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政治家、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事实不可避免,一是死亡,二是税收。”而本文所要说的遗产税则是死亡和税收相结合的产物。遗产税是一个古老且历史悠久的税种,早在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古罗马就出现了遗产税。  相似文献   

2.
回首20世纪人类政治所走过的曲折坎坷之路,有时不免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民主政治,也同样经历30年代的经济困境,德国人选择的是纳粹的极权民主,而美国人却依然坚持着他的宪政民主制度?其实美国并非没有选择专制的条件和机会,美国宪政最脆弱的时候报章就有这样的呼吁:“制造一个独裁者吧!“(《世界周刊》)“如果美国什么时候需要一个墨索里尼的话,就是今天了。”(共和党参议员戴维·A·里德)犤1犦这个时候往往是考验宪政的基础是否牢固的关键时刻,而罗斯福没有变成希特勒,他最后还是“克制”了自己,坚持还是要按“宪法的方式办事”。宪政的支…  相似文献   

3.
对于开征遗产税的研究,近些年渐成热点,赞否不一。赞成开征遗产税的主要理由是:有利于完善税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抑制奢侈和懒惰;有利于刺激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有利于让年轻人学会自立,从而有利于社会进步;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开征遗产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反对开征遗产税的主要理由是:开征遗产税收入有限,但其负面影响较大;可能会导致资金和人才的外流;遗产税是国际上公认的复杂税种,其征管要求高,开征难度大;目前开征遗产税缺乏法律依据等。  相似文献   

4.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的宣传中似乎多了点什么。这里讲的“宣传”,包括文字宣传、口头宣传和领导者的行动宣传。“多了点什么”,是指讲话过了头,做事过了分的意思。 第一个是“一切向钱看”。有位著名的理论家,提出一个惊人的口号,叫做“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我不同意这个响亮的口号,曾写了两篇文章,在报上刊出,同他辩论。现在从实践的结果来看,他胜利了,而我是彻底失败了。“一切向钱看”成了当前社会思想的主流。 第二个是对个人主义鼓吹多了。有位知名人士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要给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5.
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他》描写了一个被父母和家庭抛弃的美国南方孩子.这个孩子始终被称为“他”,而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小说中“他”的无名状态意味着个体被剥夺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而小说结尾处“他”被送往县救济院则意味着“他”既遭受了老南方的否定,又遭受了新南方的抛弃,“他”陷入到被历史与现实双重抛弃的处境之中.作为一位杰出的南方女作家,波特在《他》中表达了南北战争战败后美国南方人对于自身身份的焦虑,《他》中那个无名的孩子正是波特这一代新南方人对于自我身份焦虑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一段尊师佳话,叫做“程门立雪”。北宋时,河南有两位名望很高的人,一个叫程领,另一个就是他的兄弟程颐,俗称“二程兄弟”,他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当时有位名叫杨时的人,非常仰慕程领的道德文章。有一年,程领到杨时为官之处讲学,正值场时奉命调任,但他宁可辞官不做,坚持要拜在程颢门下。杨时向程颢请教了许多问题,获益非浅,当他离去时,程领目送着他并对旁人说:“我的学术后继有人”。四年之后,程颢去世了,杨时又拜程颐为师。这时的杨时,已经是40岁的人了。一天中午,他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需…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遗产税立法正在加紧进行。从广义上言,遗产税属于财产税之一,它在直接税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都有这一税种。 我国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期,尽管孙中山先生早已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但由于私人经济不够发达,所谓中国并无贫富之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已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文化全球化”这一命题却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宽泛的概念 ,而各民族的文化存在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因此我们不应轻易地认为经济全球化会马上带来一个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商品流通是互利的 ,文化交流也是互动的 ,文化接受是历史的选择和群体的实践。认为单一文化或“美国文化”将会主宰全球的看法并不正确 ,而事实上中国文化也在全球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问题的存在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但他要受到他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制约。同时,人是有欲望的动物,但他要受到社会制度包括法律、道德、礼教、习俗等方面的制约。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不同,每个人对环境的反应也不同。人们对社会制度的体验和评论也是各种各样,言人人殊。“求同”,是为了使社会趋于安定,而“存异”则潜伏有暴发社会问题的可能。社会是要演进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存异”将是长期的。因而在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10.
先得向读者说声“抱歉”,这文章的题目是长了一些。但也无可奈何,就像一个人身高超出了两米,要和他对话先得仰头,太累人了,却又不能“削”掉一段。我这里说的“成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成本”。总结历史发展的人常常是“幸运儿”。如果在历史发展中已先期牺牲,总结历史的角色自然是无法担当的;于是,常常带来一个问题,总结者虽然也会提到牺牲者,却缺乏身临其境的深切感,总结中多的是对于历史发展成果的欢欣,少的是为历史发展做出牺牲的沉重。从经济观点看是“回报”夸大了,“成本”缩小了。不计成本是我们总结历史发展的通病。…  相似文献   

