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推论,民族心理和个体民族心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民族心理作为某一民族群体心理的一种共性,通过该民族成员的个体民族心理表现出来,存在于该民族成员的个体民族心理之中;另一方面是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即民族心理作为一种一般性和共性,对民族成员的个体民族心理具有决定制约的作用,民族成员的个体民族心理对民族心理又具有反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心理冲突的基本成因: “心理冲突”一词,早先见之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心理学把它普遍用于考察正常人乃至整个民族心理的活动,认为“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常因一个或数个目标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若这些同时并存的动机不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且在性质上呈彼此互斥的情形时,就会产生冲突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冲突”。由于民族心理总是寓于个体心理之中,同时个体心理总是在反映或表现着民族心理的内容,所以民族心理冲突与个体心理冲突的产生无疑具有共同之处。现代化的变革之所以引起整个中华民族的内心世界的极大反响和冲突,正是由于当代人们在目标选择上的困惑、观念上的对立和价值心理取向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王兆胜 《江汉论坛》2002,3(9):74-78
林语堂与鲁迅的关系一向非常微妙,他们有互为朋友的共同战斗和生活的时期,也有相互论争甚至误解的时候。究其相得相离的原因,意气之争和人品之异大概是不存在的;而文化文学观念和性格之不同可能是主要的。鲁迅个性多疑而专断,林语堂性格任性而幽默,这就不可避免地在二人之间产生难以克服的隔膜与冲突。  相似文献   

4.
叶俊宇 《江淮论坛》2011,(2):134-138,191
文章从现有的突发公共事件定义出发,分析了各种概念的局限,作者从I-P-O动态模型和心理冲突的角度提出了定义,并在此定义下分析了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冲突的模型及其特点。最后,基于新定义,作者对于如何看待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冲突,以及如何解决冲突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因特网给人类社会和生活带来的意义要比人们想象的要深远的多,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行为心理学家利克莱德所言,网络的功用在于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它向每个独立个体提供个人意志、个人创造性等禀性资源平台.①然而,网络亦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些负面作用,网络成瘾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当代战争小说表现战争生活中人与人的冲突主要是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是其原则,个别作品虽有出入但从未丧失民族的底线,这是由民族观念所决定的。革命战争小说和南线战争小说处理革命、国家与个人三者利益时,虽也遵循上述普遍原则,但已开始思考其悲剧性内涵。这是战争小说表现这类冲突的新质,预示出战争小说的新趋向。在处理方式上,“联系比衬”与“人物聚焦”是20世纪80年代后战争小说处理战争环境下人与人冲突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一种出于私利而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它是世界各国政治机体中普遍存在的毒瘤,直接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权力腐败的直接内在原因,从心理的层面上透视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各种权力腐败现象。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腐败行为可分为集体腐败、群体腐败和个人腐败。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在最终作出腐败行为以及在整个社会上导致腐败现象严重恶化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催化作用。它通过心理互动、心理沟通,使各种消极的社会心态和腐朽思想不断滋生蔓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尺度和社会心理环境。因此,要把反腐败斗争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消除种种导致腐败行为最终发生的“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8.
论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黎丽 《青海社会科学》2005,(4):131-134,130
本文在探讨民族心理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认为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虽然分别反映在民族认识、情感、意志及民族能力、气质、性格方面,但一旦民族心理形成后,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往往是这六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说,如果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认识比较客观,情感上比较接近,气质、性格相投,能力接近,表现在双方交往方面则是民族关系向着友好方向发展;如果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有偏见,情感上比较抵触,气质、性格相距甚远,价值趋向不一,那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就是民族关系向着隔阂、纠纷及冲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重大传染病患者涉罪案件判罚通常会引发争议。通过对重大传染病患者涉罪案件判罚的判罚罪名、行为类型、刑期认定、案件周期、是否上诉等进行实证考察,发现重大传染病患者涉罪案件判罚隐含了以下伦理问题:一是刑事罪名框定不适当扩张,凸显国家权力干预与个体权利保护之间的冲突;二是有期徒刑广泛严格适用,凸显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冲突;三是刑事处罚的污名化效应,凸显社会利益与个人负担之间的冲突。公共健康伦理契合重大传染病患者涉罪案件判罚所隐含的伦理性,可以为重大传染病患者涉罪案件判罚提供价值指引和设定伦理规范。在公共健康伦理视阈下,重大传染病患者涉罪案件判罚应当以社会正义作为底线价值,同时充分考虑可允许性、相称性和必要性等正当性条件,在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之间取得适当平衡。  相似文献   

10.
客观事物作用于认识主体,使之产生一系列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反应活动.凡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反映,属于正确的感知;而不符合客观事物的感知则是错觉.究其错觉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认识主体在过去经验、习惯的影响下或在对客观事物之间进行的比较中,对客观事物产生了错误的感知,例如甲乙两个相等的圆,如果将甲圆置于一圈比之大的圆中,而将乙圆置于一圈比之小的圆中,猛一看,两个圆不相等了,乙圆大、甲圆小,这就是错觉.另一方面,由于客观事物作用于认识主体,使认识主体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某种变化,从而影响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产生正确的感知,例如  相似文献   

