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镇化二元结构表现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非农化和城镇化是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问题。本文用广东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有关资料,对1990年“四普”以来广东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现状作简要分析。 一、广东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的特点 1.人口非农化速度加快,城镇化速度相对放慢 进入 90年代,广东经济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特别是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的推动下,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了高速有效增长。1980~1990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而1990~1994年则达到了20.2%。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很快,三次产业比重由1990年有26.1:39.9:34.0转变为16.4:50.4:33.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的发展给人口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人口非农化进程加快,人口城镇化也不断得到推进。1990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1477.31万人,1995年增长至2035.37万人,增加了 558.0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同期由23.51%提高至 29.77%,上升了 6.26个百分点。1990~1995年平均每年递增6.62%,比80年代的4.  相似文献   

2.
<正> 辽宁省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人口城镇化水平高居全国(除三个直辖市外)各省、区的最前列,城镇人口增长过程也独具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辽宁省城镇人口不同增长过程的分析,得到一些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区域人口城镇化比较研究——80年代中国的人口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背景区域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过程,而描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常用指标是城镇人口率PU,即城镇辖区常住人口与区城总人口之比。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重要用途在于通过比较来反映其时间变动和区域差异,这种比较是研究其变化与差异的原因、形成机制及产生问题的基础,因而非常重要。而这种比较是否能提供上述基础则取决于不  相似文献   

4.
根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城镇人口数是二亿零六百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0.6%。人们对这一较低的城镇人口百分数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城镇人口百分数“增长缓慢”是执行有关政策的“胜利”;而另一种意见则抱怨城镇人口百分数太低、城镇化过程太慢。很明显,由于政策因素的改变,观察我国城镇化过程的角度和态度都有变化,出现满意或不满意的表示。但要正确认识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过程,关键是要把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特点认识清楚。本文仅谈谈其中的一个特点——城镇化过程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三普”至“四普”间市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化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以及市、镇的新建扩建、所造成的。而联合国在80年代中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构成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增长的60%是由于农村到城镇的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所致,城镇人口增长的4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在发展中国家,因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而造成的城镇人口增长只占城镇人口增  相似文献   

6.
由于城镇人口统计口径频繁变化,导致主要年度之间不同口径城镇化人口比重数据出现差值,必须进行科学修正,而已有的修正方案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根据我国现有城镇人口数据特点提出了更完善的城镇人口比重数据修正方案:其一,以月度作为两个代表期间的细分时段,利用联合国城镇人口比重预测法估算期间各年度城镇化理论值;其二,再以各年度基于人口变动抽查的城镇化速度对城镇化理论值进行校正,得到既具有同一统计口径又反映年度实际波动的各年度城镇人口比重数据。并且利用该方案对1991~1999年、2006~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数据进行了有效修正。  相似文献   

7.
朱宇 《人口研究》2012,(2):31-36
从迄今国际通行的传统城乡人口划分原则和标准以及当今城乡界限淡化背景下城乡人口划分和统计的演变趋势两个方面,对2011年末中国大陆51.27%的城镇化率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现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基本上符合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城乡划分原则和标准,不应因为城镇化进程中某些问题的存在而否定我国已有半数以上人口聚居于城镇、且拥有国际公认的城镇人口基本特征的事实。文章还认为,我国现行的城镇化数据不仅没有高估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反而存在着未能涵盖大量具有相当城镇特性、但仍未被纳入常规市镇人口统计的"准城镇人口",从而低估实际城镇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人口迁移的城镇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迁移的城镇化效应朱宝树过去关于人口迁移对人口城镇化影响的研究侧重于注意城镇人口数量增长中迁移增长所占的份额,但是,由于反映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在分析人口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时,不但要注意城镇人口数量的迁移变动,而...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人口历史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7%,但这一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变的背后却存在城镇化水平虚高的问题。如果将城镇人口总数扣除被迫城镇化且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以及未享受市民待遇的流动人口,我国真实的城镇化水平约为41.6%。同时,城镇人口过半以后也面临诸多挑战:整个社会没有建立起顺应城市社会形态的价值体系;对于城镇的作用以及应该怎样发展城市缺乏清醒认识;城市管理对城镇化发展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城市常住居民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对城镇化挑战,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城市化的作用和实质,遵循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以及积极探索建设顺应城市社会形态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人口城镇化水平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经济,人口及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结果,测度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预测分析国家或省、区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对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谋略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方向,指导生产力布局,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及人口控制目标都是非常必要的。考虑到新疆地域辽阔、城镇布局分散、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性较大,建立精细的预测模型比较困难,因此,欲达到置信程度较高的预测结果,须采用多种科学方法,进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发展不再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质量型社会越来越重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双重提升越来越重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建设是推力、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是动力。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城乡统筹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分段函数评价模型,结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结果为:①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发展特征为“整体上升、局部波动”。②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较为平缓,而各个省市之间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具有差异性。③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协调度为稳步上升态势,其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较好。  相似文献   

