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股文是朱元璋和刘基所定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江淮论坛》2005,(6):157-162
八股取士制度不始于朱元璋,八股文也绝对不是朱元璋首创或由他和刘基二人所定。其证有三:首先,洪武年间科举考试使用的主要文体不是八股文,而是宋元经义体;其次,洪武年间的取士之制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看,都不是朱元璋和刘基等人的发明,其中的重要方面均是宋元以来科举制度的延续;第三,朱元璋开国之初,遴选人才是行荐举还是开科举,徘徊不定,对科举成法持怀疑态度。洪武年间诏复科举,原其初心,仍然是想造就和选拔适合封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与安庆余阙接壤之说,出自明人姚福撰的《青溪暇笔》一书。现摘录如下: “余公(余阙)守安庆也,赵双刀、胨友谅引群盗四面攻之。太祖(朱元璋)与之接壤,未尝加以一镞。”接着又说朱元璋是以安庆作“屏翰”,阻挡“已僭大号,据有全楚”的陈友谅北上。以后,明末人谈迁在《国榷》中,引述了这一  相似文献   

3.
论朱元璋对待儒士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是以布衣而登九五之尊的明代开国君主。学者们在谈到他削平群雄、统一全国的原因时,无一例外地都谈到了儒士的作用。的确,朱元璋对待儒士倚畀之殷、待遇之优渥,是有口皆碑的。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对儒士诛戮之惨、文网之密,又与清代的文字狱毫无二致。这一互相矛盾的现象,竟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个中缘由,是值得作一番探究的。遗憾的是,学者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朱元璋如何稽古右文,而对于他为什么要大批屠戮儒士,还未见有专文论及。小子不敏,打算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和同志们。 一、朱元璋重用儒士的缘由 刘邦曾经说过:运筹帷幄,吾不如子房(张良);刘备也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得水也。这两则脍炙人口的典故,是人们所熟知的。其实,重用儒士是历代开国之君的共性,不独刘邦、刘备为然。乱世尚武,治世修文,这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一般规律,但朱元璋对于这两者都没有偏废,即使在干戈扰攘之际,他也没有忘记网罗儒士,勷赞军机。究其原因,不外两点:  相似文献   

4.
邹祖尧 《学术界》2012,(5):162-169,288
朱元璋的诗歌创作可以登基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诗作,粗豪霸气,威风凛凛,直有干云之势;后期诗作,雍容雅致,功利实用,几无风格可言。在朱元璋看来,大明诗歌应该成为与大明开国气象相契合的粉饰太平的工具。为达到这一目的,朱元璋身体力行、垂范作则,大量雍雅、实用之作在朱元璋的后期诗作中接踵涌现。这些诗作,不仅直接左右和控制了明初及明朝前期诗坛,也影响乃至笼罩了整个明朝诗坛。  相似文献   

5.
马志国 《家庭科技》2016,(11):42-43
正心理症状文雅读高二,人如其名,看上去文文雅雅的。可让人困惑的是,她与人对视的时候总是以手遮面。那天文雅母女预约来访,我对文雅的症状有了直观的了解。落座后,戴着眼镜的文雅没有和我对视,一会儿低着头,一会儿侧过头。对话开始了,文雅抬起头来,一只手同时举到了眉头,遮住了脸。我故作不在意的样子。这时候,文雅把手放下来,但是另一只手很快又举到了眉头。在这个间隙里,我才看到文雅的双眼眯成了一条线。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出身低微,后又入寺,成了一个游方僧人。元末动荡不安的时势,为他成就一番事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他终于成了明帝国的创业之君。如此的出身,如此的经历,使得朱元璋不同于一般的生长于深宫内院的守成之王,而是一位独具个性、思想的英明之主。尽管他在即位以后也曾经满露杀机,屠戮功臣;却也曾立法垂宪,构筑大明封建大厦;而且厚养民生,与民休息。尽管后人对朱元璋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他的所有作为、都是由他的出身、思想及意识所支配。因此,本文拟对朱…  相似文献   

7.
明朝曾有一种对汤和带有贬义的批评说:“以汤信公之战线,其绩何寥寥也”!其实,汤和自有卓越贡献,应加以肯定,也值得深入探讨。1.汤和(1326一1395)字鼎臣,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初功臣濠人甚多,唯有汤和以“与太祖同里闬”见称,可见他与明太祖朱元璋为近邻。  相似文献   

