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依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六十年(1721年)的满文奏折及雍正朝相关满文档案,参酌汉文文献,并进行了实地踏查与民间采访,基本廓清了北京昌平郑各庄行宫、王府、城池与兵营的原貌、演变及其文化价值,纠正了《清史稿·允礽传》的记述错误,填补了清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20年代"田中奏折"被揭露出来的那一刻起,围绕着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被历史演进验证了的"田中奏折",其文本的真伪之争却成了一桩历史悬案。"田中奏折"的主人公田中义一,是一位"三朝元老",探究与田中有关的历史事件,只关注他出任首相的昭和年间显然是不全面的。通过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背景考察,基于对《田中义一相关文书》等文献的收集、整理,重点考证"田中奏折"的核心内容与《帝国国防方针》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田中奏折"的核心内容与《帝国国防方针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谓"田中奏折"的主人公田中义一,是制定《帝国国防方针》的提案人和《帝国国防方针案》撰稿人;《帝国国防方针》经过大正、昭和年间三次修订,是一个明确阐述了当时日本的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3.
<正> 自一九三一年二月北京故宫内阁大库中发见《满文老档》之原始底本三十七册,一九三五年九月复发见未经乾隆朝装裱整理,因而不见于《满文老档》的老满文(含过渡期之施圈点满文)档册三册以来,岁月流逝,至今已经历一甲子周期。其间,对这一珍贵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及史料之应用,  相似文献   

4.
乔治忠 《求是学刊》2006,33(5):132-138
清康熙帝亲笔为青浦县孔宅题写匾额、对联,引发孔宅的一时兴盛局面,当时由孙执笔纂成一部官修《孔宅志》。此书今仅存于日本,已为世上孤本。对照《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关于《孔宅志》的,可以展现清廷在相关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变化,表明乾隆时期考据学兴盛的背景下,贯彻考据求实的学术精神与如何维护康熙帝形象、维护朝廷尊孔重儒形象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清廷采取暗中封杀康熙官修《孔宅志》的方式,以模糊康熙朝后期关于孔宅问题的历史详情。这种学术上否定孔宅“圣迹”地位,却毁掉一部颇具史料价值史书的做法,反映出清朝政治与学术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扭曲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5.
一、绪言三藩之乱平定不久,康熙27年(1688)在湖北省武昌发生一起兵变。魏源所著《圣武记》第八卷中,也以“康熙武昌兵变记”为题,记载了这一事件。这个事件是这样的。为平定三藩之乱,清朝政府曾将驻守湖广的清军由原来的三个营增加至五个营。及至云南、贵州的叛乱平定后,政府企图减掉增加的那二千兵员,恢复原有三个营,这些连战功也无份的兵士们便以夏逢龙为首领掀起叛乱。这次兵变始于康熙27年5月中旬,止于7月末,历经仅两个月时间。因此,《康熙武昌兵变记》对该事件的记载并不多。谢国桢在其《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一书中,从《清实录》、《清史稿·列传》、《广阳杂记》等文献中收集了有关该事件的资料,补充了《圣武记》中所载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迁界,也叫迁海或内徙,是清顺治、康熙间政府强迫沿海居民迁居内地,以坚壁清野来对付郑成功抗清的斗争策略。其时间之长,地区之广,祸害之深,影响之大,实为清代前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迁界又是满清贵族统治出于民族歧视对沿海汉族人民的压迫措施,故清代史书讳言其事。经后世删改过的顺、康两朝《实录》,只在诏谕及臣工奏折中透露一些情况;至于《清史稿》的《世祖·圣祖本纪》,都只字不提,仅于《兵志》九《海防》及郑成功等传中以片语涉及①。因而,迁界始末及有关情况诸多未详。本文兹就所见文献资料,以浙江温州为重点,对迁界一事,概括为几个问题,略加论述如次。  相似文献   

