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原人》中,通过吸收西方现代科学理性思想,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认知,明确提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觉解是人生具备自身关怀的一个显著标志,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向上寻求自身的意义世界。在此基础之上,冯先生将不同的人生价值关怀,从低到高分为四等,提出自己的人生四境界说。人生四境界说,是冯友兰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使冯友兰建构的人生哲学具备了现代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理学简论     
冯友兰氏一贯主张:哲学之用,不在于提供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生的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冯氏称之为“天地境界”。冯氏的哲学创造,其中心就是天地境界。冯氏的《新原人》一书专讲天地境界。所以《新原人》是冯氏新理学的中心著作,其他著作都是为《新原人》的天地境界说分担特别任务:《新理学》提供其形上学基础,《新事论》提供其文化哲学,《新世训》提供其生活方法,《新原道》阐明其在中国哲学的地位,《新知言》阐明其在世界哲学的地位:堪称“五翼”。  相似文献   

3.
徐建勇 《江淮论坛》2010,(4):76-79,169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用西方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深入地分析和阐发了"觉解",将人生"自由"的实现,建立在理性的"觉解"基础之上。同时,冯友兰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之提出的人生境界说,对人生"自由"的实现、"自由"的认知和"自由"的规范进行了新的诠释。冯友兰的"自由",是道德认知之后,对道德的超越,是超越的道德。这种"自由",是不受限制,是超越限制,是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冯先生从人存在的最基本问题出发,根据人对外界事物“觉解”的程度不同,将“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相结合,构建了其人生哲学体系,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5.
王中江 《中州学刊》2004,(6):140-147
"天地境界"体现了冯友兰价值理性的意义,代表了其价值理性的建构方式,这一中心都体现在了其《新原人》的著作之中.《新原人》的哲学观念展现了冯友兰价值理性的多层面性,其价值理性正是通过天人之际和文化的普遍性思维及哲学理性途径来建构的.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建构起了其境界哲学与功夫理论.其人生境界说开显了人的精神生命之四种存在样态: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实然样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应然样态,此即其"境界哲学".他认为人的精神生命之存在样态应由实然走向应然,其操作方法和实践途径即是"学养",此即其"功夫理论".<新原人>的境界哲学的架构是精当和圆满的,而其功夫理论却存在着明显的缺憾.为使其功夫理论臻于完满,其"学养"功夫中的"养"的理论确有进一步开展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解读"冯友兰哲学"和"冯友兰现象",绕不过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寄负着他的哲学观和"安身立命之地"。"人生境界说"不仅是打开其哲学体系玄深之门的密钥,而且还是攀访其人生终极之思的舷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价值意蕴和层递关系,既直观描绘了人生境界存续迁转的总体图景,又深刻揭示了其可操作的实践维度,对于当前的思想道德抑或精神文明建设仍不乏理论借鉴和实际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在其《新原人》中根据"觉解"的不同程度总结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是一个阶梯式的不断上升的过程。他认肯人自觉履行其义务和责任的"意志自由",然而他认为惟有在"天地境界"中,人才能超越"有对"进于"无对",从而达到自由的境界。他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起来,认为哲学地"觉解"宇宙大全之理才能使人得到自由。  相似文献   

9.
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主旨刘长城冯友兰先生在其早期哲学著作《人生哲学》中,通过对中西哲学异同之比较,提出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共性”特征,即“打破所谓东西的界限。” ̄①这是冯先生深入系统地研究中西哲学文化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冯先生曾说:“当时我认为,...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二先生的哲学研究都从逻辑分析与重建形上学始,并建构了非常类似的形上学本体论,即《新理学》与《论道》;最后却一个以神秘主义的人生境界终,一个以理性主义的知识论终。无论是冯友兰的新理学与他的人生境界说之间,还是金岳霖的元学本体论与他的知识论之间,都存在着某种根本的断裂,亦即科学与人文或理性与情感(非理性)之间的断裂。  相似文献   

