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享”“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和“饗”是古书中常见的两个字。清代小学家对这两个字的训释意见分歧,例如段玉裁说:“小戴记用字之例,凡祭言,饗燕字皆作饗,无作(?)者;左传则皆(?),无作饗者;毛诗之例,则献于神曰(?),神食其(?)曰饗……各经用字,自各有例。”阮元则说:“有同字义别而相因者,如献神为享,神食其所献亦为享是也。此等在训诂中盖未可枚举,后儒曲为分别,乃以献之作享,神食所献作饗。”他的结论是享、饗本为一字,“断非有二形也。”马瑞辰也说,献神及神食所献通作享。  相似文献   

2.
1、引言电闪雷鸣,风狂雨急,大自然的这种震撼力量在原始先民的心灵中无疑印刻上了最强烈、最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在古籍中是屡见不鲜的:“烨烨震电,不宁不令。”(《诗·小雅·十月之交》)“山下有雷,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易传·颐》)这种恐惧心理的形成,可以上溯到遥远的人类出现之时。2、雷和神、靈(灵)雷声和电光,是二而一的现象。电,甲骨文作(?),描绘出电光的曲折伸延状。雷,甲骨文在电的形状基础上加上表示雷声的符号:口或田。(因印刷原因,本文所引的甲骨文、金文大都略去。)《说文》:“申,神也。”(甲骨文“申、电”为一字。)又《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的文字构造本身正  相似文献   

3.
道国考     
<正> 道国,在史籍上只有一鳞片爪,要考其起源是非常困难的.大约也封于周初,为子爵小国,由于微不足道,所以史籍极少记载.到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一、道的名义据西周早期的《貉子卣》作(?),晚期的《散氏盘》作(?),春秋时的《曾伯固》作(?),战国《中山王鼎》作(?),《盟书》、作(?)、(?),《诅楚文》作(?),信阳楚简作(?),都是道字.古字书,一般都释为道路、道理、道德及导引之类.桂馥《说文义证》谓:“寸部导,后人加之.《经典》导引亦作道.”《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  相似文献   

4.
申·猴·悟空     
十二生肖是我国民间的古老习俗。“申”为何与“猴”相搭配?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猴子喜欢在这时间伸臂跳跃,伸与申谐音,于是,申时就属猴了。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那则更形象有趣。 “申”,甲骨文的形体学者释为“闪烁的电光曲折延伸之形”,是“电”字的初文。申作为地支字后,派生了电加雨的“电”字,先民看到闪烁的电光划破黑暗的天空,感到奇妙,认为是天神在显形,故商周两代也把“申”作为“神”字。  相似文献   

5.
包山楚简中有一地名,写作、或,它在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楚居》篇中被写作或.以前,学界多以《说文解字》“嗣”字古文形体为依据,释之为“吁”.近有学者提出新解,将之释为“邭(音宛)吁”,以为或是楚国旧地“宛橐”;从出土古文字材料和传抄古文两方面考虑,地名首字应是“宛”字,次字应是“号”字.“宛号”可读为“宛郊”,或即今河南省南阳市郊的某处地方,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楚惠王的居住地而短暂存在.  相似文献   

6.
前代学者对《毛传》释义条例的探求,做过大量工作,他们的阐发非常赡富。我在这方面也想作些努力,平时温寻经传疏注,发现有些类例好象前人还未谈及,就把它记录下来,辑成下面几条。现不揣冒昧,献给海内贤达,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传》文单字不是释《经》文单字,而是两字连读以释《经》意《大雅·绵》;“捄之陑陑”,《传》:“捄(?)也。”按,捄为捊,(?)为器名。《传》不是释捄为(?),而是捄(?)连读,即《笺》所申说的“捊聚壤土盛之以(?)。”《大雅·大明》:“会朝清明”,《传》:“会甲也。”孙毓误读作“会,甲也”,并以此讥弹毛不应以“甲”释“会”。实则《传》是会甲连读,补出“会”的宾语。孔颖达了解  相似文献   

7.
从《经传释词》看王引之的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以下简称《释词》)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训诂著作。它编次的科学性和释义的准确性,是前此关于虚词训诂的专书所不及的。研究这部著作,从中认识王氏治学的精神和方法,对发展训诂这门科学是有益的。王氏的治学精神是实事求是的。他受到前辈学者,特别是他父亲王念孙的影响很深。王氏撰写《释词》,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为《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释词》自序)《九经》、《三  相似文献   

8.
说“赢”     
说“赢”胡新生周代金文赢、赢字所从的偏旁“”有多种写法.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种构形为:方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卷十二释此字为赢(蜗牛),谓其“象赢出首负壳其纹重叠之形”。又有学者根据前一类构形将此字释为螺蠃的“赢”字初文,谓其象黑蜂之形。③按,两说均可...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十简有“《关雎》之改”句,关于“改”,各家释说不一,李学勤释为“改”,学者们多从之。本文在儒家诗教的前提下,对《诗论》关于《关雎》的评说和汉以来“三家诗”关于《关雎》的评说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该字释为“改”,完全符合“三家诗”对《关雎》的理解,从而对李学勤的释说,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上博七·郑子家丧》有“(怲口)”字,对此字之释读,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分析了此字的结构,认为其字乃从厂、从心,丙声,在简文中读为“变”.笔者此读法于音义皆通,在字形上则可解决诸家释为“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有“止”字——九个,词义分为两个系列:用为本义“足”及其引申义的有六十一个,假借为“之”及其引申义的有五十六个。现具体叙述如下: 一、本义“足”及其引申义 (1)“止”的本义是人的脚,甲文作(?),金文或作(?)、(?),象人足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止即足字”。此义后用形声字“趾”来表示。《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汉书·食货志》引作“四之日举止”。可见,“趾”字《诗经》原本也写作  相似文献   

