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0年代末到“文革”前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第二个高峰,也是其诗词创作主题、风格急遽变化的一个时期。深沉的命运感和强烈的斗争意志使其行为与思想呈现于既相互矛盾又共同组合的复杂结构之中。这其中既有对个人政治权力的捍卫,也有对理想信念的执着。他既自负、高傲,也焦虑、狭隘。在抗争与孤愤之中流露出浓重的苍凉感。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城市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的新思路以及吉林市按此思路进行的计划生育“三结合”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要真正重视并深入开展"文革语言"研究,首先需要解决对其意义和价值的认识问题。"文革语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汉语语言学本身而言,无论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文革语言"研究都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领域,并且为现代汉语研究增添许多新的内容。二是对社会语言学而言,"文革语言"研究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甚至"文革语言"本身的很多内容也都可以归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之中。三是对"文革学"及"文革史"而言,"文革语言"研究理应成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甚至可以构成隶属于前者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台湾政策做一考察与分析。全文三部分:1.中共对台政策受挫及对台政策新进展。2.中共对台工作的转机。3.中共缓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文革"前17年与新时期反腐败工作环境的相同点是:处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之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且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但这两个阶段的社会转型并不相同。为此,我国采取了相应的反腐败措施。其相同点有:中央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腐败分子严厉惩处。不同之处是:反腐败的组织机构健全程度不同,反腐败的方式不同。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文革"前基本控制了经济领域的腐败现象;新时期遏制了腐败风的滋长和蔓延,但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南通市计划生育工作实践,阐述了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两个转变”的意义以及在实现“两个转变”中必须坚持并深入发展计划生育“三结合”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实施计划生育“三结合”形成了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政府牵头、部分联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搞好载体建设等五大特点。实施计划生育“三结合”在转变农民群众生育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妇女地位、改善党群及干群关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8.
“文革”期间特别是在“九·一三事件”之后,周恩来在纠正“文革”的错误、提出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方面再次表现出他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中流砥柱的作用,但这却受到“四人帮”百般的阻挠和压制。所以,周恩来去世后引发了巨大反响,人民情绪如火山般进发,终于导致“四五”运动的爆发和“四人帮”的倒台。周恩来逝世产生的巨大的效应为世界历史所罕见。本文谨对周恩来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试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两个转变”的必然性、实践性和操作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总纲 ,也为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 ,而“三结合”则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有效载体。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 ,推进“三结合”,应在认识、效益、载体、地位、评价等五方面满足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人口政策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体系向现代生育文明转变的分水岭。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口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段:1966年至1968年,政治动乱导致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传统的生育文化体系在社会上占支配地位,人口生产处于一种无管制的增长状态;1969年至1972年,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政府适时提出了"有计划地增长人口"的口号,但只是单个部门的单独行动,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所取得的成果有限;1973年至1976年,国家在"有计划地增长人口"的基础上形成了"晚、稀、少"的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口政策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和生育价值取向,奠定了现行人口政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詈词的大量使用是文革语言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詈词在文革期间都得到"重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詈词在文革中的一般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3.
加强计划生育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与服务,完善行政执法,改进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健全财政投入机制,规范城镇化进程中的户籍管理,须加大“一法三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明确职责,理顺体制,健全机制,稳定队伍;以财政投入为主,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修改完善现行的“一法三规”。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文革"批斗叙事分主体、手法和时间三个方面。主体上,一是叙事人,二是叙事视点。手法上,一是荒诞,二是嘲弄和否定。时间指批斗时间的选择。在"文革"后仍然存在的人民公社时期的饲养室及完整地保留着"文革"期间面貌的文化旅游村和肖上唇及洪泰岳的形象描写上,莫言主要批判娱乐"文革"、消费"文革"及"后文革"极左势力。莫言的"文革"叙事可在两个方向上解读:一类极尽荒诞之能事,以超出常人理性与接受范围之外,意在揭露"文革"的反常与病态,另一类并不声嘶力竭,甚至也不有意点明。能指与所指的并构以及张力空间保证了莫言在"文革"叙事上的批判高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三十多年,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人口控制效果,基本达到了政策的预期目标。但学界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得失的争论与调整的呼吁也愈演愈烈。梳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的背景、过程、内容、法规及配套政策,综观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如何评判,可以发现对于计划生育政策,正反两方的观点分歧在于对人口规律和中国未来人口形势的认识不同。坚持政策从严或维持现行政策,是以人口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为论据基础的;建议适度放宽政策,是以人为本、调整人口结构与提高人口素质为出发点的;后者更符合我国人口政策实践的实际状况与人口发展的需要。在低生育水平下,尽快调整完善中国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而严峻的人口形势。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时期毛泽东对个人崇拜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毛泽东既有提倡和接受个人崇拜的一面,还有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崇拜进行抵制和反对的一面.在"文革"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毛泽东对个人崇拜的态度是矛盾和复杂的.  相似文献   

17.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既是我国政府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建国后的二十余年在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上出现失误的深刻反思。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十多年来,不仅使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且还有效地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同时,我们对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8.
穆旦诗歌的价值近年来已为人们所认识,但他在“文革”后期的诗作似乎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这些诗歌应是穆旦最重要的诗作之一,它以个体的悲剧性生存为起点审视时代的荒谬,从对“文革”浩劫的反思中生发出强烈的觉醒意识,进而导向对人的命运与尊严的关注,展示了博大庄严的人性内涵。它们不仅是穆旦留给人们的“天鹅之歌”,而且是20世纪中国诗歌最为珍贵的瑰宝。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从1901年至1935年,在苏北地区先后涌现了77个垦牧类公司,其中营田万亩以上的大公司有40余个。新兴工业资本集团在苏北圈地垦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植棉以为棉纺业提供原料,这与英国的圈地是为养羊以为毛纺业提供原料的功用是完全一样的。苏北垦殖成为中国工业革命的缩影。在苏北,被圈地者的反抗遭到了武装镇压。但总的说来,这一运动比较缓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圈地运动的血腥过程的重现。苏北垦殖也促使了农村的近代化,在更大范围内改造了社会。苏北的圈地垦殖运动实是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缩影,其形态的独特、自身体系的完整、史实与资料的丰瀚,在中国仅此可见。其对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的现代化命题的研究等等,有极高的标本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江苏英杰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英杰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主要有十个方面:(1)创办报刊,宣传新思想。(2)举办新式学堂与海外留学。(3)举办各类学会和社团组织。(4)主张立宪,推动地方自治。(5)组织商团和农民自卫团。(6)领导武装起义。(7)筹划南北和谈和催产民国。(8)筹建共和临时政府。(9)反对袁世凯称帝与参与二次革命。(10)革除陋习,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江苏英杰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贡献与江苏人才荟萃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是长三角中心地区之一以及英杰个人素养等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