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女性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上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治理的"调和"、"多元"、"互动"等特征,决定了女性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女性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参与领域不断拓展,参与方式日趋多元,参与机制不断健全,参与水平不断提高.但女性参与社会治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健全和完善女性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律制度,建立女性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培训机制,加强女性干部的发现、培养、选拔及任用,加强女性社会组织建设,提升女性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女性继续教育—实现多方位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女性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将影响女性作为主体而非客体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决策层次的关键.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兴的教育形式,突出强化了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灵活的教育形式为女性更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和树立自信心创造了条件,为男女两性共同发展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3.
正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因而社会组织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承担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重任。政治社会学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由国家体系、市场体系、社会体系构成。国家体系的主体是各级党政机关,市场体系的主体是各类企业,社会体系的主体则是各种社会组织。党政机关、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推进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与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女性地位近代以来备受关注.传统男权文化长期压制女性的身心发展,道德伦理的规制致使女性在封建社会处于无主体意识的客体地位,成为社会文化领域的旁观者.男性权利剥夺了女性评判自身的审美标准,女性成为证明男性存在的被压抑的社会符码,一种依附男性的失语群体.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女性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以视觉文化形式为主导的“美女经济”大行其道,女性再次沦为社会的消费商品.现代消费社会下女性应该冲破传统文化的惯性影响,融合消费文化的活力元素,追寻自身的人生价值,切实提高女性地位,扭转消费社会女性地位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博客的广泛传播与使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通过博客这个话语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借助博客"私人化"的特性,丢掉束缚和拘谨,使自己的话语在公共领域得到了广泛传播,但她们仍然处于"被看"的位置,只有当女性自身的主体意识树立起来,通过书写博客,社会性别意识才能在社会上扩大影响,有力促进性别平等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代表一个社会作出社会评价的总是以一定社会形式组织起来的人,且主要是那些被授予社会评价能力的国家机关、政府、领导、权威人士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一定社会人们的文化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所反映的正是该社会的社会评价主体的主体意识及其地位,从而决定了该社会的社会评价。通过对社会评价主体文化心理形态的历史考察可以揭示社会评价主体的主体意识觉醒程度和地位的历史变迁;以史为鉴,从人自身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反思现代社会的社会评价主体特征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社会审计的法律责任马道双关键词:社会审计主体,法律责任成因,责任种类一、法律责任载体:社会审计主体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审计师事务所),是我国社会审计主体。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虽然具有国际上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某些共性,但它主要是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社会主体论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在探讨马克思的主体学说时,人们忽略了他的社会主体论。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关系,而社会主体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主体,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主体实质上也就是资本主体,从而为主体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社会规律与主体选择都有其各自的辩证性质 ,同时 ,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社会规律从根本上制约着主体选择 ,但社会规律作为一种可能性的总和 ,又为主体选择提供了客观前提和广阔的余地 ;主体选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但主体选择绝不因此而失去意义 ,它是社会规律得以实现的契机和不可缺少的环节。逻辑的统一性根源于历史本身的统一性 ,主体选择与社会规律统一的中介是历史主体对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生产力由实体形态占主体向知识形态占主体转变,生产关系由实体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占主体向以知识性生产资料所有制为主导的所有制转变,社会政治生活关系由封闭性、等级化转向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社会生活由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1.
由于涉及国家道德、社会连带思想、个体德性等伦理因子,社会保障因而具有了丰富的伦理意蕴。社会保障伦理是社会保障的价值负载与道德指向,有着自己的特殊形态。社会保障伦理关涉社会保障的价值理念,社会保障的伦理特质,社会保障的伦理功能,伦理对社会保障的作用,慈善文化和慈善思想,养老伦理,社会保障权等思想单元。回顾和梳理我国社会保障的伦理思想及其伦理动因有助于社会保障正确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改革进程在实质上由以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的经济体制转轨和以构建全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制度为总体目标的社会制度转型两个发展阶段构成。目前,我国改革的发展已开始进入以社会转型为标志的一种较高级且较特殊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和经济—社会问题的大量存在是转型社会的常态,其发展也因此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与高风险性。在现有的制度—体制下,社会调整是缓解现存经济—社会问题及其矛盾,并将其控制和保持在最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范围内的基本途径;而建设和谐社会则是解决现存经济—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益性社会事业的治理仍是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要改变管办一体的社会事业治理模式,对国有社会事业组织要行使所有者职能,对所有社会事业组织行使管理者职能.为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具有较高权威性的社会事业治理机构.公益性社会事业组织要建立起以董事会或理事会为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而营利性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实行改制和公司化治理.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具有感染、教化、传承、创新的本质功能,是大学科学发展的精神源泉,同时,大学文化也具有开放、协作、实践、服务的社会属性,是社会文化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时代与人民的召唤,现代大学文化应发挥其价值整体性,构建社会共同思想基础;发挥其本质先进性,传播科学民主进步思想;发挥其内涵学术性,突显社会文化建设地位;发挥其交流活跃性,预热和谐社会文化变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观既强调社会存在对政治文化的决定作用,又突出显示了政治文化的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既强调其扎根于实践的科学性,又突出其为人民谋福利的政治价值性,它的形成既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这一社会实践基础上,又是其被人民逐渐接受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探讨了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实践中的适用价值,认为该理论作为社会系统论的分支,为社会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思考维度,在社区矫正实践中具有实用价值,对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极具指导意义。同时文章在比较该理论与其他社会工作理论的异同后,指出该理论存在机械性、理论体系等方面尚欠严谨等局限。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理论的新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经济法是 2 0世纪法律体系适应社会本位思潮的一大创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是经济法的基石范畴 ,由此决定了其性质——公私交融 ,价值——社会效益和社会公正 ,功能——平衡协调经济运行 ,原则——适度规制与适度自由相结合 ,体系——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管理法  相似文献   

18.
“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族群"一词的使用虽然较为新近,但是这个词汇所指示的社会现象却源远流长,隐含在历史上其他更加重要的社会结构之中。这个概念得以在当今社会科学研究中凸显出来,它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反映了当代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群体现象的认识深度和概括。探讨和分析这样一个概念在社会研究中的工具价值,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群体现象,如我们常说的国族、民族、族群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即将改造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之后的革命实践中,它又将社会建设与革命动员有机地结合起来。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更是借助于政权的力量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建设实践。虽然受战争环境、区域条件等影响,这次实践并没有取得充分的效果,但却开启了共产党改造社会的一幕,并为之后的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工程包括自然工程与社会工程。(自然)工程社会学和社会工程学正在成为新兴的两个社会学分支学科。从能指上看,社会工程学无法体现社会学的学科自觉和社会学对工程的完整的学术关注。同时,社会工程学的指称及其含义似乎降低了作为一门学科或知识体系的视野及高度。社会工程学应该同时具有一种批判理论的和公共社会学维度,并最终纳入到统一的"工程社会学"之中。最终,系统的工程社会学知识体系应该同时包含工具性知识和反思性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