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之类的书不少 ,但能真正打动人的不多。近日 ,凌智勇、梁志峰两君送来新著《网络经济理论与实务》 ,看后觉得此书值得一读。该书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 ,创新性较强。网络经济是一个发展着的新事物 ,可以借鉴的东西不是很多 ,如果没有独到的见解、超前的思维、深厚的经济学理论作支撑 ,研究就会流于表面 ,流于形式 ,最终“人云亦云” ,没有创新性。该书是作者历时三年潜心研究的结晶 ,其价值就在于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大胆创新 ,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运作模式。如在“网络经济的本质”这一问题上…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发展论》是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陈玉梅同志主持完成的一项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近期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及时地推向社会。这是我国社会科学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的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可喜可贺!“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这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战略思想。小城镇的崛起,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小城镇的发展,江总书记始终予以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早在199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就强调:“要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的中心”。1998年,…  相似文献   

3.
由李康平、张吉雄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邓小平德育思想体系研究”的结题成果——《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德育战线上的一名研究和教学工作者,衷心为德育研究出现的这一新成果而高兴。……  相似文献   

4.
《诗经》妇女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贵族妇女形象、士妇女形象和劳动妇女形象。贵族妇女形象往往与王朝政治有密切关系,大多有姓名家世,可考之于史籍,士妇女形象显示出较丰厚的文化底蕴,劳动妇女形象则最为质朴,后两类形象虽史无确证,但就其艺术价值而言超过贵族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5.
陈石军 《云梦学刊》2006,27(3):159-160
《形象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是赵炎秋历时十载研究形象理论的成果,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学形象的学术专著。在学术界比较青睐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今天,赵炎秋研究的课题似乎有点滞后。然而,通读完全书,我们不得不被其理论深度和创新精神所折服。笔者以为该专著具有以下特点:一、清晰的脉络结构《形象诗学》共八章,外加绪论和后记。绪论部分讨论了研究文学形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一、二章先从作品本身出发,分析了历来种种关于文学本质看法的局限与不足,从而论证文学的本质在于形象。第三章通过对文学形象实…  相似文献   

6.
李一花博士撰写、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方政府投资研究>一书,就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结构、效益管理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考察,并就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建议.这对于丰富我国原本比较薄弱的地方政府财政投资的研究以及规范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高风险社会.从国际环境来看,伴随着全球化开放社会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金融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政治危机;就国内情况而言,我们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转型期,社会转型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成为危机产生的温床和土壤,各种类型危机事件的发生,给人民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失,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危害,也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新媒体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所带来的大数据潮流使得社会公众对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细节更加了解。本文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固有形象劣势切入,分析了互联网媒体中对于地区整体形象和地方政府形象的混淆,借助政府形象识别理论提出了地方政府形象重塑的四个方面,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本文建议将公共价值作为地方政府形象重塑的核心,通过对"双联"行动等政府行政创新,从政府形象定位、形象设计、形象传播各环节提出了以甘肃省为代表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形象重塑与传播创新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由日本学者石川祯浩先生所作。自该书出版以来,众多学者便对其中的诸多观点进行了激烈讨论。今年适逢该书出版十五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的写作特点,并对其中的部分观点再探讨,对于党史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籍整理研究的入门之作简评胡渐逵著《古籍整理释例》华唐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研究的勃兴,古代典籍的整理和出版再次成为图书市场上的一个热点。古籍在出版界的意外受宠,一方面固然是“国学热”的社会现实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出版商基于市场导向的推波助澜所致。因此,与...  相似文献   

11.
12.
陈云生 《学术研究》2002,(6):147-147
国家赔偿制度是各国法律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在以往“君权神圣”的时代,国家有时迫于外部的强权要对其国际不法行为引起的损害承担国家赔偿责任,在国内法上国家具有最高的统治权,不对任何因立法、行政或司法引起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但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尤其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宝岛台湾和香港,历来享有“诗窝子”的美称,是海外的诗魂翔集的所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港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也诞生了众多有独特理论建树的诗论家。台湾诗人、诗论家的辛勤的创作和严肃的诗论探索,与大陆诗人、诗论家一起创造了一部瑰丽多采的中国现代新诗史和新诗理论批评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大陆诗坛与台港诗坛隔绝了几十年,人们对台港诗坛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伦理学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深入实践,官德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官德(干部道德)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引进有价值的成果,其中由中南大学李建华教授撰写的《中国官德:从传统到现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在吸取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现实,对官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成为官德研究的拓新之作。该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理论基点新颖。关于干部道德的书籍和文章并不少见,但有新意和创见的很少,尤其是在学理上有深度…  相似文献   

15.
政府形象建设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是影响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政府的基本形象应是精干、廉洁和高效。良好的政府形象借助诸多形式得以展现,其中传播是主要手段,它使政府和公众之间有可能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沟通缩短相互之间的社会距离。  相似文献   

16.
曹劲松 《江海学刊》2012,(3):133-139
在复杂的社会舆论场中,树立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良好认知,是各种政府传播活动的内在诉求。引导舆论的前提是掌握舆情,建立科学的舆情分析机制,形成舆情监测、分析、预警的制度化安排。因此,应在梳理政府形象舆情监测关键点的基础上,对涉及政府形象传播的舆情特征加以分析和归纳,并通过舆情机理的构建,把握其内在规律,进而提出对政府形象的舆情预警。  相似文献   

17.
殷石龙 《云梦学刊》2006,27(1):160-160
近年来,诚信道德建设成为热闹话题,诚信道德的研究文章也浩如烟海。笔者在网上进行搜索,输入“诚信道德”,“Google”显示了1180000篇“,百度”显示了21000篇,“一搜”显示了3650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检索论文,输入关键词“:诚信”,从1979年到2005年,也有6368篇文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关注?说到底是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的计划体制已经打破,新的市场体制又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健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诚信缺失问题,假冒伪劣有蔓延之势,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思索和探究。在这些探索成果中,中国社…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章史研究的拓荒之作──简评贺汪泽《先秦文章史稿》胡志远贺汪泽先生的大著《先秦文章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于1995年9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文章史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令人振奋,值得庆贺。《史稿》以朝代为经,以文章阅读与写作的各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德经新编》是董京泉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反复研读、思考和扎实的文献考证的基础上,依据自己对老子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的理解与把握,对通行本《老子》(王弼本)篇章结构作了大胆"重构"的一部创新性著作。全书分道论篇、德论篇、修身篇和治国篇,共八十八章(将通行本中内容不相属的七章"一分为二",因此比通行本多出七章)。新编本在每章特设了"辨析"一栏,对本章要点、难点及古今注家分歧较大的一些文字校诂和意义解读问题逐一详加分析考辨,或择善而从,或阐述己见,是该书用力最勤、最富创新价值的部分。文化元典的生命力在于与现实相接合,常解常新是使古老经典永葆青春魅力的必由之路。新编本对《老子》的重构和创新性解读必将使中华民族的这一哲学瑰宝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烛照和开启人们智慧的心灵,其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正> 明清之际的历史向来为史家所关注,在李自成的农民军、明王朝势力及新兴的满族势力三方角逐中,为什么最终会导致以清兵入关统一全国为终结呢?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纯属偶然?古往今来不少学者皆陈己见,力求能将这一复杂的转变解释得清楚些.陈生玺先生倾十余年之心血研究明清易代史,硕果累累,他的力著《明清易代史独见》最近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独辟蹊径,立论新颖,史料详尽,论证充分,对于明清易代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又令人信服的观点,在某些问题上可谓盖棺之论.笔者读后,掩卷而思,意犹未尽,遂草此文,将所感述之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