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融融是马来西亚砂劳越的华文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现实性与本土性的特色.从内容主题、艺术技巧的角度去审视其小说创作历程,可以概括出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同甘共苦的爱情观,在纯美爱情与悲剧爱情的比照中凸显其爱情理想;二是地区精神的华人书写,以家族与本土的融合去表现砂劳越华族的生活样貌;三是云开雾散式的叙事,在作品结尾往往寄予美好的期盼.她的作品风格朴实,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族群关系、社会生活、时代变迁等都有细致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农民题材小说的基本主题是对“五四”农民题材小说基本主题即人道主义与农民传统文化心理批判的回归与超越.按照这一主题,可以把新时期农民题材小说创作划分成三个阶段: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初步呈现、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揭示和农民传统文化心理解体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女作家埃莉诺.达克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克里斯多夫的序曲》为她赢得了诸多荣誉和认可,同时也多次被提到是一部勇敢的小说。对这一评价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但仅仅从它的主题来看:女权主义和疯癫,这两个彼此融合得很好的主题已经足够在当时的评论界引起极大的争议了。本文试图透过这部勇敢的作品剖析达克的女权思想并呈现她关于疯癫与自由的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一位创造了一种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深层的悲剧感,这种悲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的.通过丰富的意象、细节来表现永远悲观的主题,构成了她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5.
庐隐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物形象的情感性;题材内容的写实性;小说体式的私秘性.庐隐所塑造的大都是"伤感"型的人物形象,对爱情的追求与失意,对婚姻的恐惧与逃离,构成了女性形象的共同特征.庐隐小说的题材内容带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她的小说平实、自然、真实,拉近了作家与读者的距离.在小说体式上,她善于运用书信、日记等文体,使小说颇具"私人性"和神秘性.给读者造成一种"窥探隐私"的艺术想象氛围和心理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6.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柏油孩子》中,通过迁徙叙事展开她对家的期望。她曾经声称"种族和家是她作品首要关注的主题",通过一个个运动的迁徙意象,莫里森勾勒出黑人在现代社会里家的失落与寻找的艰辛。  相似文献   

7.
纵观萧红的一生,漂泊是她无法逃脱的命运,漂泊感也就成了她终生化解不开的情结.由此产生的漂泊意识浸润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成为她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因而成就了萧红小说在女性文学史乃至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恒久的艺术魅力.究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与萧红童年的生活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危机紧密相关.本文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具体阐释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玛雅·安吉洛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继承并发展了美国黑人士性文学,展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与性别的困境中经历艰辛与屈辱并顽强成长的过程.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基础,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小说所折射的黑人女性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运用技巧.张爱玲是一个色彩大师,她对色彩的运用已经到了唯妙唯肖,妙笔生花的程度.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色彩不但突出了人物性格,还表达了人物的感情与处境,并且推动了情节,深化了主题.在她的笔下色彩浓淡相宜,皆成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2007),并通过主人公布里奥妮的成长以及其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的认知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根据科恩《自我论》中所揭示的成长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发展阶段,本文着重分析了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在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她所造成的影响,分别探讨了布里奥妮在这三个阶段中的自我定位、个性特征的变化以及其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揭示了一个人从无知少女到成熟作家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1.
庐隐是"五四"时期最早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无论从她作品的格调上,还是从她作品的题材上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她的小说结构的选择也适合表现感伤的内容.正因如此,使得庐隐不同于别的作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的创作以她1934年回美国为分界线呈现出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她的中国题材的作品都受到了中国读者和学者的诟病,这是有深层次的文化原因的。而她在《群芳亭》中所显现的美国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是削弱该作品影响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也给全球化时期异质文化交流问题提供了反面参照。  相似文献   

13.
《金锁记》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篇充满斗争激越、呼应“五四”主题的文章。改写后的《怨女》则成为超越时代局限 ,走向人性深处 ,带有普泛性和恒定性主题的文章。在张爱玲的文学趣味向传统复归的背后 ,是作者对“五四”文学的反思 ,以及对中国文艺的表现方式、表现题材的寻求。  相似文献   

14.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独特的性格和离奇的经历,使她成为谜一样的人,人们很难从她的生活经历中探索她的内心世界,但是她的诗向人们展示的却是一幅幅瑰丽的灵魂的风景画.文章试从自然、爱情、死亡和永恒等狄金森诗中常见的主题中探索她丰富的、充满热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著名的文体学家,波特在创作中尝试各种写作技巧。她巧妙地将隐喻思维融入文本创作,无论作品的标题、主题意义还是文体模式中都体现了波特的隐喻性思维。波特将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语篇策略来构件文本,从而使她的作品内涵深刻,文体特征出色。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其独特的文学气质和自传性的取材在文坛独树一帜,而在她一生的作品中,年少时的情人事件占有很大的部分,且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该文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探寻杜拉斯的童年以及情人事件真实始末对其后来创作的影响,并以镜像理论定义文学创作之于杜拉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迪丝·赖特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女诗人,她以卓越的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为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全面解析赖特的诗作可揭示她的文艺观点、创作题材、哲学思想及其独具一格的艺术性。而这一切表明,她无愧为澳大利亚文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er)是20世纪美国南方作家。她的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文章以《好人难寻》为例,探讨了奥康纳作品的主题与艺术风格。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可清晰地体会到她的故土——美国南方留在她身上的深深烙印;目睹她为读者勾勒出的社会上的“畸形人物”(她试图通过对暴力和畸形人物的描写来达到让人们自己“清醒”的目的);捕捉到对她影响很大的宗教思想的影子。这些主题的成功塑造一方面归因于南方地域文化对她的影响和天主教家庭对她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得益于她对讽刺、幽默、象征等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相似文献   

19.
陈丹燕的“非虚构写作”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来考量,青少年题材的创作阶段是传统的小说写法;欧洲游历系列是正统的随笔散文;上海城市系列真正开启“非虚构写作”之路,并逐渐形成其诗性质感、史料研究与新闻采访相融合的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近年的长篇新作又显示出她在人事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的虚构本质之间寻求平衡的探索努力。陈丹燕从自我身份的焦虑出发,展开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与探寻。她三十年创作历程中的推动力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以及这个自我伴随时代走向丰盈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以细读、另读方式,读出《氓》为弃夫之妇的控诉诗;以诗之谐隐及谜,另读出《蒹葭》蕴含人生在于追寻;《黍离》在人生求一知己难矣,以心理距离产生美,另读出《采葛》为人生的思念总是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