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国 《理论界》2012,(6):95-97
进入抗战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一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对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建设所起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且以消极的作用为主。同时也应当看到,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对全民族的抗战所起的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晋桂军阀是民国史上两个重要的国民党新军阀派系。晋桂军阀歧同并存,共性大于差异。其共同点实际反映出他们作为国民党新军阀的一些基本特征,亦体现了旧中国军阀专政年代社会的现实;而不同点则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两派军阀首领的个性以及晋桂的地域特色,折射出民国时代国民党各派系目标和方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派系政治是权力封建化的产物。国民党政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派系斗争贯穿其始终。林林总总的大小派系及其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变化无常的争斗分合,既是国民党政权落后本质的直接反映,又是历史合力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矢量,曾对民国政治史的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可以说,理清派系斗争的头绪,是揭开国民党政权内幕的钥匙。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般学术著作均很少涉及这个领域,更不见有全面系统的研究。只有一些旧时的政  相似文献   

4.
李宜春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54-158
新政学系与黄埔系、CC系并称为蒋介石最倚重的三大嫡系派系.新政学系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是资深官僚、高级军人、实业金融巨子、名流学者的松散结合体,其政治立场相对而言较为温和,不固执于国民党一党专政.新政学系在国民党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克南京后即行查封国立东南大学.同年7月,东南大学经国民党的接收和改组,建成新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在建立之初,即被纳入新的大学院和大学区体制之内.在这一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各种政治和学术势力形成纠结胶着的关系,导致中大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央大学第一任校长张乃燕在任期内地位相当不稳固,几次的辞职事件都在校内引发风波.张乃燕的上下与当时国民党的“党国元老”与学界派系有着紧密的关联,也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初年“元老政治”对教育行政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前后,国民党宣称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重构宪政时期的立法院是其"行宪"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院的重构与运行涉及国民党内部权力格局的重新调整,与各派系的话语权息息相关,各派系都将其视为必争之地。在立法院的重构与运行中,各派系围绕立法院地位与权力的配置、立法委员、立法院院长、副院长等职位的选举以至于日常的议事活动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这些争斗与倾轧不仅影响了立法院的重构与运行本身,也加剧了国民党组织机体的败坏,削弱了蒋介石的个人权威。蒋欲在立法院内成立党团以消弭争斗,加强控制,国民党中央也有一些体制内的自省,但都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试论国民党派系斗争的嬗变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是一个内部派系林立的政治集团,自其前身于东京创立同盟会始迄今孤悬割据台湾一隅,派系斗争始终伴随着国民党的政治运作过程。尤其是在国民党统治大陆的22年间,从宁汉合流到桂系逼蒋第三次下野,内部之纷争更是刀光剑影、错综复杂,其派系之庞杂、斗争之激烈、性质之多重、影响之深远,在中外政治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学术界对此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然而综观目前研究状况,大多仍局限于个别派系的微观分析,尚不多见宏观层面上的全面总论,即或有一些文章曾做过整体把握的工作,但对派系斗争历史作用的概述则又未免失之于笼统,无法揭示…  相似文献   

8.
人际关系在中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种文化被应用到政治上 ,便形成了政府中的派系。在抗战前的南京国民政府中 ,派系斗争此起彼伏。孙科担任立法院院长后 ,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加强了对立法院的人事控制 ,从而也使自己在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新政学系是国民党内一个重要政治派系,其成员或曾入阁南京国民政府,或曾担任省市地方大员。张群是新政学系的重要成员,曾经主政上海、湖北、四川,尽管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能够积极施政,为推进地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而努力,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体现新政学系具有丰富的地方行政实践经验并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农村社会变迁中出现的派系和派系竞争日益成为嵌入乡村治理的重要变量,构成当下中国乡村治理的隐秘机制。派系是农村社会成员通过特定关系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派系具有派系利益的表达与保护、公共参与的动员与组织、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等重要功能。派系和派系竞争促使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建构起一种以派系为核心,主要按利益关系的大小和紧密程度向外扩展的新型差序格局,村庄公共权力基于派系关系进行配置,村民自治的运作发生了多方面的形变。  相似文献   