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自人教版选修4第3课,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清朝第二代皇帝康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那么,如何评价康熙一生所为呢?其实,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阎崇年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也说:“无论就中国历史作纵向比较,或就世界历史作横向比较,都可以说康熙大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史上的千年名君。”《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康熙)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但近年来对于康熙的评价也有了不同的声音,例如:杜车别在《文明断裂的悲剧--被满清割断的明朝与近现代中国》中说:“康熙对维护自己的统治不遗余力,也可以这样说,他是满族的“伟大领袖”,是中国人的罪人。”历史学家郭长庚在《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说:“康熙作为一个有才无识、因循误国的封建皇帝,实在不值得后世推崇与美誉。”  相似文献   

8.
康熙朝御编的几十种图书大部分开修、成书于康熙四十年后,但康熙四年即谕命搜集史料、十八年开修的《明史》却在四十三年戛然而止,未能成书。《明史》的成书有竞顺治遗志、“兴朝修史”显示国力等多方面意义,康熙是一个极其强势的皇帝,其本人钟情于图书纂修,御编诸书中康熙着力最多的就是《明史》,本文以《明史》编修中康熙的上谕为切入点,以图解开其中的谜团。  相似文献   

9.
清初的政治意识形态,在世俗一面是由康熙《圣谕十六条》及其后雍正所衍的《圣谕广训》为代表,在形而上一面则是康熙和李光地所定的《御纂性理精义》。《性理精义》一书,是康熙授意李光地等理学大臣删整明代理学名著《性理大全》而成,其目的在于通过尊崇朱熹之学而将治统兼合道统。《性理精义》一书体现的,正是康熙帝王术的具体一面。李光地学行不一,杂糅诸学以迎合帝王。君臣共同完成了清初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正清朝经过三代的财富积淀,大清王朝走到了乾隆时期,物产富饶,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乾隆帝自命风雅,广罗天下之奇,不仅是大家熟知的书文字画,对玉器、陶瓷、漆器、珐琅等也狂热至极。据《石渠宝笈》所载,乾隆一朝的收藏品计有9000件字画、1万件陶瓷,以及相当多的玉器、漆器、珐琅器等。乾隆时期工艺品的种类、数量和制作工艺均达到了精益求精、登峰造极的程度。乾隆皇帝在宫中设置专门的手工作坊,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供职于此,又因皇家制造不惜工本,所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台湾中天电视台《康熙来了》正式开播,小S与蔡康永联袂主持。如今"康熙贱队"已笑傲1000集。节目的好看当然少不了人的因素。比如爱吃男星豆腐的"高贵"谐星小S,比如看起来有些奇怪、《GQ》杂志多次上封面的前总监——蔡康永。  相似文献   

12.
正曾经是中国餐饮业现象级企业的俏江南暂时看来风流云散了。现在,汪小菲说自己将更倾向于稳扎稳打,也将放下野心。汪小菲自己也没想到,最近在《康熙来了》的露脸让他完成了一次个人形象逆袭。已经播出了十多年的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因主持人小S和蔡康永的麻辣提问、消解娱乐现象得名。许多明星在猝不及防的无厘头问题和主持节奏中,会暴露出自己真实的一面。但《康熙来了》因台湾综艺的式微也在走入尾声。作为小S的姐夫,汪小  相似文献   

13.
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又称《待访录》、《黄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夷留书》又称《留书》、《南雷黄子留书》。对这两种著作,前人多不了解其中关系,对其书名、卷数、刊刻情况等问题也存在种种误解。关于《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年代,黄宗羲于癸卯年(康熙二年)所写题辞作了明确交代。他说:“前年壬寅复,条具为治大法,未卒数章,遇火而止。今年自蓝水返于故居,整理残帙,此卷犹未失落于担头舱底,儿子某某请完之。冬十月,雨窗削笔,喟然而叹。”据此,可知该书初成于康熙元年壬寅夏,完成于康熙二年癸卯冬,即公元一六六二至一六六三年。《明夷待访录》的书名、卷数问题,是和《明夷留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两书的关系,各家著录情况不一。黄宗羲本人著作只提及《待访录》之书名(见《破邪论自序》和《思旧  相似文献   

14.
李兮言 《东西南北》2014,(14):44-45
作为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的每次变动,不仅万众瞩目,且每个微小细节的变化,都能被外界解读为在传递某些隐在信息。到2011年,加入《新闻联播》的第四代主播更多展示个性和活力——郎永淳是新闻联播主播团队中为数不多使用实名微博的,  相似文献   

