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建华 《东南学术》2007,(5):111-116
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量的扩张即经济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因此,区域专门化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对于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水平进一步深化。本文在现有区域专门化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闽台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情况,阐述了闽台区域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的现实差异,提出了推进闽台区域专门化分工与产业合作的对策思考,推进闽台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实施,闽台科技交流合作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文章在分析ECFA实施对闽台科技交流合作重大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推进闽台科技交流合作迈入制度化轨道的基本思路,包括创新合作模式、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合作机制等内容,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闽台区域经济互补与合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互补与合作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贸合作日益深化,互补性不断增强.改革开放30年闽台两地经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两岸三通"的新形势必将为闽台产业合作与分工注入新的活力,并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和合作举措.  相似文献   

4.
ECFA的签订,是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为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创造了大好时机,将有力推动两岸产业合作迈入制度化轨道。多年来,两岸产业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大陆形成颇具特色的合作模式和产业链,为后ECFA时代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打下坚实基础。福建与南台湾源渊深厚,产业互补性强,未来可在临港工业、现代农业、传统优势产业等方面加强双向交流合作,以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达到互利双赢之目标。  相似文献   

5.
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关系渊源深厚.两岸具有相似的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农业合作具有很好的共同基础.两地应本着"双赢互惠"原则,从消融冲突角度考虑产业分工与合作,以"大农业观"进行合作,实现两地生产要素融合,以共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闽台之间的合作,可以从直接投资、合理选取重点合作产业与合作方式、加强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加强闽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和实施多元化策略等角度进行深化.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途径,其中,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闽台农业合作中产业链的构建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发挥闽台农业资源优势,构建闽台品牌特色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今后闽台合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秋斌 《东南学术》2007,(5):105-110
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成为近年来两地产业合作的一个亮点,推动闽台两地合作向纵深领域拓展是必然趋势。闽台高科技产业在产业层次、产业要素、产业园区等方面存在强烈的互补性,成为两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基础。基于互补性的角度,本文探讨了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特点及互补性,提出了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前景:福建积极承接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促进两地产业合作由产品层面向技术层面延伸;积极推动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产业合作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出口贸易不但扩大外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也是促进要素流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ECFA协议签订后闽台贸易的发展,对比了两地的区域创新能力,建立了出口贸易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模型,利用闽台两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出口贸易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明显影响,并且有滞后效应,而且影响效果和滞后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为促进贸易发展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闽台两地应在现有ECFA框架下,进行政策突破和创新,推动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和共同市场,促进技术和人才双向流动,实现贸易带动创新、创新促进贸易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闽台农业合作机制创新,为ECFA深化农业合作提供政策思路和经验,不仅是"国家战略地方化"的需要,也是"地方战略国家化"的实践。针对闽台既有农业合作机制的市场主导、制度协商缺位的特质,未来闽台两地应以次区域农业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秉持先行先试的基本原则,通过政府协商形成市场机制与制度化安排的协调互动,并从"大农业"范畴出发,建构更符合两地农业合作趋势、促进两地农业合作在制度化轨道上规范发展的农业合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闽台农产品物流是两岸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具利润增长潜力的高端环节。在次贷危机背景下,进一步加强闽台农产品物流合作与互动对于不断提升闽台农产品竞争力,加大两岸农产品贸易往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然,强化闽台物流合作的关键仍在于建立闽台农产品物流中心,实现闽台农业合作“大三通”、物流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全面提升以及建立有针对性的物流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两岸在服务业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严重滞后于制造业.近年来,尤其是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来,台商在大陆的产业布局已逐渐向服务业拓展,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台商投资热潮正在形成.闽台服务业发展存在差异,互补性强,随着闽台在农业、工业领域合作的持续深化,两地服务业扩大合作已势在必行.