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博通 《统计与决策》2012,(21):149-151
文章应用投资转移指数、企业转移指数和就业转移指数三个指标对江西2004~2009年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情况及结构效应作了分析。结果显示,沿海向江西的产业转移不显著,仅是部分企业的对外投资导致了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江西承接来自沿海的产业转移较明显,这和江西具有良好的产业承接条件以及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关。江西承接的产业转移来源地比较集中,行业分布较为广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沿海向江西产业转移的主力军。江西承接的来自沿海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民营工业和外商投资工业的比重上升、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分散化。  相似文献   

2.
欠发达地区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其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采用区域产业静态和动态集聚指数测算出东部地区五省一市具有转移趋势的产业和陕西省的区位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确定出陕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接行业.结果表明,东部五省一市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趋势明显,陕西省的优势产业主要是重工业及资源型工业.陕西省应利用自己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找准产业承接的行业对接点.  相似文献   

3.
艾婷 《四川省情》2023,(9):47-49
<正>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解湖南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有关情况,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近期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方式在湖南省14个市(州)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湖南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基础优势明显,承接产业重点突出,政策支持保障到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产业转移平稳有序,但仍然存在产业集群效应不强、人才引进难、物流赋能增效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有待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新芝  牛西 《统计与决策》2016,(23):130-132
新型工业化已成为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新风向标.文章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视角,对工业园区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并选取了2003—2011年有关江西省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园区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具有显著的相互促进关系,承接产业转移对新型工业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表明基于承接产业转移角度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来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思路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十年间,我国西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进展,具备了一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与此同时,受土地、能源、劳动力和生态环境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未来西部如何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自2008年广东工业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和实行产业转型升级以后,广东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利用产业转移推动转型升级的模式。面对四川目前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大潮,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的“排头兵”其产业发展转型之路对我们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继瑞  刘希  杨林 《四川省情》2008,(10):15-17
当前,新一轮产业转移层次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来源地越来越集中,国内外资本看好西部、也看好四川。四川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以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推进发展的跨越。承接产业转移,既是开放的重点,更是全局性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灰色关联方法分析2000-2013年安徽人口流动、产业承接和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时序变化特征,采用熵权法构建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三维及二维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皖江示范区设立前后,安徽省人口流动、产业承接和经济增长耦合关系发生逆向变化,以人口外出务工为特征的劳务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逐渐落后于产业承接的经济贡献;耦合协调关系空间上呈现出四级梯度圈层结构,协调性由高到低分别是:合肥——蚌埠和沿江轴线城市——皖江两翼和外围地区——皖北地区;对于较为协调地区改善的关键是提高产业承接水平,而不协调地区劳动力流动“刚性”强化产业承接劣势,难以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因此采取积极引导人口回流的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中西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借鉴了物理学中势差的概念与原理,用两区域产业转移模型,从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技术势差五个方面对我国中西部欠发达省级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历年年鉴的数据测算出各欠发达区域的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评分结果,并且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结果检验。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在引入权威第三方政府之基础上,建构了产业跨界转移演化博弈模型及其雅克比矩阵均衡解.研究表明,通过转出地和承接地的自身演化无法实现产业转移的最优策略均衡,引入一个以政府为代表的权威第三方以实施财政补偿与政策引导乃不二之选.为此,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产业跨界转移的三边补偿机制;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以繁荣城市群集群经济为主导,以发展同城化集群经济为趋向,努力构筑区域经济“高精尖”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转移与技术升级双重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产业转出地与产业承接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向共赢.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产业转移理论及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构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劳动力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Theil不均衡指数法进行定量测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纺织产业转移为例,利用产业区位熵方法选定纺织产业转移的初选地为汕头、汕尾和揭阳,继而对该三地的劳动力支撑能力的不均衡度进行了实际测算及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加快内蒙古工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不仅是内蒙古地区的当务之急,同时,对于提高全国工业发展水平、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现工业化任务,加快工业发展,单靠内蒙古自身力量是比较困难,而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当前,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已存在较明显的产业梯度和经济落差,面对国外竞争压力和本地区成本的上升,沿海发达地区中的一些成熟产业有了向外转移的压力.这些都给内蒙古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迅速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可能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宣婧  伊娜 《浙江统计》2009,(10):40-41
近年来,动漫产业已成为浙江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其发展中存在"原创类动漫企业的作品多、佳作少;加工类动画企业处于低端加工状态"等缺陷。浙江应承接国际动漫加工,并辅以原创开发的模式来发展动漫产业,扩大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化转移:理论述评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产业的模块化发展以及产业链分工的细化,产业集群化转移成为产业转移演化的新趋势,但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明晰的理论框架。从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现实趋势入手,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较为清晰地厘清了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涵、动因、模式及效应。指出发展产业集群并将之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立二者的互动发展机制是应对这一新趋势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做好灾后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灾后工业恢复重建、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6.
做好灾后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灾后工业恢复重建、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7.
张颖  张莉 《统计与决策》2017,(20):125-129
污染产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增加产出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文章采用产业竞争力模型和DEA模型,运用我国10个污染产业与30个省份2007-201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污染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1)2014年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污染产业发展仍具有竞争力;(2)污染产业由经济较发达省份向经济欠发达省份转移;(3)污染产业转出省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出下降,大多数承接污染产业省份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入下降,我国省际污染产业转移没有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式转移对于转出地和承接地的产业链中起到了一个桥梁和中介的作用,为把它们整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文章从理论上构建了产业集群式转移整合区域产业链的概念模型,并对整合过程中单个企业的行为进行了数理描述,进而运用合作博弈理论探讨产业集群式转移整合区域产业链的机理,提出运用契约约束的思想以解决整合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并设计了三种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东鞋西移"的浪潮已经开始涌动,"万商西进"态势渐成,四川拿什么承接这产业集群的转移,并走在中西部省区的前列?现代世界制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生产力布局不断转移的过程。世界鞋业中心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到70年代转移到日本和韩国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09年。《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就指出。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是产业集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平台、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阵地。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