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山东省高校“八五”重点学科,我校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7人。1980年以来共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50余名,授予硕士学位37人。本学科专门图书室收藏《四库全书》等各类图...  相似文献   

2.
《船山学刊》2007,(1):F0002-F0002
<正>湖南科技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创建于70年代初期,1981年就成立了柳宗元研究室,承办了全国柳宗元学术研讨会,曾先后四次举办国际国内古代文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2001年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学术队伍共有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6人,学科带头人为翟满桂教授。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功能的缺位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造成了教学中的“接受”危机。实现审美教育功能,首先必须明确地将审美教育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之上;文学史和作品选教材的编写编选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同时还有赖于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处的困境和存在问题 ,并从参与现实文化创造、体现当代人文关怀 ;应着手古代文学研究结构体系的重新建构 ,以期形成一个独立、明晰的学科畛域和稳定、开放的结构体系 ;找出研究观念变革的着力点 ,形成科学、多种的研究手段与中西文化的交流汇通 ;张扬学术个性、重铸学术品格等四个方面为其困境寻找出路 ,以期通过应变求生存 ,在生存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求完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学科是在晚清以降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其中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对这一学科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催生作用.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广大知识阶层转变就业观念,彻底从学而优则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术研究的队伍和延续问题,同时它还改变了人们对学术研究的态度,解决了人才和观念等诸多重要问题.其后,高等学府设置文学专业,开设文学课程,文学由此进入大学课堂,从制度层面为古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小说和戏曲课程的开设,更能体现中国现代学术的新变,这也是古代文学研究学科得以成立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古代文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传统: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并随古代文学教学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7.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之一,“211”工程建设院校,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则是西北地区的一流学术研究基地。1981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该专业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94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据此申报,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0年,该基地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又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陕西普通高校名牌专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先生即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带领全体教师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居于“在全国有发言权”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学科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学校在保留原古典文学教研室建制的同时,又新设专门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学研究所,从而使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该学科点共有教学科研人员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7人,教授14人,副教授4人,博士10人。多年来,该学科点的三个研究方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并稳步发展。先秦汉魏六朝文学方向以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主,考察唐以前各体文学发生、演变的轨迹,观照儒、释、道诸家思想对文学的巨大影响,深入探讨杰出作家的创作成果,研究当时的文学理论成就及其流变。唐宋文学方向以研究唐代诗文、唐代辞赋和宋代诗词、唐宋文论及金词等为主,全面研究唐宋各体文学的嬗变轨迹,探讨众多知名作家的创作成就,考察诗歌理论的承传演进,观照佛学对禅诗和具体作家创作的影响。元明清文学方向以研究元曲、明清诗歌、明清小说等为主,探究唐宋以后各体文学的嬗变轨迹和知名作家的创作成就。该学科点原学术带头人霍松林教授现为唐宋文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他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日本明治大学客员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等;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香港学术评审局专家顾问,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已出版《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文艺散论》、《诗的形象及其他》、《白居易诗译析》、《唐宋诗文鉴赏举隅》、《西厢述评》、《唐宋名篇品鉴》、《历代好诗诠评》、《唐诗精选》、《唐音阁文集》(含《论文集》、《鉴赏集》、《译诗集》、《随笔集》等五种)等著作二十多部;主编《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辞赋辞典》、《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等四十余种;参编《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等五十多种,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多篇。又由大陆和台湾分别出版其诗词创作集《唐音阁吟稿》、《唐音阁诗词集》。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著名学者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能以学贯中西的学术功力,旁征博引;又能以他们独具神采的个性魅力,言传身教,感染薰陶学生。而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师生平等交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近现代学者这种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11.
中国传统思想极其重视人的社会属性,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理想,这种思想观念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乃至文化的昌盛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古代文学理论和作品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影响甚大,但其中有些"解题"及"注释"仍有可商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兆鹏 《江汉论坛》2006,(5):109-113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要探讨六个层面的问题:一要追问传播主体,即追问是谁传播文学,有哪些人或哪些机构传播;二要追问传播环境,即追问在什么环境中传播文学;三要追问传播方式,即追问怎样传播;四要追问传播内容,即追问传播什么,传播谁的作品和什么样的作品,哪些人的作品能得到及时地传播,什么样的作品更受当下和后世的欢迎;五要追问传播对象,即追问向谁传播;六要追问传播效果,即追问传播有什么作用和效果,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14.
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宁 《东南学术》2004,(2):155-156
在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意义上,提出多中心主义的、跨越国家界限、以文学想象为疆域的"文学中华"概念.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世界华文文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世界华文文学,指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所有用汉语写作的文学,它形成一个精神共同体,使用同一的语言,源于共同文学传统的审美价值,拥有共同的作者群、读者群、媒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世界范围内的华人社区构成其现实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为华文文学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整体主义视野内研究世界华文文学,无论是中国大陆文学,台港澳地区、东南亚或欧美与澳新的华文文学,均为这一整体中具有功能意义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世界华文文学的不同侧面与特色,代表着世界华文文学一体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5.
黄曼君 《河北学刊》2006,26(5):122-124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胡明 《河北学刊》2006,26(5):121-122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廖可斌 《河北学刊》2006,26(5):128-130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宏观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宽 《中州学刊》2003,3(4):60-64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可以概括为八点 ,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民、崇义、养性、言情、尚美。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传统 ,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所表现与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 ,对于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周国瑞 《殷都学刊》2009,30(1):137-138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在完成动作行为.于几十年的古代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动词同样存在意动用法,特别是在<老子>和<庄子>等典籍当中.对此我们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