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逻辑起点范畴的一般特点 所谓确定逻辑起点,也就是要找出多样性统一的基础。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特征,首先,它是对象的最简单和最一般的本质规定。其次,它是构成具体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如同动植物机体中的“细胞”一样。再次,它以“胚芽”的形式含着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例如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作为逻辑起点的“商品”正是如此。因为商品关系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中是最简单的和最一般的关系,它是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行商品、货币和按劳分配的过程中,由于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容易使一些人产生“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如果让这种错误倾向自由泛滥,就会侵蚀我们党的肌体,毒化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对于这个问题,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和腐化。”(《邓小平文选》第328页)因此,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篇中,人们的讨论几乎都集中在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上,而我觉得还有些问题不能忽视。譬如,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对谁来说才是存在的?洪水期前的、历史上古老的资本是不是真正的资本?这两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谁的头脑中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G—W—G′表明的结局是:投放少量的货币(G)会取回多量的货币(G′)。马克思说:这个结果“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资本论》第1卷,第177页)特别是等价交换的前提下怎么会多出货币呢?马克思提出这个矛盾来分析,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本来存在着这个矛盾,还是为了分析的需要而假设的?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历史命运巫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发现:经济制度姓“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G—W—G’即资本带来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全部秘密,社会大厦的整个地基就在这里。这个秘密曾令早期资本主义世界骚动不安。那时,资...  相似文献   

5.
《学术月刊》1981年第6期发表了韦行、齐杜蘅两同志的《货币是特殊商品吗》一文。该文断言“作为货币商品,它只能是一般商品,而不是特殊商品”;只有“一般商品”才是货币的本质所在和正确定义。对此,本人不敢苟同。下面我谈点自己的看法。韦、齐两同志认为,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特殊等价物的‘特殊’同特殊商品的‘特殊’是一样意思”,当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后,特殊等价物转化为一般等价物,特殊商  相似文献   

6.
(一) 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无非是包括Ⅰ部类C和Ⅱ部类C中的固定资产部分如何按价值形式和实物形式补偿的问题。若没有这种补偿,再生产根本不可能继续进行。 固定资产从价值形式上看,表现为固定资金。从再生产角度看,就表现为固定资金的周转问题。固定资金的周转期间,是指这台机器的价值“全部转化为货币,并由货币再转化为一台机器”的周转时间。在周转期间内,固定资金由原来附着于固定资产之上,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面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货币准备金。它是一种货币沉淀,即这台机器设备的物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花费了四十年心血所撰著的《资本论》,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作指导,从资本主义最简单的因素——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揭示出现代社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哲学笔记》409页)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精辟分析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证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以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发现和揭示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的规律,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规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规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各集团  相似文献   

8.
地价的实质从理论上说,通常所说的土地都是指未开垦的土地,它不是劳动生产物,因而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可以买卖,具有价格。马克思指出:“价格形式不仅可能引起价值量和价格之间即价值量和它的货币表现之间的量的不一致,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以致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  相似文献   

9.
重商主义派、重农主义派和古典派,是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初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这时,主要的社会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人和工场主)和衰朽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仍然潜伏着,尚未公然爆发。在这社会条件下,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是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理论的构成部分;在这限度内,它能够是科学。但是,尽管这时的社会条件允许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实事求是地分析经济关系,然而,经济发展过程的不成熟(主要是对重商主义派和重农主义派),特别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缺陷对他们的视野的限制,妨碍了他们的分析,使他们的经济理论或者是不科学的,或者是科学性不高的。这从他们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按本质来说,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但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好象是全部资本创造的,这样它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或利润不可能纯粹地表现出来,而具体地表现为企业利润、利息和地租。这就是说,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抽象形态和共同实体,而企业利润、利息和地租则是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和个别分枝。正因为这样,缺乏历史观点和辩证方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剩余价值的本质,也不可能科学地说明它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由于剩余价值事实上是商品价值中的一部分,所以,经济学家们的剩余价值理论,很自然地总是和他们的价值理论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时指出,资本要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形式。而售卖阶段是商品的致命飞跃,因为商品卖不出去,商品资本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的循环就会中断,生产就难以继继进行。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努力做到商品适销对路,保持商品产供销的衔接,保持流通渠道的通顺,才能有效地扩大社会再生产。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要实现商品——货币——商品的转化,就必须发展多种商品流通渠道,这在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拟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分析多种流通渠道的必要性及其形式和实现多渠道流通后需要研究调整和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货币理论是金融理论的基础,要理解金融资本权力的产生和金融寡头社会统治的必然性,首先必须了解货币以及货币资本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金融的系统性理论说明了:商品及其商品社会的内在矛盾是货币权力产生的前提条件,资产阶级的整个货币——信用制度又造成了货币权力转化为以单纯利用货币资本占有权来收息为标志的金融资本社会权力的现实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金融寡头得以产生和其社会统治向现实性转化的根本条件,而对资本主义国家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则进一步加强了金融寡头的统治和掠夺.  相似文献   

