利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仁至圣是孔子全部学说的终极目标 ,而求仁至圣并非是虚幻的理念 ,必须是体现善的行为事实。在孔子看来 ,最大的善的行为事实就是实现民顺国安。故孔子的全部学说始终都是在强烈的功利思想的观照之下阐释的。无论是仁爱思想 ,还是忠、孝、信、礼、义等等道德规范 ,随处可见其功利思想的痕迹。可以说 ,正是具有这种功利色彩 ,使孔子的儒学理论与后世所谓正统的重义务耻功利的儒学思想有着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无论思想还是行为,孔子都坚持“过犹不及”的中庸原则,他既反对“不仁”,也反对“过仁”。然而在其后的儒学发展中,由于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原因,孔子仁义标准进入一个不断被拔高的过程。过度拔高仁义使其失去了可实践性,只能成为可以仰视却无法企及的海市蜃楼。这种揠苗助长式的拔高,一方面使儒家思想因无法取信于人而逐步式微,另一方面在社...  相似文献   

9.
作为先秦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及由其形成、发展而来的后世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核,学者们普遍承认是道德思想。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还没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那样全面地论及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人际关系及其相应的行为道德规范。这些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儒辨”、“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对“儒”、“儒家”、“儒学”、“儒生”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界说,对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坎坷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章指出,儒学传统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是以儒家《易》学为主流的《易》文化传统;同时,还指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诸多特色和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文章还论证了孔子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世,本是布衣,正如《孝经钩命诀》所言,“孔子在庶,法无所施,功无所就”,但创建了千古不灭的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改变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原貌。以后,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由于统治者的需要,继续尊崇儒学,甚至奉为儒敬,可是距离儒家的真实意图,便越来越远了。今天为了探索真正的儒家思想,所以提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这一名称,目的在于区别战国以后假孔子之名的儒家。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观点认为,郭店儒简是思孟学派的著作,是先秦儒学“孔子→子思→孟子”谱系传承中的重要一环.根据文献比对及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荀子不仅大量征引儒简中的文句,而且将其运用到自身理论的建构中,继承并发展了儒简“天人之分”的天人观,以人道为主的“道”论,“以生为性”的人性质朴论,以情论乐的诗乐发生论及“美情”、“生德”的诗乐功用理论.因此可以说荀子对儒简文字上的借鉴与思想上的继承已远远超过其前辈孟子,从荀子与郭店儒简的密切关系中亦可清晰地看出“孔子→儒简→荀子”的儒学传承谱系.  相似文献   

13.
中唐时期,面对佛教压力,为了复兴儒学,柳宗元提出了援佛入儒,统合儒释的思路。柳宗元认为儒佛相合于“性”,因此要想复兴儒学就必须吸取佛教心性论思想精髓,从“复性”入手,而复性思路的提出为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是汉代的儒学大师,今文经学的创立者,位至“群儒之首”。他的儒学思想是在承袭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的要求广采博择诸家学说融汇而成的。春秋末期,孔子倡导纳“仁”入礼,提出一整套“德治”的方案,在当时不失为一大创见。可是这种所谓以仁义治天下学说的宗旨却在于实现“礼治”,以匡正被动摇了的奴隶制,稳定和巩固尊卑贵贱的传统旧秩序。董仲舒承袭了先秦儒家“德治”的学说,同时也吸收了法家的“任法”、“用术”、“集势”的“法治”学说,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他在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时指出:单一使用严刑峻法治民不能巩固封建统治。要求用孔盂以仁义治天  相似文献   

15.
孔子儒学中的大同思想是共同富裕的思想雏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回答了何为大同的问题,“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回答了为何要大同的问题,“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回应了如何大同的具体路径。孔子儒学作为共同富裕的思想之源,富民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奋斗的目标与前进方向,义利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的伦理观念与人生态度,均平思想提供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与价值旨归,所以也是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基本遵循。孔子儒学启迪共同富裕以现代回响,从“使民以时”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见利思义”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提供了共同富裕何以可行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使儒学向适应封建统治需要而发展的,当推孟子与荀子。孟子更多地继承了孔子学说仁爱的方面,荀子将儒学大胆改造,使之具有了浓厚的法家色彩。孟子思想最有价值的是将孔子的“仁者爱人”学说发展为民本主义和从性善论出发,鼓吹王道、仁政。而荀子则改造孔子的仁义礼信,而趋向“礼义”,崇礼重法;他又改造孔子的天命观而为“制天而用之”,向朴素唯物主义发展。他还倡性恶论,发展为系统化的教育思想。故战国末期和秦汉时代的儒学,更多地是受荀子学派的影响,汉武帝“尊儒”之后,思孟学派才渐得正统地位。这使得后世的统治术形成了“外思孟而内荀卿”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对孔子思想及其影响进行认真的学术讨论,以肃清“四人帮”在这方面散布的流毒。与评价孔子这一主题密切相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其中之一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许多思想家以代孔子“立言”相标榜,有的则对孔子提出了非议,这些和孔子思想本身有什么关系?他们笔下的孔子是真孔子还是假孔子? 中国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以后,思想家们关于孔子的议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饱和着自己时代的特色。这里以汉代为例,作些分析说明。汉武帝在制定文化政策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学定于一尊。这个时候的儒学和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他思想的主导方面是企图挽救贵族统治的没落,但他也注  相似文献   

18.
古来学者,莫不欲以其学易天下,而终于“易天下”者,唯有儒学。自孔子总结原始道德,摒弃“小人儒”、标榜“君子儒”而后,孔学即以中国儒学的姿态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从此炳彪于世。又三百年,董仲舒综赅孔学,杂以墨、名、阴阳、道、法诸家学说,构筑其“天人感应”体系。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是为董学。又千余年,朱熹集理学大成,遂使孔、董以来的儒家道统又占据了封建正宗的思想统治地位,统治封建后期的思想学术达七百年之久,所谓“后之时君世主,欲  相似文献   

19.
本居宣长是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在日本被誉为江户时期四大国学名人之一.他以“完全摆脱中国思想”为治学目标,极力排斥儒学思想.其一,探求“古道”,否定儒学思想.本居宣长通过日本的古文辞学,根据日本的古典著作阐述“古道”,认为儒家思想和佛教曲解和遮蔽了日本“古道”的真意,试图摈弃儒家思想和佛教.其二,推崇“神”,否定儒学思想.本居宣长否定中国儒学中重视天命、轻视“神”的思想,推崇“神”,割裂儒学与日本神道的关系,并且在日本哲学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其三,提倡日本精神,排斥儒学思想.本居宣长主张通过古神话、古传说了解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探求日本精神的文化的本质和源泉.他推崇的日本至上优位论,以及日本精神,被后来日本的军国主义者所利用,成为军国主义者向外扩张的理论来源,给亚洲人民造成了灾难和无尽的伤痛.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玄学渐盛,但儒学虽衰未绝。即便身为著名玄学家的阮籍,实际也是儒玄兼综。出身于儒学世家的阮籍不仅自身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底蕴和儒学素养,而且信奉礼法,并以此齐家保家。此外,通过对阮氏家族子侄们的发展轨迹和为官经历的考察,也可进一步证实阮籍家族之儒家家学、家风对其思想中儒家底蕴形成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