11.
"心理契约"在企业管理中的特殊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家智 《河北学刊》2007,27(2):202-205
心理契约是个人与企业对彼此的付出与回报的一种心理期望,这种未公开说明的、内隐的约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员工与企业相互之间的态度和行为。心理契约尽管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在企业管理中却具有特殊的效用。心理契约的平衡有利于增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向远 《江淮论坛》2013,(3):137-147
"意气"(いき)是从江户时代游廓(妓院)及"色道"中产生出来的、以身体审美为基础与原点、涉及生活与艺术各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表现在德川时代的市井文学中,并由当时的《色道大镜》等"色道"著作加以初步提炼,到了现代又经美学家九鬼周造及其他日本学者加以研究阐发,从而成为继"幽玄"、"物哀"、"寂"之后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四大审美范畴之一。"色道"的实质就是"美道",产生于色道的"意气"其实质是"身体美学"。"意气"是男女交往中互相吸引和接近的"媚态"与自尊自重的"意气地"(傲气)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张力,是一种洞悉情爱本质,以纯爱为指向,不功利、不胶着,潇洒达观,反俗而又时尚的一种审美静观(谛观)。与"意气"相关的次级概念主要是"通"和"粹"。"通"是潇洒自如的男女交际行为,"粹"是纯粹无垢的心理修炼。将外在的"通"与内在的"粹"加以综合呈现,是"意气"之美的表征,有这种审美表征的人就是"通人"、"粹人"或"意气人"。  相似文献   

13.
追溯家庭暴力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广义的家庭暴力包括夫妻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暴力行为;狭义的家庭暴力仅仅指夫妻之间,尤其是丈夫对妻子的施暴行为。后一种家庭暴力是最常见、也是最难以治理的形式。由于触及敏感的个人情感和隐私领地,法律、道德和习俗不仅常常无能为力,甚至它们之间有时还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所以,人们常常会发出“很棘手”“说不清”“没法管”之类的感叹,使得此类现象愈发突出,愈演愈烈,以至成为一个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呈越来越高的趋势。据全国妇联信访处统计,1995年…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与民族心理关系初探张怀民民族心理是由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共同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共同的经济生活影响下形成的群体性格、情感、爱好、风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总和。一般地说,民族心理为同一民族各个阶级所共有,它是一种最强烈、最广泛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5.
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既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那么,它们在这种既区别又联系中形成的具体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都是被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但是,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又不是平列的关系,对确定人的本质不具有同等的意义。在阶级社会,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直接地集中地表现为阶级关系,阶级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关系。所以,在宏观社会环境这个层次上,在民族和阶级的联系中,阶级关系决定和制约着民族关系。在对抗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和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中的道德培育吴元栋道德是个历史的范畴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之总和。最初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为了能够得到合作,增强对自然界的抗争能力,出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民族社会,并对个别成员自行其是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张德强 《兰州学刊》2004,(5):201-202
当前青少年大中学生的心理思想危机问题十分突出。探其原因有社会学的因素和教育缺失的因素。一方面反映了社会阶层冲突的严重性 ,另一方面反映了教育在解决青少年心理思想危机方面的无力和缺失。因此 ,必须用教育的改进来解决现实条件下的青少年大中学生不必要的心理思想危机 ,培养青少年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一、大中学生产生心理思想危机的社会学因素据了解大中学生同宿舍室友中精神刺激和冲突不在少数 ,因刺激而导致异常行为、伤害、自杀、退学者也时有发生 ,几乎各城市都有。在全国造成影响的有 1995年某院校一宿舍 8名女生中 7名被毒死…  相似文献   

18.
个别主体与群体主体的矛盾问题,常常被当作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当作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把这一问题仅仅局限在伦理学范畴,只是当作伦理的问题来对待,而没有把它作为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范畴,当作世界观与历史观的问题来对待。也就是说,没有达到这一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理应据有的地位与高度。而如果不从世界观与历史观的高度来阐明个别主体与群体主体的矛盾问题,那么,也就难以解决好伦理范围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主体性是人在世界中的特殊地位和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性。人作为主体,既是个别…  相似文献   

19.
民族心理学是一门跨心理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基础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构成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民族心理除了要关注民族心理过程以及族体人格的研究之外,更要注重对民族心理活动结果的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到民族心理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民族心理有独立的、区别于民族学与心理学的田野实验法,将民族心理放置于真实的田野场景中去研究。依据该思路与方法,在民族交往心理、少数民族妇女宗教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变迁对民族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性的本土化探索。  相似文献   

20.
试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预防犯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预防大学生犯罪离不开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当代大学生存在着孤独感与镳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冲突;在求职就业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些心理冲突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很容易滑向犯罪。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必须要大量、及时、多方地接受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信息。教育内容必须正确、生动和易于接受。同时,心理疏导必须和行为引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