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孟子社会分工思想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社会分工思想是否论证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其立场和观点是否同劳动人民相对立,这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避开的重大学术问题。作者借鉴现代管理哲学的辩证思路,通过对《孟子》文本的系统解读,澄清了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西洋化评析和教科书定论,比较深刻地阐释了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命题主张中所蕴涵的真知灼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结合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的学术尝试  相似文献   

2.
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捍卫者 ,孟子以“永矢弗援”的批判精神与道德热忱而炳彪千秋。《孟子》一书立论更为详备 ,文字由简约而雄肆 ,文风亦由雍容和舒而为铺张扬厉 ,是极具感染力的文学散文。 2 0世纪的百年中 ,随着孟子思想研究的深入 ,《孟子》一书的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为人所认识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纵观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有创获亦有偏蔽。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分析其得失 ,将会为进一步深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孔丛子》是关于孔家后人思想的一部著作,虽然对该书的真伪,人们多有争议,但书中有关孟子的记载,却对我们研究孟子思想提供了帮助.书中涉及孟子的思想观点主要有仁义观、义利观和圣人之道,而这也正是孟子思想的根本所在,如果能够系统明晰了孟子的这些观点,那就可谓基本上把握住了孟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命之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思想阐释,它一方面似乎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所冲突,另一方面又与“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逻辑产生某种张力。结合孟子整体的思想来看,“性命之辨”背后能够反映出孟子在道德本体论与道德实践论中的多层次内涵,特别是能够看到孟子对于天人关系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有着非常多元的解读。在“性命之辨”的思想背景下,孟子将“天”与“人”分别在本体层面和实践经验层面进行了相应的区分。在他看来,需要在经验层面对天人之间的分别进行定位,才能提供一个自下而上的道德修养路径,而这一路径的终点则在于达到“天人合一”这一最高的道德修养目标。在此,孟子的天人观就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而进一步具有了道德实践论与方法论的色彩。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孟子的天人观提供了一个独特且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对文学美生成轨迹的独特观照──《文学美探源》评析许建民文学作品的美是怎样产生的?文学美的根源是什么?这是王臻中教授在其新著《文学美探源》(巴蜀书社出版)中着力探求的主旨。文学美的根源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看待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文学美学...  相似文献   

6.
从古代中国思想中找寻自然法资源,是一项有待学界完成的有意义的工作。孔子正当性主张中的“天命”较西周有所突破,符合古典自然法的特征,孔子的正当性主张也因此具有古典自然法的属性。基于孔子的正当性主张,统治者应在保障民之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激发民之内在德性,使之自我完善。这一目标与西方基于古典自然法思想的正当性主张目标相似。与孟子比较,孔子鲜少论及人性,其正当性主张因此未发展出充分的自然法意义,但正是因其将“天命”与个人相联结,才有了孟子的心性哲学,以及孟子充分体现自然法意义的正当性主张。  相似文献   

7.
“定于一”命题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吴昕春孟子关于“定于一”的命题是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时提出的,由于孟子对这一命题未作展开,其蕴意隐而未显。有关孟子的思想史研究中,对此命题蕴意的探究以及其在孟子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少有论及。本文试图联系孟子有关政治观...  相似文献   

8.
孟子是我国战国前期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关于孟子的经济思想,近、现代学者特别是建国以后的许多研究者已经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研究者更多。本文试图将孟子的经济思想同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把他的经济思想看作是民本主义的表现来进行考察。从这个新的角度,揭示孟子经济思想的性质和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经权思想是对孔子经权思想的发扬,它体现的灵活性是孟子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积极回应,体现了孟子的特点。准确把握孟子思想中的灵活性,对于理解孟子思想,以及其对于儒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子将“仁义”概念结合于他的“心性”概念,而创造新的涵义。由此,孟子政治哲学确立了超阶级的普遍性与道德对于世俗权力的优越性。我们将具备此涵义之政治思想可以称为仁义的政治思想。那么,此仁义的政治思想在整个孟子政治思想中的特色如何?我们依下面的程序来进行探讨:一、仁义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涵。二、构成仁义政治思想的思维方式,以及其思维方式所蕴涵的意义与问题。首先,仁义政治思想的两义性。在下面,我们将探讨孟子仁义政治思想的内涵,尤其是仁义的两种不同涵义,及由此两种涵义之间所产生的紧张关系:即仁之政治哲学与义…  相似文献   

