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联众多的民族中,有些民族的民族形成地域处于苏联疆界之外,其中包括德意志族籍的公民,“对他们来说,苏联早就成了他们的祖国。”根据1979年全苏人口统计资料,苏联有1936214德意志人,约占全世界德意志人总数的2.3%,占苏联人口的0.7%以上(在我国各民族中他们的数量占第14位)。“德意志人”——这是俄国人对德国移民的称谓。他们称自己为士瓦本人、巴瓦尔人、门诺派教徒、彻普谢尔人等等,这是因为德意志人迁移到俄国时,德意志民族的形成过程尚未结束,当时德国分裂成300多个国家,地方自我意识、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在移  相似文献   

2.
我党一再教育所有干部都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现在有些少数民族干部竟忘记了党的这个教导。他们在整风运动中,看到一些地方民族主义者遭到群众的严厉批判,就怀疑说:“他们是不是因为富于民族感情,敢于替本民族说话而成了右派?”甚至提出:“今后民族干部是不是还要替本民族说话?”很显然,以为地方民族主义者遭到群众唾弃是因为他们富于民族感情,敢于替本民族说话,这是完全错误的。各方面对于地方民族主义者的揭露和批判充分说明了地方民族主义者并不是真正热爱本民族的人,恰恰相反,他们不过是披着维护民族利益外衣的民族败类和民  相似文献   

3.
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1982年田野调查的明确方向是深入研究“苏联各民族的起源和民族历史”、“现代民族过程”、“与民族历史有关的人种遗传学”、“现代各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诸问题。象过去几年一样,1982年民族学田野工作的主导力向之一是研究我国居民中的民族过程。一般说  相似文献   

4.
关于“苏联人民——新的历史性人们共同体”的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卓越成果,似乎都集中体现在“苏联人民”身上。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象这个新的历史性共同体那样,把现有阶级、社会集团、民族和部族如此紧密而牢固地联合在一起的先例。在七十年代,关于“苏联人民”是新的、社会的和国际的人们共同体的理论,在表述我国民族关系的现阶段的特点方面占有中心地位。“苏联人民”这一范畴,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经济方面,它确立了每个共和国的经济同全国统一的国民经济综合体之间的有机联系,表明与苏联经济格格不入的地方主义倾向是徒劳无益和毫无前途的。在社会政治方面,它表明了苏维埃社会在国家、社会、  相似文献   

5.
东干是苏联政府承认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回族”。东干是迁居俄国的中国西北回民的后裔。由于二十多年来的政治原因,我们对苏联的东干人已不太了解了。随着中苏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展开,笔者同苏联的东干学者建立了通信往来,搜集有关文献(主要是:俄,英,日文的)达一百余万字。下面,试就东干民族的历史及其现状,从几个方面作一尽可能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一伙利用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作为在民族地区推行极左路线实行法西斯专政的理论基础。他们鼓吹这个“论据”,别有用心地把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对民族工作的危害是很大的。“文化革命”期间,在许昌地区,党的民族政策遭到践踏,是非被颠倒了。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说成是掩盖阶级矛盾,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说成是用民族化取代共产主义化,搞民族王国;把注意民族特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说成是故意  相似文献   

7.
<正>十六国北朝的正统建构,突破了王权在种族血统上的藩篱,推动了汉人天下中国观的第一次调整,打开了汉人接受非汉政权的突破口;他们自居“中国”,促使“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中华”名号将南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凝聚在了一起;他们以实现统一作为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推动“大一统”成为各民族的共同期待;他们自认华夏,确立了以华夷观为中心的民族观,在承认夷夏之别基础上推进柔和夷夏、混同一家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融合成了一个全新的民族或族群。这一切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自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需着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完全同意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并要求“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地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个政策而奋斗;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解放后的50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广大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正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的民族团结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9.
勃列日涅夫在苏共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上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里,我国出现了人们新的历史性共同体——苏联人民。在共同劳动中,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捍卫社会主义的战斗中,各阶级和社会集团之间、各大小民族之间产生了新的和谐的关系——友好合作的关系。”最近几年,学术界对作为人们新的历史性共同体——苏联人民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的这个重要问题,迄今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苏共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上,许多代表在发言中也指出了这一点。例如,阿塞拜疆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阿里耶夫就指出,民族接近问题,包括苏联各民族在内的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在“二战”前采用“盎格鲁·撒克逊化”的民族同化政策 ,强迫非英裔种族转变民族意识 ,按照盎格鲁标准归化为加拿大人 ,遭到失败后转为以英、法裔文化为主导的将各种文化整合为一种新加拿大式文化的“民族熔炉政策” ,又引起土著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不满和愤慨 ,最后采用了多元民族文化政策。作者通过考察揭示了这一演变过程并论述了它对多民族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勃列日涅夫在捷克事件发生时说,社会主义民族间的民族问题完全是共产主义大家庭里的家务(《真理报》1968年9月26日)。勃列日涅夫对俄罗斯人干涉东欧的解释大概是他对现今苏联民族问题理论的重要贡献。在对一个独立的邻国武力执行苏联的民族政策之外,苏联领导还不断地广泛散播苏联解决民族问题的办法(按民族原则划分行政区域)已证明比其他任何方案优越。现在莫斯科正竭力推行苏联各民族同化于俄罗斯人的政府以达到最后消灭内部的民族界线的目的。这些领导人同时在国外提倡相反的观点——特别是在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单位有分离的需要。这些因素似乎已迫使西方的观察家比在1968年夏季之前更加注意苏联民族问题和它对世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经过不懈探索和艰苦努力,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和实践硕果。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方面,毛泽东同志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因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基础,成功地团结了全国各民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兴衰治乱的重要因素,古往今来都是如此,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共…  相似文献   