12.
货币是交换过程的产物,货币形式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工农业产品还要采取商品价值形式,还要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就成为社会主义现阶段必然的不可缺少的经济要素。我国人民币是世界上比较稳定的一种货币,它不仅在国内经济生活中起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货币、支付手段的作用,而且随着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还在国际上逐步起着国际货币的作用。要使人民币在这些方面不断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商品销售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性环节重视商品销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销售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是由商品经济内在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一、商品销售是完成商品形态变化的关键,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决定性环节。商品是为出售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的天性就是被销售。一切商品都必须通过市场销售出去,把商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如果商品卖不出去或不能全部卖掉,商品资金就不能顺利地转化为货币资  相似文献   

14.
一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一切社会经济条件下都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统一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也包含着劳动者自身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那末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否也具有这一特性呢?对此,我想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具体社会方式和对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费用由谁负担二方面作一肤浅探索。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把握,分析“市民社会”观念产生的社会现实根源,剖析“资产阶级社会”的结构,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中.其实,《57-58手稿》里以“kapitalistisch/capitalistisch”作为定语出现的概念极少,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达,马克思使用的基本是“资产阶级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因为这种揭示建立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上.在《57-58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重要成就,即价值理论以及在此之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得到创立.价值理论是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关键且科学的入口.通过对蒲鲁东主义者和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商品交换需要价值作为一般性的中介,而在交换之中,价值最终采取货币形式.在价值理论之上蕴含了资产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劳动一般成为商品的价值,是以充分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为前提的;而资产阶级社会的前提则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之上,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交换之上.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是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一个时髦论点。笔者认为,这一论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 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不是雇佣劳动者 “劳动力商品”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作了科学说明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我们知道,商品经济虽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历史起点,作为商品价值独立存在形式的货币还是资本运动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的事。当一个劳动者用自己生产的商品或用这些商品换到的货币,去交换别人生产的商品时,他是用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交换别人劳动创造的同样价值。货币在这里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起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只有当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它,即让其劳动,一方面生产山新的商品;另一方面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所以,马克思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资本沦》第1卷,第193页)。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谈到《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时,马克思提到要对经济范畴进行研究,只能运用"抽象力"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货币、资本三个核心范畴进行了抽象,从而揭示了商品、货币、资本作为物所隐藏着的人的奥秘。"抽象力"舞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矛盾,表征了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8.
柄谷行人是当代日本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柄谷行人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观察中,将马克思经典的生产视角转化为了交换(流通)视角,这是柄谷行人阐述其激进政治理念的开端。借助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生产”到“交换”转换的分析,柄谷行人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中看到了货币因占据等价形式的位置而获得特殊力量;另一方面,他基于价值形式的非对称关系,看到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立场根本不同。柄谷行人认为,前者作为货币拜物教,它的破除需要建立“替代货币”的结算系统;后者呈现在流通领域中,劳动者可以以“拒买”的姿态对抗资本。这种激进的政治方案错误地颠倒了生产与交换的时间发生顺序,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未能抓住资本与劳动对抗的真正原因。柄谷行人所主张的消费者在流通中抵抗资本注定是一个幻象。  相似文献   

19.
权力资本是腐败权力与变态资本的混合体──再谈对权力资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解巫继学权力资本包含着怎样的隐秘经济关系,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我在《权力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一文中,分析了在权力腐败行为中权力转化为商品从而最终转化为资本的主过程。在那里,作者依据马克...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问题是当代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谈论现代性话题,离不开对现代性资本社会这个专属时代背景的考量.在这个现代性资本社会中,人类行为、社会活动大多以市场为平台,以商品为标志、以货币为媒介、以利润为目标,这势必造成如下局面: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以社会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背后是现代人功利算计、物欲充斥的生存状态,现代社会的经济化已成定局.这一切就构成了对现代性的一种经济学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