12.
寤寐思服 《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之”“服”“(?)(?)释”思之也,郑笺释“事也”。后世多从毛传而无(?)(?)(?)释“服”为“思之”,先秦典籍中并无旁证(?)(?)(?)(?)(?)。“古书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如果某字只在《诗经》这一句有这个意义,在《诗经》别的地方没有这个意义。春秋时代(及至战国时代)各书中也没有这个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就是不可靠的”(见王力为问熹《诗经词典》写的序文)这话说的极是。释“服”为“思之”就属于这种情况。 查服、甲文、金文、篆文形体大同小异,皆为强迫奴隶从事劳作之意。故《说文》释“服”为“用”,《尔雅》释“服”为“事”,《广雅》释“服”为“行”,为“任”。杨树达先生在其《积微居小学述林》“释服”条中,考证甚详。(?):“古文服字皆用为职事之义,故旧诂多训为事,此事字,当如今日通言谋事之事。……而综合彝铭,诗(?)《书》诸例,以职事释之云。”看来先贤释“服”为“事”实为的解,并无释“服”为“思之”者。 或以《尚收·康诰》“要囚,服念五六日《论语》释(?)(?)思之证,而服念之服,仍以释”事“为官服念(?)“从事思考”、“进行考虑”服念二字虽连文,却非联合关系,实为动宾关系。新《辞源》不从旧注,释服念为“反复考虑”,态度是审慎的,解释是合理  相似文献   

13.
说“■”     
《说文·殳部》:“(?),从上击下也.一曰素也.”新旧字书、韵书均只照录《说文》而没有任何关于本义的注疏以及例证的补充.以此,人们颇疑《说文》或系收录了一个早已失去生命力的“死”字.其实不然,这个“(?)”字至今仍然“活”着,只是知道它的人已不太多罢了.“(?)”的字形出现得很早,甲文中就有了“(?)”(前五·四一·八)“(?)”(菁三·一)等字形.这些字形,绝大多数为商代卜人的名字(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三),另外也有作邑名的(见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相似文献   

14.
“风”是个多义字。新编《辞海》“风”字收有十几个义项。《尔雅》释“风”、《古今图书集成》“风”字条、《经籍纂诂》“风”字条均收有多个意义。在“风”的诸多意义中,“空气流动的现象”(新编《辞海》)是其本义,又是其常用义,《说文》:“风,八风也”,“八风”,即“八节风”说的正是“风”字本义。“风”本义之外的其他意义,一般字书中均有训释,也不乏用例,本文不涉。但“风”字有一个“景象”义,颇令人费解: 《辞海》:风,景象,如“风景”“风光”。“风景”中的“风”字,为何训释为“景象”,不见典籍,小学和训诂中也查无先例。  相似文献   

15.
《管子》的精气说与气功学乐爱国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基本框架,最早是由《管子》中的《内业》篇提出的“精气说”构筑起来的。《内业》篇在精气说的基础上还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气功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最早的气功学体系。因此,《管子·内业》不仅是中国古代哲...  相似文献   

16.
精气学说与《内经》中的医学心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先秦时期哲学界对精气的认识及精气学说的形成 ,进而论证精气学说对《内经》的中医理论 ,尤其是对医学心理思想的影响。归纳了《内经》对精气学说的发展 ,提出《内经》将精气学说升华为“自然之气”、“人体之气”2个层次和“自然之气”、“生理之气”、“心理之气”3个类别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一、“指”的符号学意义公孙龙子《指物论》,中的“指”,素无定诂。宋谢希深以是非释指,金受申判之为“甚迂拘”,以其牵强,从之者甚寡,姑且不论。此后,有以“指目”释指的,有以“代名”释指的,有以“物德”释指的。任继愈以属性释指,栾星倡共相释指。以上种种,除是非说外,其余诸说归根到底都是在名实关系的窠臼之中去探讨指物关系。不过,受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一些论者又从名实关系(或者概念与其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中引申出本体论解释,在《指物论》中强加进了物与指  相似文献   

18.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19.
丕卷一、第二页秦诅楚文:“亲仰不显”。案古无丕字。金文中凡“丕显”字皆作“不显”。《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维天之命》“于乎不显”,以及其它的“不显”皆应读为丕;郑玄笺谓“读如字”,如果他见到汉刘熊碑中的“相继不显”则当作何解邪?不字在古文字有于书写时注其中笔作(?),如金文筥侯少子簋及古匋文之例,后人隶作(?),如日本唐写本《书·盘庚上》“(?)乃敢大言”之例,再变而为丕矣。  相似文献   

20.
针对《尔雅》词义训释中的“二义同条”现象 ,学术界一般把被训释的字和用来训释的字并称为词 ,这种表述是不正确的 ,因为用来解释被释词的只能称为字而不能称为词。“二义同条”现象违反了规范语言的语言表达通则 ,在解释词义的同时又人为地对理解词义留下了障碍 ,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 ,在这一点上近现代学者的认识基本一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客观因素、《尔雅》词条历代收集及编纂者们的主观因素、语言规范方面的背景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二义同条”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