12.
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要素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人口集聚为城镇化提供重要动力,而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促进人口集聚,人口要素与城镇化进程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系统。本文构建关联协调度模型分析近15年来我国人口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集聚水平和城镇化进程由不协调逐步转向协调发展,即初期在传统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水平落后于城镇化水平,而在后期的新型城镇化阶段,人口集聚开始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改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和人口收入结构可以有效缓解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隐患,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集聚与城镇化继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直接影响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因素是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区域变动。但在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口城镇化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是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一人口自然增长究竟如何影响人口城镇化的水平发生变化呢?出于需要,我们把分析对象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低于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2000~ 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将31个省市按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分析了就业、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对我国人口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受城镇化、在岗职工工资的影响;中西部地区主要受就业、城镇化和在岗职工工资的影响;在总体上,就业和城镇化对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对人口增长起阻碍作用,其影响程度依次递减.由于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为了减缓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力日渐短缺的状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制定不同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增长,最大限度地减缓人口老龄化可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般而言,城镇人口区别于乡村人口的三个显著特征是空间的聚集性、经济活动的非农性以及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城镇化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也即乡村人口不断强化上述三个方面的特征而逐渐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乡村地区的“隐性”城镇化表现比较突出。就现阶段而言,相对于正式统计的“显性”城镇化,存在着两种形态的隐性城镇化:一种是已基本完成城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城镇化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关于城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念:一种认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认为城镇化是发展的“病症”。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马尔克姆·吉利斯在其《发展经济学》一书中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今天的城镇化趋势在各国比较中已十分明显了。随着人均收入从大约200美元增加到1000美元,……其城市人口从仅有总人口的20%增长到30—50%以上。虽然各国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别很大,然而,经济发展与  相似文献   

17.
王承强 《西北人口》2008,29(2):50-54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下降初始时间与速度的不同步,后者先于前者发生。会形成一个“中间大,两头小”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本文根据人口类型划分标准对山东省及其区域人口红利进行了过程判断,并通过计算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劳动贡献率来显示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了充分实现山东省人口红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迁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二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着动态关联影响。基于甘肃省200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甘肃省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迁间的动态影响,并从空间上对二者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把握,得出甘肃省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变迁之间是动态影响的,但产业结构变迁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强于城镇化进程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胡伟华 《西北人口》2011,(6):79-83,88
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复杂的,内蒙古是民族自治地方,人口有其独特性,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各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上升及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对1990年以来的内蒙古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作用;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负相关作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性别比及平均受教育年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人口结构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本文选择劳动人口所占比重、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男女性别比例、文盲及半文盲比重与人均GDP作为研究指标,基于陕西省1989-2008年相关数据,对陕西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和VEC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人口比重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文盲及半文盲人口比重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城镇人口比重和男女比例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除开劳动人口所占比重外,其余三个指标对经济增长影响存在不同的滞后期.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