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构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它们各自统率着一个庞大的学科群。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还不小,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支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5.
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对构建和谐广西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贯彻实施“富民兴桂”战略,促进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2)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推进广西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交往;(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广西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但广西的社会科学普及存在经费少以及受重研究轻科普的观念的影响等问题,对此,应重视社会科学普及立法工作,转变重科研轻科普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加强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规律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7.
8.
社会科学普及的载体通常是指实施社会科学普及所借助的形式、手段等物质化、实体化、现实化的事物。在社会进步、民众需求增加、社会科学普及承载越来越多新使命的当今社会,载体的创新被赋予新的内涵,并成为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社会科学普及目的实现程度和效果。因此,认识社会科学普及载体创新的意义,梳理其在实践中的新发展,探讨长效机制建设的着力点,对于在新的高度实现社会科学普及载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社会科学理论的有力支撑,社会科学普及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需求。然而原有社会管理体制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从官员到民众社会科学素养的缺陷,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隐性障碍。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社会科学普及的作用是:引领改革方向,促进观念转变;引导信息传播,培育理性公民;搭建学习平台,推动自我教育;依托社会组织,提升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理论创新·评价公正·知识普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创新的重中之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阐释和创新作为政党或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利主要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治性的理论权威来把握;阐释和创新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利主要由普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把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建立公正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而建立这个体系的两个前提性问题是分类和监督.繁荣发展社会科学需要从兴趣和素质上建立向社会公众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概述科学的特性的基础上,阐明社会科学在追求学科合法化的过程中也逐渐获得了科学的基本特性,进而澄清了某些模糊认识,并对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质展开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科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从中国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和时代发展对社会科学的影响两个方面论述了社会科学评价对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社会科学自身发展方面 ,作者提出要注意社会科学本土化和研究成果多样化对评价指标的影响 ,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非单一性指标问题。在时代的发展对社会科学的影响方面 ,作者提出要注意市场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全球化和国际化、交叉学科和学科交叉、社会科学生产方式变化等因素对社会科学发展和评价的影响。文章最后从社会科学评价机构的性质、职责和任务几个方面 ,提出成立“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应纳入科普法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没有明确包含"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这不仅使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同时也使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缺乏法制保障,影响了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因而,应该尽快修改<科普法>,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纳入<科普法>.这是使社会科学本身"合法化"的需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把党对社会科学的主张经过法律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关于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贯彻实施的需要;是改变社科普及工作现状,使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传统社会科学普及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信息社会发展形势,如何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应用研究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20.
正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在5月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这句凝聚了全省人民新期待的话语,指明了陕西未来五年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接续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强省,衔接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中等发达省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其中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这五个方面的目标,更是陕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