11.
刘雷鸣 《理论界》2004,26(5):81-82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的最后部分写了“哲学的性质”、“人生的境界”,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提出哲学不是获得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这一看法,发人深省,下面就对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一、哲学不仅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在《简史》中写到:“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1 〕读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它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先生作为本世纪中国最知名和最富创造性的哲学家,自然对哲学的对象、内容、性质、特征与功能有着独特而又系统的阐述。今日之中国哲学和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正面临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挑战以及世纪之交的选择、重构和再建。在此境状下,我们重温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不仅是理解冯友兰全部哲学体系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哲学面向现代化、面向新世纪的新开展。一、冯友兰的哲学观评述1.哲学的对象与特质冯友兰把哲学看作是对人生的反思,这种反思首先是就哲学对象而言的。他认为人生是哲学的对象,哲学即是思想人或人生…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和最具理论价值的是其人生境界说。冯友兰以有无"觉解"为标准划分人兽之别,以"觉解"程度的高低划分人生境界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等四种类型、四个层次,但是,其"觉解"与"觉""解"甚至"知"是大体相同的。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侧重于宣扬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强调人性的觉醒、人的社会责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从思想资源上看,对于儒道墨法诸家思想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境界说的道儒思想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理论主要是从道家和儒家那里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具体地说,他所倡导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主要是道家的,他所倡导的次高境界即道德境界主要是儒家的。有鉴于此,笔者极不赞同把冯友兰归入新儒家,因为,与其把他归入新儒家,还不如把他归入新道家,既然他最为推崇的东西是道家的。当然,较为公允的提法应是:冯友兰先生是一位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各家哲学的现代中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15.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努力吸收西方现代性精神,将个人从传统儒家的群体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突出人在宇宙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冯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的主要观念,进行理性的认知和解释;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解读,明确肯定人生价值在于"觉解"的意义世界,从而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建立在现代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正是通过这样的建构,冯先生赋予了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以现代性的内容,实现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先生以人生四境界说,追寻着人生存的意义.本文试图从人生四境界之分析,来揭示其生存哲学之意义.并与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思想比较,力求从中剖析殊途同归的原因--乃源于对人之生存的领悟,乃源于对生命的诠释.这一切启迪我们在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之中,唤醒对人的生命价值之尊重.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建构有深刻的启示。人不仅应对社会承担责任,而且应对宇宙自然承担责任;人类不应一味地征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从冯先生人生境界说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我们体悟人生境界、人生意义,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和参照。  相似文献   

18.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生命哲学系统中,特重生命精神境界之建构。其境界说,不同于冯友兰、宗白华、唐君毅,而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方先生境界说是艺术、道德、宗教三重境界的层层升华、贯通互动。在方东美的两篇重要论文《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中,方先生提出了他的形上人之精神人格超升的三重境界说,把超越于自然人的形上人之生命精神分为艺术天地、道德宇宙、宗教境界三重,层层提升,上下回向,生命精神贯注其间,通达顺畅,构…  相似文献   

19.
胡成胜  何柳 《船山学刊》2007,63(1):101-103
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的冯友兰对佛教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禅宗思想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对其人生道德哲学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及其修养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由于道的形而上特质,往往把对实体的外在认知转换为对道的内在体认,从而由这种玄览观照的契会和颖悟呈现出境界意义。一些专家学者也倾向把庄子这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及体系称为境界的哲学。如冯友兰先生就称庄子哲学揭示了人从原始的自然境界进入返朴归真的天地境界,而道的境界则体现了人生最高境界。徐复观先生也说:“庄子主要的思想,将老子的客观的道,内在化而为人生的境界。”的确,一部《庄子》叠现了各种境界,既有“万物齐一”的知识境界,又有“大美不言”的艺术境界,更呈现了“人与天一”的天地境界,从而使其哲学境界化。并孕育成就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别具一格的哲学体系,即关于境界的哲学。因此,我们只有明晰了庄子哲学不同境界形态,才能真正领会和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