11.
孟子对教育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孟子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从事教学几十年,有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理论有着重要的贡献。孟子的教育思想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是我们研究孟子教育思想最可靠的文献材料。本文拟就孟子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2.
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如何理解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问题上,有一些疑点需要认真辨析.本文认为,孟子虽然也多次谈到过有关环境的问题,但那多是受到农耕文化影响的结果,是由其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衍生出来的副产品.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谈的是道德境界问题,是成就道德达到人生最高层面后,一种与天地合并为一的精神感受,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其实不过是对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特殊表示罢了.我们在讨论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时候,应当注意这种区分,不宜将孟子有关环境的论述作为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部分,把孟子打扮成一个战国时代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也不宜将天人合一视为神秘主义.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与汉代思想史的散点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孟学史包括《孟子》传记博士、孟学思想史、《孟子》章句学三个层面。检讨其中的孟学思想史,需要立足于《史记》、《盐铁论》、《法言》、《论衡》四部名著。这样一种“孟子与汉代思想史”的散点透视告诉我们:孟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是通过逐步消解“孟荀齐号”范式、不断凝聚“孔孟一体”规模而得以提升的;汉代思想家与贤良文学们之所以提升孟子的历史地位,根源于孟子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又是跟汉代的政治建设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它对唐宋间的孟子升格、《孟子》升经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思想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孟子作为儒家的杰出代表,其思想博大精深.在孟子学说中,伦理思想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调整人们之间政治关系的伦理要求的阐释,又有对封建统治阶级君臣之道的概括;既提出为政者具体的行为规范、准则,又论述了为政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在孟子学说中,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其"仁政"学说,而"仁政"学说的中心又是提倡"王道"反对"霸道",以"仁义"为为政之本,立国之本.因而,仁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5,(8)
孟子有关"臣可弑暴君"、"民贵君轻"的主张,大陆学界一般是从战国时期列国兼并战争,统治者争民心的民本角度去理解,然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孟子以孔子正宗传人自居的立论思路。而主张孟子上述主张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超越的认识,与孔子坚决维护先秦等级制的主张存在一定张力。因此,深入挖掘孔子"君臣"、"君民"的思想,揭示出孟子传承和超越孔子思想的理路,就既有助于深刻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又有助于深刻把握孟子思想精髓。为此,深入挖掘孟子"君臣"、"君民"思想的渊源,就具有十分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续孟子>为唐代见于著录的除注本外仅存的一部孟子研究专著.虽然所表达的思想与孟子文本出入较大,但反映了唐代孟子研究的基本面貌,其中一些很有价值的章节,是唐代孟子研究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孟子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构建其思想体系。从本质上说,孟子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德治思想。这一德治思想中蕴涵着孟子关于法律的思辨。孟子的法律思想深刻地关注着经验的人伦世界,向历史上的"先王之道"中求索政治法律制度建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摒弃功利主义、结果主义,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经典命题。孟子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仁政"学说中。在今天,孟子的法律思想依然有着积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泽波 《文史哲》2023,(6):113-120+164
“道德动力学”是我在建构儒家生生伦理学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意在说明一门道德学说能够由知变为行,必须有充足的动能。这个概念对于解读阳明的知行合一有直接帮助。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缘于真切体会到朱子学说没有活力,孟子学说则含有强大动能。以“道德动力学”来判断,朱子学说没有活力,因其基础是智性;孟子学说有动能,因其基础是仁性。仁性是建基于生长倾向之上的伦理心境,这一特点决定了人是一个先在的道德存在,原本就有道德的要求,就有向善而趋的倾向。阳明真切探测到了个中奥秘,但限于历史条件,未能从上述高度将有关道理解说明白,某些表述也有欠准确。从阳明思想整体发展来看,知行合一实为一种有欠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读书偶识     
历来研究孟子思想的人,都认为孟子是主张恢复井田制的。主要是根据《孟子》一书中下列各段:1.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在呼吁立孔教为国教的过程中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十分推崇,并对其加以发挥。这使孟子的思想与孔子一样成为孔教的基本内容。康有为对孟子思想予以吸收和发挥的过程,也是对其予以改造和创新的过程。这主要表现为:将孟子的天命论演绎为隶天独立,将孟子的性善说演绎为天赋人权,将爱有等差的不忍人之心演绎为平等、博爱等。这使康有为与孟子的思想之间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