13.
“十七条协议”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是永存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条协议”不仅开了西藏和平解放的道路,同时,又是西藏民主革命的纲领。协议各条款无不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统战等理论及政策,其灵魂就是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和民族发展,这些恰恰又是少数民族最基本的人权,因此,可以说“十七条协议”已赋予或维护了西藏人民最基本的人权。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原则在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胜利,新的社会和国际共同体——苏联人民的形成,正是这两点规定了社会意识的新性质,在这种社会意识中,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业已确立并且开始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思想赋予苏联各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和民族传统以新的内容。苏联人的新的共同民族自豪感出现了。在这种背景下,揭示苏联各社会主义民族和部族的意识与心理,由于国际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实践的影响,也由于他们的繁荣昌盛和相互接近过程蓬勃发展而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一任务便提到了第一位。  相似文献   

15.
苏联的改革已深入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民族关系领域。戈尔巴乔夫说,苏联是多民族国家,这个事实“使政治改革具有特殊性质、色彩和独特性”。苏共27大以来,苏联官方和报刊就改革民族工作发表了不少“主张和建议”,认为民族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  相似文献   

16.
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是一项作用很大、不可或缺的工作。我们要通过它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它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强党和政府同各兄弟民族人民的联系;通过它进行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互助;通过它传送各种经验、信息,促进各民族的发展繁荣;还要通过它发展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体现包括语言文字平等在内的无产阶级民族政策。一句话,通过它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回顾过去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民族团结的不断加强,四化建设的胜利进行,都有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一份重要贡献,都有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的一份功劳。  相似文献   

17.
论杜文秀义军的民族团结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同年间,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坚持斗争18年,给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以沉重打击。这次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留给了各族人民许多宝贵的革命斗争经验教训。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民族团结政策。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支配和决定着其它的矛盾。一个国家,往往由若干个民族组成。各民族之间既有一致,也有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民族矛盾会激化,暂时呈现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各民族内部和各民族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尖锐的民族矛盾终必为尖锐的阶级矛盾所代替。中国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历史表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既要压迫剥削本民族的人民,又要压迫剥削其它民族的人民。排挤、歧视被统治的民族和挑拨离间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转  相似文献   

18.
苏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联盟国家。它是根据各民族自由自决和各平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愿联合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在苏联,居住着100多个大小民族,他们之间形成了真正平等、兄弟般互助合作、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的关系。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国内发生的深刻而全面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改造,使过去各被压迫民族消除了落后状态。昔日民族边陲的各个民族,越过资本主义,和我国各族劳动者共同大踏步地奔向社会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是1991年在世界历史上留下的异常沉重的一笔.苏联的解体,尽管有复杂的国际背景,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但其在民族教育,尤其是民族语文政策上的严重失误,不能不说是引发民族矛盾、导致联盟解体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苏联存在着民族问题"已经彻底地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的错误认识.他们不适当地夸大了民族的共同性,忽视了各民族的特殊性.认为苏联已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正  相似文献   

20.
民族问题具有多重属性,既表现为经济问题,也表现为政治问题,还表现为文化问题等,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可能把它人为地“政治化”或“文化化”.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指向是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标是不承认民族身份、目的是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其实质,就是要“去”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整套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