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同一性,同一性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可比较性以及文化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别。文化自信要基于文化的特殊性更要基于文化的先进性,先进性是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础,是否承认文化的先进性是衡量是否真正具有文化自信的标准,判定文化先进性的根本尺度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总方向和总目标。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精神性的存在,以"精"—"神"看待文化,必须建立"文化"与"文化力"统一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迈进"文化时代",突出表现为文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综合国力"、"软实力"、"文化强国"的提出,就是文化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标志,为此必须在理论上建构国家文化的战略话语:"文化力"是总体性话语;"文化时代—国家文化战略—文化力"是国家文化战略的话语体系的理论表达。"文化力"是"文化"与"力"的统一,从"文化"向"文化力"的概念演绎,是文化发展由理念向战略的扩展,是基于"力"的文化理性和对于"力"的文化自觉。由此可以建立由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合力五要素构成的"文化力学",形成基于"文化力"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战略。具体地说:"力—人文—化成"的文化理念;"培育—评估—激发"的"力"的发展战略;"意识形态—文化形态—文化规律"的"方向"自觉;"着力点—互动点—转换点"的"作用点"战略;"文化生态—文化理解—文化体系"的"合力"理性,以上几个方面构成"文化力"的话语体系和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3.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和特定范围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或同一性,但一旦超出特定范围,二者之间就有不可忽视的质的差异和区别。从文化类型看,草原文化从属于地域文化,而游牧文化则从属于经济文化;从地域分布看,草原文化基本同草原地带的分布相一致,而游牧文化的分布与草原地带的分布则不尽相同;从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看,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非一直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从其建构特征看,草原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而游牧文化是一种单一文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理论界对此也展开了众多研究和讨论。但综观当前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性强调和关注的还不够。要实现文化自觉就离不开文化传承,同样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文化的自觉。当然,无论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传承,最终都离不开文化创新,但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却是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5.
徐杰舜 《学术探索》2012,(1):97-104
人的本质在于文化,而文化是需要表达的;文化需要表达,而表达则是需要发现的。对人和人的一切行为方式洞察的表达就是文化发现。文化发现作为人类学洞察性的一种文化表达,便赋予我们一个发现文化的使命。发现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学的一种应用。  相似文献   

6.
文化危机与文化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成的原因虽然是复杂的,但文化生成的基础无疑是人的实践。一种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归根到底应从人们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中去获得最终意义的解释。然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变动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性与变动性决定着文化的变动性。文化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常是会伴随着文化危机的。文化危机通常会对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人们谈到文化危机时,通常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感觉,大多给予消极的评价。其实文化危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具有消极的意义,更多的具有积极意义,没有文化危机就没有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王现东 《天府新论》2012,(1):115-119
在文化哲学的意义上,"文化"是人类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它体现为一种活的精神,这种精神塑造着人和人类社会,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超越性把握,是一个动态的、处于生成中的把握。文化全球化是当今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和必然趋势。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文化全球化面临着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样、冲突与共生、固守与变革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在这样的矛盾系统中,人类文化生生不息,演绎着复杂多样而又鲜活生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边缘文化是多元文化或复合文化中新的研究领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边缘文化不是多种文化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组合方式或新的文化体系。边缘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行为领域扩张、文化转换及创新等功能是我们构思特定文化域文化战略的主要依据。构思这种文化战略,在我国的朝鲜族社会、内蒙蒙古族社会等跨境民族区域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权和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经济时代,民族国家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资本化的运作把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于是,文化像知识产品一样,也有了财产权利的问题。在全球性的文化竞争中,西方发达国家为自己的知识产权产品制定了细密而严格的国际条约(各种知识产权协定),出于调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资源来制作文化产品的需要,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西方发达国家却不急于为文化产权的保护制定国际条约,反倒有意让文化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处于毫无约束的状态。当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去制作文化产品时,它不必在乎什么产权问题,不必为产权的问题给中国付任何费用;而当它把文化资源制作成文化产品具有了可贸易性之后,在对中国出口时就大讲财产权利了。把文化产权从知识产权中分离出来,尤其是强调文化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在不尽平等的全球性文化竞争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文化产权得不到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资源在经济价值被窃取和利用的同时,其文化价值也在传播的过程中被破坏、被贬抑、被糟贱,进而对文化资源在本国的持续挖掘和利用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不折不扣地成了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当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谨 《天府新论》2012,(4):113-117
