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在中央政法委于北京举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在全体政法干警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是今后每一位政法干警的思想理论基础.一切实际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首先要树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本文论述了法治理念的概念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司法为民”理念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如何实现“司法为民”理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解答的重大问题。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必须树立合作协商的美德、保持相对的社会均衡性、发挥教育的先导性;更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键在于深化法治实践、增强法治主体的高参与度、实现法治根基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4.
认真对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命题的提出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意义概括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命题的提出,最早出现于胡锦涛同志2005年底在中央政法委一份报告所作的修改中,他把报告中的"现代法治理念"修改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作出指示,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长期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和依法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当在全社会加强法治教育,并在发展民主制度、推进立法、完善权力监督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江泽民治党治国实践的结晶,凝聚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执政党执政规律的思考,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的执政方式的新要求,是江泽民法治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全局性、创新性、实践性是江泽民法治思想的逻辑特征。江泽民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共有三个层次:即目标方向、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江泽民法治思想的时代内涵表现为:顺应了世界法治化建设的潮流,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规律,适应了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江泽民法治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史和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世界法制发展史上的伟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7.
张涛 《南方论刊》2007,(9):70-71
在公安机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的公安队伍;必须积极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组织有力"的公安队伍;必须积极推进苦练基本功,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通"的公安队伍;必须积极推进纪律作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作风优良"的公安队伍;必须积极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团结和谐"的公安队伍。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和谐社会之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党根据新形势下的具体国情,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及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我党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实现必须有一个法律制度作保障,法律制度的构建则需要一个最佳的法治理念,换言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前置.  相似文献   

9.
从国家治理上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开展法治实践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开展法治实践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法制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依法治国的初步展开与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强调法制并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后从法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党对法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展开.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法治实践的历史,可以得出四方面重要启示:走法治道路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党领导人民走法治道路的必然选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这四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逐层递进的关系,是以党的性质、宗旨为主体要素,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理念,结合中国国情特点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必须一体贯彻、坚定不移、始终坚持的.  相似文献   

10.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行政文化具有有利于政府科学管理的精华部分,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制约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趋势下,在行政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行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综合转型以及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各领域的全方位导入,作为统领和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治发展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形成、发展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法治发展进程具有全面性与针对性、整体性与层次性、阶段性与大局性有机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集大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法治与党、法治与人民、法治与治理、法治与活力、法治与改革、法治与德治等六个方面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提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揭穿“党大还是法大”这个伪命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理念,突出法治的人民性;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突出法治的全面性;以法治效能为导向,坚持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统一;协调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强调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科学、思想深刻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引,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上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奠定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民主平等正义理论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价值支撑,而辩证唯物主义为其提供方法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也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进行了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深刻界定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提出"德法共治"的战略主张。  相似文献   

15.
刘萍 《齐鲁学刊》2012,(5):100-106
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目标是建设法治社会。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应以保障人权、公平正义、民主参与和权力制约的法治理念为导引,进一步完善民生民权保障的法制;加强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法制模式;强化公众民主参与机制;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健全多元化的公民权利救济机制,拓展法院的司法功能。  相似文献   

16.
法治思想起源并完善于西方社会.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成功的法治经验和法治文明的成果.但是中国的法治建设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其法治现代化的道路必然不同于西方社会,具体表现在中国和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区别.文章以自然法思想对法治理念的影响为主要视角,分析两者的区别,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汲取中国传统法治营养,继承和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西方国家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不仅为中国自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涉外法治理念,回应了当下协调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两个大局、应对新的风险与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命题,为中国涉外法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要贯彻落实涉外法治理念,必须加强涉外立法工作,提升涉外法律实施水平,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并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为此,应当进一步明确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涉...  相似文献   

19.
从“法制”到“法治”毛泽东、邓小平法律思想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制”和“法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章分析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法律思想,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强调指出只有从“法制”走向“法治”,把法治作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追求,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实现主权在民。  相似文献   

20.
现代意义的法治是源于西方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中国传统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体现的法治实质上是人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陆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并不断采取具体措施予以落实,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