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莲佩》是清代乾嘉时期陕西渭南籍杰出的戏剧家李芳桂创作的皮影戏剧本。剧本的语言不仅典雅优美、意蕴丰富,而且地方色彩浓郁。作品中充满泥土气息和乡村生活韵味的方言俗语,是研究关中方言和关中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释读"克性"、"熬煎"、"主儿"、"瞎"、"浆水"、"瓜物"、"丢"、"见觉"、"灶火爷饦饦"等方言词语,不仅可以体味到关中方言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情,而且是对千百年来关中地区的乡村生活和民间风俗的历史追问。  相似文献   

2.
通泰方言的吴语底层及历史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泰方言历史上属吴语区,至今还蕴藏着丰富的吴语底层。文章论述了通泰方言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明初大批苏州移民迁移江淮之间给通泰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指出了两种方言在声、韵、调方面跟北方话相区别的现象,通过对通泰方言文白异读字的分析,勾稽出吴语底层音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3.
《歌谣》周刊在观念意识和文学实践方面对"五四"时期的方言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从国语建设方面来看,方言文学可以为其提供重要的语言资源;从文学本身来看,方言文学对新文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新诗影响更大。以刘半农为代表的"五四"方言诗歌创作从诗体、内容方面为新诗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范本,同时也面临简单浅陋的问题。总体而言,在当时宏大的文化构建历史语境面前,更多强调了国语、文化、民俗多重文化因子的参与和合力,从"国语"建设、思想内容角度强调方言文学,而较少为"文学"怎样利用"方言"这一文学命题提供更多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极为重视方言,他不但在方言中寻找着存在之思的来自方言语词的佐证和附释,而且还在存在的层面上,思考了方言的源初发生以及命运在方言中的显现.方言生成于"地带",而此一地带就是作为"之间"的命运.海德格尔认为,命运只有在方言的诗性言说中才能获得本真的呈现,因为方言具有本源的诗性,方言更能诗性地言说,能通过创生形象而庇...  相似文献   

5.
苏州小巷文化对陆文夫创作影响很大,不仅体现在题材与表现对象的选择上,而且在创作思想、结构布局及艺术表现等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小巷文化"印记。同时,还冲淡了其紧跟时代的急功近利色彩,形成一种含蓄蕴藉的"糖醋现实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6.
运用词缀附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构词方法.东安石期土话中的词缀"咑"可从类别、功能及与普通话词的对应三方面进行分析.类别上,"咑"尾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量词词尾;双音节"咑"尾词与普通话词之间有六种对应关系;功能上,"咑"尾不仅是一个构词的后缀,而且它具有附加性的词汇意义及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7.
方言研究不仅能为汉语史研究提供重要的素材,加深人们对于现代汉语特点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宁夏泾源方言因为其特有的历史渊源和民族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方言探究价值。泾源方言中的ABB构形是重叠构形的一种,这种构形具有副词、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的语法功能,能充当状语、定语、谓语和主语。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不仅从表层的遣词造句的角度精心选择方言语汇,运用方言语气词以及高密度的排比句和长句来营造方言氛围、创造方言腔调,而且从深层的角度运用方言思维进行布局谋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方言思维与方言表达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湘乡方言中的程度副词"死"、"几"和"好",与普通话中的相应副词比较,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极具地域特色。"死"能够用在自感性比较差的形容词之前或之后,或者用在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高程度。"几"不仅能用作数词,而且能够并经常被用作程度副词。"好"能够用于形容词之前询问程度、数量或时间,还具有虚指、任指和反问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不仅十分重视方言研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博采众长,批判吸收,有独立见解;二是重视共同点,也不忽视差别点;三是把方言研究放在一定时间、地域、人文环境中;四是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分析识别。恩格斯认为方言是时代的见证,而时代对方言的影响亦是有限的。恩格斯对“方言语族”的界定,把人们对方言的理解引向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法兰克方言》对于人们消除对方言的偏见,正确、科学地认识和研究方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