11.
读诗随笔     
写在前面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高尔基也说过:“真正的诗——往往是心的诗,往往是心的歌。”(《给薇·叶·加克尔——阿林斯》)而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他对客观环境与自身经历的反映,即他的思想感情,也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诗,这种经过提纯而又形象化了的思想感情,就象一个窗口,可以通过它使人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而这,是有趣的。这大概也是诗味的一种因素。 每个诗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小世界,每首诗都是他要向别人打开的窗口。然而,“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过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的本阶级之外。”(鲁迅《南  相似文献   

12.
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与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无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要有自由主义、实在主义、生机主义和毁灭主义。其哲学的主要类型则有政治上的虚无主义、道德论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宇宙论的虚无主义和生存论的虚无主义。尼采首次描画了虚无主义的面相与实质,并将其根源追溯到它所否定的对象那里。因此,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不是回到被它否定的传统那里去,而是要走出它产生的逻辑或摧毁它产生的根源。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仍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因此未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将“虚无”与“虚无主义”的问题关联到“存在”、“存在发生”、“存在历史”、“天、地、人、神的游戏”与“命运”来思考,进而将真理、意义与价值思考为“存在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列奥·斯特劳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看作“极端的历史主义”,并认为它是现代虚无主义最精致的样式,它导致了真理、意义与价值的神秘流失或虚无。他认为要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必须祛除尼采式的癫狂与海德格尔式的神魅,在清明的古典理性中去寻找真理、意义与价值的恒常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产税是以财产所有人死亡后所遗留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它具有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我国开征遗产税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法律依据。我国的遗产税立法应选择总遗产税制模式 ,采取遗产税和赠与税“两税合一”的立法体例 ,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起征点和扣除项目以及税收优惠等基本内容作出规定。同时 ,还需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 ,以保证遗产税的顺利开征。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社会政治哲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从其“道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其核心是自然无为论。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无妄为,亦正是顺自然而大有作为。他对社会人生充满忧患意识,批判了反“天之道”的“人之道”。从其内圣外王之道,自然可逻辑地推出他的公仆意识。他是一个积极救世者。他主张建功立业,不过要“功成身退”,也就是要退出既成事功的圈子,再立新功,如此而不已。其“小国寡民”之说,并非开历史倒车,而是他的理想国。他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主张,便是其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达到相当高度发展境界的十二字社会方针。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人生——史学的社会作用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史学“有大效用于人生” 史学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以往最普遍、最流行的答案有六点:(1)为世人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4)为现实政治决策提供历史依据;(5)为人们提供历史知识;(6)启迪人们的智慧。笔者认为,史学界的这一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那么,史学的社会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史学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有益于人生上。 人类一切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要认识人自身,在各门社会科学中,“人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更应该成为“一门总体人学”。因为,史学是关于历史的学部,而历史与人密切相连。首先,有了人,才有了人类历史。自然界也有一个发展过  相似文献   