11.
政学系是民国时期活跃在政坛上的一个国民党重要派系。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黄埔系主军特,CC系主党,政学系则主行政。它的影响所及包括当时极为敏感的国共关系和内政外交各个方面。因此,弄清其兴衰变迁和性格特点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很有裨益。本文即是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内部分裂“四一二”政变,国共分裂,随之而来的是国民党内部亦四分五裂。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由来已久。在党政方面,有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三角关系,互争领导权。军事方面,国民革命军发展到长江流域后,由于蒋介石的跋扈,以致原北伐的八个军中,第二  相似文献   

13.
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民会议代表选举相比清末和北洋时期的全国普选有重大的倒退.国民党内执政派系将此次国民会议视为给自己加冕和强化自己武力统一合法性的机会,未有扩大政治参与,与党内外精英分权的想法.参加国民会议的合法政党只有国民党一个党.公民的选举权获得要经过党部的许可.选举机构中没有其他群体的代表,只能体现国民党的意志.选举投票时采取记名投票法,便于选举操纵.党部对选举过程进行了控制和干预,选举自由度很低.这样的选举丧失了民主的精神,它本身也成了新的反蒋借口.  相似文献   

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桂系和东北军是南北两大实力派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国民党派系关系的一个方面。剖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化国民党史和民国史研究,都会有所裨益。本文试对此作一粗浅的评述,不当之处,尚祈指正。1925年,新桂系从旧桂系中分离出来,投向革命,成为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一支军事力  相似文献   

15.
<正> 国民党改组派是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派系之一。它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旗帜,既反蒋又反共,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中颇有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面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集团。夫于国民党改组派和国民党改组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大体上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改组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在野派,国民党改组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的则认为改组派是打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幌子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反动政治集团,其实践活动是地主买办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投机活动。笔者持前一种观点。(一)国民党改组派和国民党改组运动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受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这是出现改组派和改良主义运动的阶级基础。一九二七年,民族资产阶级跟随蒋介石叛变了革命。他们本来希望国民党反  相似文献   

16.
1928 年10 月国民党成立五院制国民政府,以考试院来创立并推行现代意义上的考试制度。虽然考试院做了很多努力,但在实际推行中发现步履艰难。从国民政府举办的首两届高等考试可以看出,考试院一方面认真推行考试制度,一方面又不得不向国民党派系官僚政治低头,使考试制度难以得到真正推行  相似文献   

17.
在李登辉统治台湾的 12年时间里 ,台湾丢弃了孙中山思想 ,代之以“李登辉主义”。国民党派系分化 ,腐败成风 ,黑金政治猖獗 ,经济发展迟缓 ,两岸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李登辉的统治给台湾的发展遗留下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现阶段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派系是通过特定关系联结起来的 ,具有共同利益和现实功能的非正式组织。它具有独立性、利益性、自愿性、易变性等主要特点 ,是一种有别于宗族等传统农村组织的特殊功能组织。派系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如下主要功能 :1 .利益的表达和保护 ;2 .公共参与的动员和组织 ;3.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派系组织在当今中国农村凸现是农村调控模式转换的产物 ,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表现 ,农村组织重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11):98-108
一般认为,国民党的腐败是抗战胜利以后发生的问题。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是在背弃国民革命及其精神的基础上而建立的,由于缺乏政治信仰,其政权建立后很快从上层到下层形成了腐败之风。整体看来,蒋介石在全面抗战前对国民党内的腐败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清醒的,内心也是忧惧焦虑的,一是他检视了国民党内的经济腐败和生活腐化等问题;二是他检视了国民党的党政军纲纪松弛、政务荒废懈怠、政风虚伪自私问题;三是他检视了国民党派系内斗和派系腐败问题。一方面,他站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立场上,抨击腐败,痛恨腐败,抑制腐败;另一方面,他又掩饰腐败,纵容甚至利用腐败,因此对普遍性的腐败现象无可奈何,无力治之。面对内外各种压力,蒋虽然对上述腐败现象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治理之策,但整体上看,是"无以治之"。之所以"无以治之",是因为没有"立法度",即建立制约腐败滋生与发展的根本性机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年二月到四月,国民党反蒋各派系和各军阀代表云集太原,策划倒蒋之时,阎锡山和蒋介石之间电文频繁,双方各执一端,展开所谓的“国是”之争。二月十日,阎锡山首先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