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妞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91-96
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通过联系礼貌原则、会话含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及关联理论,对象似性研究中广泛被接受的四个原则,即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象似性与相关语用原则之间的诸多具有规律性的对应之处,并基本采用了运用多个语用原理诠释一个象似性原则的模式,旨在尝试将象似性研究提升至语用掌的研究范围,并构想在两套理论之间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语用学的框架下,结合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及关联理论,对标记象似性进行诠释,发现了标记象似性部分映照语言符号的标记性与额外意义、处理努力、语境效果和关联程度的波动,以及间接语言行为之间的象似关系,从而进一步建立了语言结构和概念结构之间一些相对应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94
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存在照应性关系,语言结构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动因和理据可循的。象似性理论的这一观点可用于解释英语语法。通过对语法的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及数量象似性加以阐释,已初步证明象似性理论对英语语法认知理据的理解富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汉江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19
汉语造词法研究大多集中于语音、语位(句法)及修辞造词等方面,少有人专门探讨时间、空间象似造词问题。时空象似造词是基于人类思维的“象似性”而生发出的一种重要且有趣味的词汇现象。探讨时空象似造词的目的,不仅是旨在分析汉语语词产生的动因与机制,而且是为了深入了解语词的内部形式,发掘命名的“意义支点”,并在构词语素与词义之间寻觅其隐藏在深层结构中的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5.
新闻标题的象似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似性理论的主要原则(映像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等)在新闻标题的句子结构、修辞、字体、排版等方面都有体现。运用象似性理论分析新闻标题,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挖掘更多新闻背后隐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乔玲玲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82-85
语言的任意性特征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而象似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和其概念结构之间存在映照关系,而句法象似性指句法结构的组织形式和人的思维结构之间有着某种自然的对应关系,主要遵循三大理据原则:距离象似、顺序象似和数量象似。理解句法象似性的概念和原则,有助于从认知层面更好地掌握二语习得的规律,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在篇章中的象似性现象有重要的表意功能。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同时也要受篇章象似性的制约。文章主要从距离象似性,语音象似性,形状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来讨论篇章象似性对翻译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95
象似性作为理据性的典型代表,是对传统语言学任意论的反叛。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语言的结构是人类经验结构的映照,因而为汉语的许多语言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象似性的类型和定义不一,选取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距离象似性,介绍这三种原则在汉语的字词句中的表现,以说明象似性对我国对外汉语字词教学有很大的启发,象似性原则的习得有助于汉语的习得。 相似文献
9.
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然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124-127
本文主要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在语言中的体现,着重对其四原则:数量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标记象似性原则在语用层面上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其在象似性话语中的功能。旨在为语用研究开辟新的视野,也为语言象似与语言功能的结合作出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周妞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425-428
语言符号具有映象象似性和拟象象似性.映象符与其所指对象之间存在着声音或形状方面的象似性,而语言结构和形式在数量、顺序、标记性等方面是对人们经验世界结构的模拟. 相似文献
11.
隐现的反讽 映现的象似——《一小时的故事》中多重反讽之象似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延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8):81-86
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被学界尊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名篇,其主题旨归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文章基于语言象似性表征层面对文本展开细致分析,发现小说当中隐含着诸多反讽层面(物理世界反讽、社会世界反讽和心理世界反讽)。诸多反讽特征并未表现出单一的性别政治控诉性倾向,而是生动地揭示了个体生存空间由外向内被逐层剥离的超现实轨迹。 相似文献
12.
梁晓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12-13,33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对传统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极大的挑战。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象似性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语篇美感,这在中英文诗歌中都能得到印证。而对于诗歌鉴赏来说,象似性可以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体会诗歌的形式美和语意美。 相似文献
13.
刘欣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8):64-66
语言文字的象似性问题一直以来是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但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句的研究中,对于词语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以汉英词汇的空间象似性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实例的基础上,对空间象似性进行了阐述,并由此得出,在表达空间关系的词语中,很多词语象似于人类认知外部空间的顺序.象似于空间顺序的词语顺序在语言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戴婉平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4)
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和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根本的联系;非象似性是指人们用来表示事物的名称和符号,其形式与他们所指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本文试图以英汉情感用语为例,说明:1.语言使用排比修辞手法时具有象似性的特征;2.语言使用夸张修辞手法时具有象似性特征;3.言语通过语义搭配形成转义或者歧义时具有非象似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新范式,为研究隐喻、象似性及隐喻象似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隐喻象似性实际上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以身体词为例可以看出存在着具象思维、意象思维、抽象思维三个层面,而且隐喻象似性是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和身体哲学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6.
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界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索绪尔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象似性是语言的本源性特征。从认知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句法象似性的几个主要体现层面: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及标记象似性进行分析,可以为英汉语中的相关规则和表达形式提供理据。 相似文献
17.
张腾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2):28-32
老子因水、陀螺、草木等"象"而悟道的同时,巧妙地用寓象于言的方式而喻道."象"既是老子悟道的途径,也是老子喻道的载体.其思想之所以如此深刻而又独具特色,很大程度上便在于其对"象"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老子借此而通往智慧之境,构筑起他匠心独运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8.
柳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50-352
本文依据象似性的两个原则,即时间顺序象似性和空间顺序象似性,对英汉句式的翻译进行解读,揭示英汉语言在象似性的原则下语言结构是如何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对等,以及提出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该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达到原文效果的重现。 相似文献
19.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134-140
卦爻之象在阐释的过程中被儒家伦理化了,从观物取象的画卦过程到立象尽意说和其像的方式均处于伦理语境,并被纳入儒家的哲学范畴。其中象对儒家伦理之意的超越展示了这种强行纳入的不兼容性。而这种不兼容性正显示了象的本质意味,它是天地自然的抽象、人文的抽象,它因此对诗意之象的存在、生成、审视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基于儒家的立象尽意说使得诗意之象确立了以求意为归旨的伦理和美学追求,从而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发展出以教化为本的诗意之象的创制与审视过程,和以求超象之意(意味、韵、神、趣等)的诗意之象的创制与审美过程。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体的觉醒与中国古代美学追逐更为本质显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张昀霓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语音象似性有助于音译过程中“音美“的传递。本文从认知域的象似度对音译进行分类,并在分析认知域象似度和语际象似度的基础上,提出完全对等象似性音译、部分对等象似性音译和完全不对等象似性音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