福建应抓住机遇,积极承接新一轮台商投资热潮,着力打造闽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持续推进闽台经贸合作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闽台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产业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已成为产业合作的重点,对于优化两地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积极作用.为使两地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有效实施,必须建立资源互补型、优势产业互补型、多维链式型、聚合辐射型产业对接创新模式,并建立制度层面的创新协调机制、区域间联动合作创新机制、市场调节创新机制、利益平衡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作为中国LED产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以其特定的地理与政策优势,长期保持着与台湾LED企业的对接与合作,成为LED产业链国际分工中的一环.产业链国际分工促进了福建省内LED产业的升级,也带来了可能产生低端锁定效应、可能导致加剧技术逆向行走困境、可能阻碍本地上游企业的发展三方面的风险.产业价值链分工下福建LED产业与台湾对接的三个发展路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培育本土专业人才、大力扶持本土上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闽台农产品贸易、福建农业利用台资及闽台农业科技交流等方面总结闽台农业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闽台农业合作所取得的成效,提出加强福建农业台资利用效率,提升福建吸纳台资的能力;推进闽台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福建资源配置效率;加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层次,提升福建农业现代化水平等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中国(福建)自贸区与"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新形势下,尽管闽台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一系列成就,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合作仍然面对自身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政策优势逐渐弱化等因素的约束,还需进一步深化闽台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国际分工形式限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攀升,虽然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程度较深,深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趋势在不断上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呈现"右偏V"型发展趋势,国际分工地位表现出向上游攀升的特征,但分工地位仍相对较低,制造业行业间差异显著。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具有促进效应,盲目地深入全球分工体系不利于制造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通过提高分工地位来推动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制造业整体升级。中国制造业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节点转移的过程中,需转变垂直分工到水平分工的思路,构建以技术进步主导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制造业价值生态体系,在多个价值环节与全球伙伴进行水平合作,增加中国国内间接附加值率,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以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动画产业形成了为日本和美国代工制作动画片的产业发展模式,由于产业资源集聚,台湾因此一度成为世界一流的动画制作中心。到了21世纪,由于日本和美国的产业转移,祖国大陆动画产业崛起,台湾动画企业面临发展困境。对此,台湾地区出台扶持政策促进动画产业走向自制创新发展模式。闽台动画产业合作是闽台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由于闽台两地具有共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产业对接合作基础,本文着重探讨闽台动画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ECFA与两岸产业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CFA是两岸签订的具有自由贸易协定性质的框架协议,它开启了两岸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协议中的,尤其是第六条"经济合作"议题中的适应了大陆经济影响力的变化对两岸产业合作的影响,改变了之前的合作状况,开创了两岸产业全面深化合作的新局面,并提供了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可能路径——形成若干个有利于两岸产业提高竞争力的产业联盟,在此基础上"扩溢效应"进一步发挥,两岸经济合作逐渐深化。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作为国家明确定位的"对台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应积极建构对台产业合作新思维,创新对台产业合作模式,并探索与之相符的政策机制,从而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示范。依据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理论,闽台两地,对于生产者驱动产业,应集中力量进行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合作;对于购买者驱动产业,应注重共创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对于混合驱动产业,合作重点则在于产业标准的共同制定与推广。同时,福建省应构建产业共同治理机制、产业资源共享机制等对台产业合作新机制,并从财税政策、金融支持、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产业分工与专业化不断深化。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分工、专业化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目前,产业集群已成为与市场、企业共存的第三种生产组织方式,而其形成与发展往往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由此可见,产业集群优势的获得与产业分工及网络化产业协作等是密切相关的,即产业集群崛起的根本动力是基于产业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的集群经济优势。在分工、专业化的推动下,产业集群进行了持续的发展、演化,以有效适应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些适应性差的产业集群将遭到淘汰。在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分工、专业化与模块化发挥着一脉相承的重要作用。其中,在产业分工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模块化生产方式,既突破了传统产业链的组合方式、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产业集群演化的规则与路径。模块化对全球产业集群演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提升规模经济效应、提高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效率、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行业标准化等,同时也会给产业集群带来风险的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