15.
清人选清诗是清代诗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常熟孙雄所著 《道咸同光四朝诗史》 是一部问世于清末的晚清诗歌选本.在此之前,孙雄编纂了规模更为宏大的 《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 所涉名家及诗作颇丰,这既得益于孙雄丰富的家藏及好友的帮助,也与他在报刊登载征诗启示之举有关.孙雄在 《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 中抛弃了雕版、 铅印、 石印等久已成熟的印刷方法,使用了在当时尚未普及的"钢笔版"印制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刊印速度且节约了成本.这种印刷方式,也十分符合孙雄在编纂 《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 中提出的"信手捏取"未为定本"等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由于家境窘迫,中年以后不得不到“缙绅先生家”设馆授徒。蒲松龄究竟何时设馆教书?路大荒先生,《蒲柳泉先生年谱》的“康熙十一年壬子(一六七二),先生三十三岁”条中写到:“初馆于同邑名人西铺毕际有家。”下引王洪谋的《柳泉居士行略》作为依据。 蒲松龄何时撤馆归家,路先生《年谱》的“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一七一○),先生七十一岁”条中写道:“先生自是年家居”。下引蒲箬的《柳泉公行述》、《祭母文》作为证明。,。一由此q却,路先生认为蒲松龄。十。岁设馆教书,七十一岁撤馆家居。前后教书凡三十八年。但在《年谱》“康…  相似文献   

17.
《求是学刊》2017,(6):137-142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二六七卷本《明史列传稿》,是迄今所知张廷玉《明史》现存数种篇幅长、价值高拟稿中的一种,但学界对之研究相对较少,至今只知其于乾隆后的流传状况。文章通过对该书所保存的一个校对题签中"迈注"二字之研究,从该书乾隆嘉庆时曾存海宁拜经楼、海宁人许汝霖之家于康雍年间曾存《明史》拟稿之明朝大臣传部分之抄本、海宁人朱尔迈与许汝霖是好朋友、朱许二人与康熙时《明史》总裁陈廷敬也是好朋友、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年以上朱许陈三人曾同处《明史》纂修馆之所在地北京、康熙二十二年纂修各官撰写的《明史》列传拟稿已经基本完成、康熙二十六年四月《明史》监修徐元文等改修为初稿的《明史》纪传部分已达十之六七、校对题签中的"迈"字、"万"字、"卷"字与现存朱尔迈一封信件中的"迈"字、"卷"字结构和笔画特点十分相似等,推断海宁人朱尔迈当即题签中的名"迈"之人。这一研究对于了解该书之早期形态以及进一步推动关于张廷玉《明史》拟稿状况这一史学史上重大课题的讨论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出生于明朝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逝世于明朝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祖籍在绍兴。成长、生活也主要在绍兴。据《明史》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第195卷第5159页)。他的再传弟子李贽在《续藏书》(第14卷第255页)中也执此说。其实不尽然,《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都说他“本山阴人,迁居余姚后,仍还原籍。其故居在山阴东光坊谢公桥之后,祠亦在焉。”(《嘉庆山阴县志》卷首·皇言·第61页)王文成祠“在府北二里东光坊。明嘉靖十六年,御史周汝贞建。”“初名新建伯祠,后改为王阳明先生祠”。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李铎修之”,又改为王文成祠,“有司春秋动支地丁致祭(《府志》入防护条》),薛应旗有告文,马如龙有碑记。”  相似文献   

19.
孔尚任宫词主要有两个版本系统:一是选本系统,包括南京图书馆所藏康熙怀远堂刻本《振雅堂汇编詩最》选录的孔尚任宫词,另外,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也藏有抄本;二是全本系统,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康熙介安堂刻本《续古宫词》。介安堂本是现存唯一的孔尚任宫词全本,亦是海内孤本,不仅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而且对研究孔尚任的文学成就、文学思想及相关生平事迹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康熙重修本辩证徐丹俍清代《不祖高皇帝实录》有康熙朝重修十二卷本和雍正、乾隆两朝校订十三卷本两种。清亡以降,传抄、刊布的清代历朝实录,皆取雍、乾校订本《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为首①。不失清代官方以雍、乾校订本《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为定本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