民族文化是具有民族个性和地域风格的文化样态。它是一种类存在,表现为一种主权文化,这种主权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内化为文化自觉。民族文化还是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是动态的、变化的和历史的,其民族文化身份理所当然地具有实践性、可塑性和阶段性特点。在全球化的交往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利益集中表现为高度的民族利益时,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民族主义。从理论上看,普遍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文化多元主义;从实践上看,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是文化一元主义;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文化民族主义由"极端"走向"温和"。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先进文化 ,要以提高文化自觉和重视文化创新为着力点。提高文化自觉 ,应当认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我国和世界文化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 ,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自觉担当起文化使命。实现文化创新 ,要认识创新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氛围 ,为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朱革新 《学术论坛》2003,(3):132-135
当代人类文化正处于文化同一与文化多元共生共存并迅猛变迁的时代。所谓文化同一主要是指规范文化同一化的趋势 ,文化多元则是指非规范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人类规范文化同一化呈现出客观必然性、强化扩张性、冲突竞争性、认同调适性和融合共创性等基本特征 ;而非规范文化多元化则呈现出共享性、融合共生性、新生共创性和弱化萎缩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才亚楠 《北方论丛》2012,(5):132-135
文化批判的终极目的不是解构文化,而是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在文化批判中,文化理想建构不可或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范式及相应的文化理想模式.新世纪的文化批判在批评某些文化现象的批评同时,应关注学理剖析,构建文化理想.当代中国需要文化批判的理论武器,需要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4.
陈红兵  亦辛 《东岳论丛》2006,27(2):175-178
古代文化世界观是一种建在直观体悟认识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活力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包含文化价值的自然取向和文化价值的整体性取向两方面;现代文化世界观是建立在近代物理学和数学基础上的机械论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一种主体性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化是对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的辩证发展,其世界观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发展基础上的自组织演化的世界观,其文化价值取向是对古代整体性文化价值取向和现代主体性文化价值的整合,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共生与和谐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仁富 《兰州学刊》2008,(5):171-173
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社会。共生与和谐是辩证统一的,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发展层次。文化共生是实现和谐文化的前提,和谐文化则是文化共生的保证和终极价值向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要充分把握多元文化共生,而多元文化共生并不等于多样性文化同等程度的、甚或是同步的发展。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过程中要高扬主导性文化的规导作用,多样性文化要围绕、服务和服从主导性文化发展方向。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主导性文化在建构和谐文化中的主旋律、主渠道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6.
信仰文化、俗世文化与先进文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信仰文化、俗世文化与先进文化各有特定内涵、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在文化光谱中它们各司其职,其要素水平和耦合方式决定文化先进程度.构建先进文化,必须整合信仰文化、俗世文化之精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将先进要素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耦合成全球伦理、科学伦理基础上的高能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7,(5):5-10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意义重大。其一,浑融一体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最基础、最根本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创造,任何阶段的文化都是以五千年文明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为基因的,中华思想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其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应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形成的基础,革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体结构,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冉昌光 《天府新论》2011,(6):108-113
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重点是要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加强人文文化建设,营造文化育人环境。大学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遵循批判继承、学习借鉴、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的总规律,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在传承中创新;加强对外交流,在交流中促发展。同时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研究、总结自身文化发展历史,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高等学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其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发挥学校文化的优势,引领社会文化健康发展。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文化育人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现代中国文化引进的矛盾和困境入手,对文化认同的两种模式即“文化了解模式”和“文化理解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文化理解”是文化引进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文化热中的“中国西方思潮”的反思,得出结论:成功的文化引进,包括“忠实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转化”两个过程,由此就必须进行文化心态、文化生态、文化转译和文化要素的耦合、文化力的定位、文化体系的再创造六个方面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20.
刘硕龙 《北方论丛》2015,(3):144-146
消费社会, 流行及流行文化此起彼伏, 但异化的流行文化却饱受诟病. 许多名曰流行文化,实则冒文化之名, 行异化之实, 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 挑战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 背离传统价值观念, 追求低级趣味, 媚俗、 低俗、 庸俗, 污染理论社会风气. 因此, 对流行文化的异化必须批判. 对异化的流行文化抵制和批判是必要的, 但更需要通过自律与他律净化文化环境, 使流行文化真正发挥文化的功能, 承载、 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文化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