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严复和梁启超自由思想的几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自由的概念、自由的重要性等七个方面比较了严复和梁启超的自由思想 ,认为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有些见解则可以互相补充。相比而言 ,严复的自由思想的学术气息很浓 ,文字表达比较严谨 ;梁启超的自由思想的实用色彩更强 ,文字表达则有粗疏之处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梁启超无疑是一位最具代表性且影响十分深远的人物,这样说并不是由于他取得了多少改变历史的事功,而是由于他那独具特色的宪政思想.诚然,如同其整个政治思想一样,梁的宪政思想也具有"善变"的特点,但他的善变与其说是出于"太无成见"的思想性格,不如说是根据其日益更新的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所进行的自我调适和择善而从.他的调适始终围绕着一个既定的中国目标,那就是:易专制政体为立宪政体,变传统封建帝国为近代宪政国家.鉴于梁的宪政思想作为其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虽已受到一定的重视但研究尚嫌不够,同时鉴于梁氏亡日期间特别是自离开祖国至1907年之前的一段时间是梁氏就宪政问题进行集中思考和理论阐发的时期,本文以为有必要对上述时期梁氏宪政思想作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宪政思想之"变"主要表现在他对近代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和设计上,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立宪,这反映了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理性思考 ;"变"的背后 ,"不变"的是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和坚持民主宪政、坚持渐进改良道路、坚持国民性改造的一贯主张."变"与"不变", 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为我们今天的宪政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4.
5.
任艳妮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2):123-125,131
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严复是一个相当独特、甚至有点让人费解的人物。对他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宪政思想重新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透析每个阶段他为近代中国宪政制度建立所作的努力及主要宪政观念,可以对其宪政思想进行重新审视,肯定其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建龙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65-68
本文试图通过对严复宪政思想形成背景的分析,指出严复宪政思想的终极目标的确切指向并不是“寻求富强”,而在于“追求治道”。作者认为救亡、富强和“治道”是其宪政思想的三个不断递进的目标,追求“治道”的终极目标制约和规范着严复的救亡图存和寻求富强的目标。正是在这一终极目标的影响下,严复的宪政思想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而其一生中许多看似相互矛盾的言论和思想也可以在这一终极目标的框架内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严复在近代中国史的地位在于他的思想启蒙活动.他所介绍和主张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影响巨大.他主张:保障公民自由是民主宪政的根本目的;通过代表制建立责任政府是民主宪政的基础;并强调法治是宪政之下的法治,不仅治民,且要治官.严复先生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艰巨性的认识不是保守,而是睿智.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从言君宪到倡共和,再从告别共和到开明专制,又从主虚君再到顺共和,其宪政思想几经变迁。梁启超在宪政理论模式选择上变动不居的同时,对宪政内在的认识却是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深入和提高的,看似混杂或前后矛盾的思想蕴含着不变的追求,即追求中国宪政体制,并不断构建与完善他的独特的宪政理论体系。他的易变是"君子之变",进步之变。解读梁启超的宪政理论,一定要把他的思想言论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才能知势论人。截取梁启超的个别言论以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难免片面。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反君权,倡民权,将民权建立在国家主义的基础上。其民权的主要内容是自由,自由是天赋的权利。开民智是民权实现的观念条件,完政是民权实现的制度条件。设议会、立宪法、司法独立等都是为了保障民权。梁启超的民权与宪政思想并不完全是西方式的,其中包含有传统法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福泽谕吉与梁启超国民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泽谕吉与梁启超作为日中两国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两个启蒙思想家,其思想表面上具有众多相似之处,但却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福泽切断了国家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得以实质性地全方位地吸收西方文化;而梁启超接受民主思想却未信仰自由主义,他一方面关心的是建立团结强大的民族国家,另一方面又陷入国家现代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两难抉择之中。 相似文献
11.
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 ,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张之洞和梁启超 ,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都主张废科举 ,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都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同时 ,由于所处地位、所持立场的不同 ,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各个方面又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张之洞强调“稳中求变” ,梁启超则“趋变求新” ;张之洞主张进行“通才教育” ,梁启超则主张“新民教育”。他们的教育思想 ,体现了洋务派与维新派教育思想的不同 ,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由“人才教育”向“国民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严复认为变法,应先废八股,改变国家取才用才制度。但其政治见解与文学观念并不同步。梁启超充分肯定龚魏之学在当时的重大进步作用,表现了历史主义观念。联系当时“国之存亡”的中心问题来说“国民性,”有明显的反封建意义。为学要多疑、善疑,还要能深刻著明地析疑,最后以真理为依归。从当时思想界革命的需要出发,对从西方翻译学术代表性佳作及新著,已有不少卓见。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社会保障思想是梁启超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基于对近代中国灾荒和贫困各种现象的深刻认识,梁启超提出了以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又能给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以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启超后期的史学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既与他本人退出政坛专事学术有关系 ,也与西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学术思潮对他的直接影响有关系。同时 ,这也是中国学术界在接受西方新学理之初的一种必然反映。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固然多变 ,但其中所贯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吸收、借鉴西方新学理等特点却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 2 0世纪中西方史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两种“新史学”范型的普遍共性、不同特点及优劣得失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和全面总结。梁启超和鲁滨逊在史学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他们的史学思想却在时代的感召下产生了某种“共振效应” ,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