16.
《快乐青春》2020,(4):36-36
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如果老师教育、培养了很多学生,则可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比喻为“桃李”呢?这里有一个历史典故。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在得势时培养和提拔了一大批人,后来由于政见不一,他得罪了魏文侯,却没人肯站出来帮他说话。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全球史与中国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近20年来一个既热门又甚具争议性的话题。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于沛认为,全球史观是当代西方有广泛影响的史学思潮之 一,近年在中国史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要真正做到汲取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服务, 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并进一步肃清各种形式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郭小凌认为,全球史 观是一种借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已有成果的新提法,而不是解释历史的新方法,更不是一种博大周密的理 论体系。20世纪以来的专业史学尽管流派林立,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裔昭印 指出,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发展交织着共性与个性。撰写世界文化史应当具有全球 史观,编纂者需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注意表述整个人类的历史经验,等等。林中泽认为全球史观并不是不 需要历史中心,而是要建构新的中心。全球史观十分重视历史联系,因而大大推动了我国中外关系史等学 科的发展;可是与此同时,人为地制造、夸大或破坏历史联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程美宝则叙述了全球史 与世界史的差异、全球史的独特视角、全球史与全球化的关系、过去中国史学某些研究传统与全球史契合  相似文献   

18.
王氏晚年的上古历史、文物与制度之研究 ,正是他早年诗学理想的展开和落实。王国维先生从哲学向史学的转变 ,其直接原因是为了解决他自身遭遇的人生困境。然而由于在这种学术启蒙中他选择的西方精神资源过于片面 ,因而在哲学中他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或将其人生困境彻底解决。王国维先生之所以要转向“古器物、古文字和古史”这个历史学中的最偏僻的领域 ,其中原委主要有二。首先 ,这是一个有“理性”的领域 ,因而它能够满足王氏作为学人之学术需要。另一方面 ,这种“理性”又是一种“历史理性” ,它与王氏所谓的“可爱者不可信”的“客观真理”也就有了很大区别 ,因而亦可以满足作为诗人的王氏之情感需要。其次 ,它还是一个有“情感”的对象 ,但与特别容易刺激人的现实欲望的现代历史研究迥然不同 ,这种本质上已经“无功利”的“历史情感” ,对“生怕多情”的王国维先生也就成为一种最佳的历史研究对象。这就是古史研究乃至一切上古文物制度之所以可以成为王氏安身立命之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全球史观及其影响所想到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球化”是近20年来一个既热门又甚具争议性的话题。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于沛认为,全球史观是当代西方有广泛影响的史学思潮之 一,近年在中国史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要真正做到汲取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服务, 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并进一步肃清各种形式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郭小凌认为,全球史 观是一种借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已有成果的新提法,而不是解释历史的新方法,更不是一种博大周密的理 论体系。20世纪以来的专业史学尽管流派林立,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裔昭印 指出,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发展交织着共性与个性。撰写世界文化史应当具有全球 史观,编纂者需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注意表述整个人类的历史经验,等等。林中泽认为全球史观并不是不 需要历史中心,而是要建构新的中心。全球史观十分重视历史联系,因而大大推动了我国中外关系史等学 科的发展;可是与此同时,人为地制造、夸大或破坏历史联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程美宝则叙述了全球史 与世界史的差异、全球史的独特视角、全球史与全球化的关系、过去中国史学某些研究传统与全球史契合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是近20年来一个既热门又甚具争议性的话题。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于沛认为,全球史观是当代西方有广泛影响的史学思潮之 一,近年在中国史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要真正做到汲取全球史观的有益内容,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服务, 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并进一步肃清各种形式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郭小凌认为,全球史 观是一种借用历史哲学和历史学已有成果的新提法,而不是解释历史的新方法,更不是一种博大周密的理 论体系。20世纪以来的专业史学尽管流派林立,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裔昭印 指出,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其发展交织着共性与个性。撰写世界文化史应当具有全球 史观,编纂者需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注意表述整个人类的历史经验,等等。林中泽认为全球史观并不是不 需要历史中心,而是要建构新的中心。全球史观十分重视历史联系,因而大大推动了我国中外关系史等学 科的发展;可是与此同时,人为地制造、夸大或破坏历史联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程美宝则叙述了全球史 与世界史的差异、全球史的独特视角、全球史与全球化的关系、过去中国史学某些研究传统与全球史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