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这一"结合",取得了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受过挫折,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总结了革命时期"结合"的经验,吸取了经济建设中遭受挫折的教训,又成功地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了,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无疑,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胜利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总结了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倡导并率领党和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创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提出"第二次结合"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近年来学术界对毛泽东"第二次结合"思想的逻辑起点、逻辑展开和逻辑归宿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当前新形势下,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具有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中医药发展思想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影响,并在个人对中医药临床实践的经历和革命与建设实践对中医药的需要中得到深化。毛泽东的中医药发展思想集中表现在中西医关系上:在卫生事业的重要性上,确立“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在临床应用上,提出“中西医结合”;在科学性上,主张中西医并驾齐驱。毛泽东的中医药发展思想对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方法途径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史华慈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整体上呈现出态度理性、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方法多样等特点,他不仅强调“学理化”,在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夹缝中推动毛泽东研究走向学术化,而且强调“多元化”,通过运用不同方法、不同视角图绘出毛泽东“人物肖像”,还强调“人文化”,基于人类社会共同关切的又“无法获得确解的问题”,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探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普遍性”意义。当然,史华慈基于特定的知识背景、学科意识、价值旨归,其研究呈现出与国内不同的“异域色彩”,其中不乏误读与理论局限性。因而,我们应该从“两个结合”视角出发理解和把握史华慈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本文试图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缘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求进一步深化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研究,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阐明了它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基本方法,并率先开始了“第二次结合”的探索,从而启动了新一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开始了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毛泽东的探索是奠基性的,但“第二次结合”没有能够在毛泽东的主导下实现。毛泽东用他毕生的实践留给我们宝贵的经验——实事求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原理与历史批判方法,在“用”和“体”的层面推动了关于孔子思想的哲学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辨识、批判、重释、改造儒学的重要论断和哲学成果。毛泽东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做出的历史处置和辩证思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在辩证生成、曲折发展中发挥科学理论与文化传统双重效用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纵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成熟阶段。在对理论教育内容的评价、理论教育的必要性、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和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等,毛泽东进行了多方面的展开和系统的总结。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科技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指导建国初期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集中体现在奋斗、求实和唯物辩证的科学思想三个方面。它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毛泽东自身的性格特点———独立、反叛、自强、创新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毛泽东科技思想的三大渊源。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术界在对毛泽东的文艺批评思想展开研究之时,往往忽略了其文艺批评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对前人思想精髓的继承而形成的,其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相似文献   

13.
青年毛泽东通过广泛的阅读,加之受到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较早地接触到自由主义,并受到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他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主张彻底的利己主义,倡导温和的无血的革命,但自由主义并没有在毛泽东的思想中扎下根。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使毛泽东对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思想"大杂烩"进行了彻底清算,很快就转向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的历程和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对后来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党内乃至全国思想领域的斗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这一思想在党的创立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萌芽,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是这一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这一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分析这个过程,对于进一步研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和今天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是不无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成熟阶段。在对理论教育内容的评价、理论教育的必要性、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和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等,毛泽东进行了多方面的展开和系统的总结。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1956年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具体论述了艺术要有民族风格与民族形式,强调中国的东西有自己的规律,并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和革命表现形式的讨论,在哲学高度上重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系列关于“中国化”基本原则的重要论断,内蕴普遍原理与民族形式(共性与个性)、中国化与国际化、传统性与现代化等多对哲学辩证关系,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其二,中西文化要从两个“半瓶醋”“有机结合”为“一瓶醋”;其三,批判性吸收和借鉴西方“织帽子”的方法来织好“中国帽子”。  相似文献   

17.
金鹏 《新天地》2011,(12):13-14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要以符合人民利益作为工作判断的最高标准,要以符合人民利益作为个人行为活动的准则。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洋为中用"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必须大量吸取外国进步文化,摒弃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地向外国学习,不要拘泥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总结了中国近现代洋为中用的历史,阐明了马列主义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提出要把外国文化中国化,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形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并强调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反对走极端。  相似文献   

19.
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毛泽东直接吸收和借鉴了列宁的许多思想与历史经验。在列宁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民族特点和现实国情,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以群众本位为指导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重视群众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利益需求的保障和满足,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驱动力量;利用学校、报刊等多种渠道并通过自我教育、学术探索等多种方式为马克思主义走进大众建构了多样化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既是“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也是“第二次结合”的开拓者.在毛泽东启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过程中,苏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与参照体系.它为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契机,为毛泽东揭示“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内涵提供了借鉴,促成了毛泽东“第二次结合”标志性理论成果的创生,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