8.
<正> 明初朱元璋建立的相当完备的监察制度,是中国攻治史上的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王船山说:“太祖(指朱元璋——引者)起田间,……刑法严厉,夷风以革。……承贪乱之余,不以刑辟整绝之,未有能齐一天步,柔辑(?)独者也。”(《黄书·大正》)船山对朱元璋以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是充分肯定的。应当看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重刑治吏"思想具有时代特色,更富于个人创造。它以"重刑治吏"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虽行之一时,不能久远,可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宋濂提出了"吾心为天下最大"的命题,他的理学着重探讨了"人心"与"天地之心",并进而指出人们通过治心工夫的涵养便可以体认天道,使个体人生境界向更高层次精进。治心之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心既然是万物的主宰,决定着一个人的本质,那么透过对人心的观察,便能够帮助我们识人;通过治心工夫的涵养,或是通过圣贤文章,体认天地之心,存诚于心,可以成就一代文章大家。不仅如此,在政治实践中他还以治心之学中的人格修养学说来启发引导朱元璋摒弃自身的刚猛与暴戾,通过理论中的阴柔元素来化导朱元璋行事风格中的刚猛。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诗文刍论张德信朱元璋家境贫寒,生活无着,自然无力投师求学,接受系统教育。只有在他当小沙弥和脱下僧袍,换上戎装,且有所发展之后,亲近士人,好学不辍,才识了些字,读了些书。尤其是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政务之暇,吟诗作文,留下了大量文字。而其诗文水...  相似文献   

12.
《大诰》是朱元璋御笔亲订的明初“重典治国”法令。以往论者论及其颁行动机时 ,多从朱元璋本人所谓的“令民知所趋避”的教化论着眼。联系到朱元璋统治时期厉行专制 和强化皇权的种种思想与行为,并对《大诰》中所载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大诰 》颁行更重要的动机是强化专制皇权,树立朱元璋的一己之威。  相似文献   

13.
<明太祖实录>载录魏观七条史料,但对于魏观被杀却不着一词,为重新考察洪武七年魏观与高启被杀案,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高启的个性自由洒脱,而朱元璋对江南士人采取高压与不信任政策,是导致高启辞官的根本原因.或许高启写讥讽诗给朱元璋内心埋下阴影,但魏现在张士诚旧址兴建府治,高启写<上梁文>,触怒朱元璋,因而导致血案.不久朱元璋感觉量刑过重,因而将魏观赐祭,并使之归葬本土.最终<实录>不书,为之隐讳,朱元璋反复无常的个性与魏观所在的苏州是江南重镇,是解开本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 对于两千多年来残杀功臣比较厉害的恰恰是曾经是农民起义领袖的刘邦和朱元璋这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解释是这样的:刘邦和朱元璋起自民间,跟他们一起举事的人的身份和地位是一样的。他们做了皇帝,昔日的平起平坐的朋友做了将相,向他们匍匐称臣;本来皇帝至高无上,孤家寡人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对臣下的疑忌,惟恐他们觊觎自己的宝座,何况对这些昔日的朋友,今日又有震主之威的将相?起自闾巷而贵为天子,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了的。他怎能不担心昔日跟他平起平坐,现在又掌握重权、贵为将相的功臣要取他的地位而代之。何况这种担心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所以,杀功臣,刘于刘邦和朱元璋来说,就几乎是为了建立绝对的皇权所势在必行的了。而原来出身于统治阶级的皇帝如李世民等人,起事之初跟  相似文献   

15.
宫廷教育是封建帝王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尤其对于那些守成之君,更是如此。开国之君由于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尚可从实践中体察民瘼,总结治国方略。而守成之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高墙之内,对于宫廷以外的民间疾苦,只能通过周围的大臣们了解,其文化知识、统治能力等等,也主要靠宫廷教育来培养。有明一代,从朱元璋起就非常重视宫廷教育,以后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按其形式可以分为皇帝自身的教育、皇太子的教育两大类,兹略述之如下。一、皇帝自身的教育皇帝自身的教育有经筵、日讲两种形式。所谓经筵,是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明代的经筵,始自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起自民间,初不识书,但他很懂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赞之者称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毁之者谓之屠夫皇帝,一生刻薄寡恩,杀人如麻.后世正史野传多言朱元璋文字狱血案累累,甚有添枝加叶、捏造事实之举,诸如表笺之祸中的徐一夔案、来复案等严重失真,违背史实.但我们不能由此怀疑“太祖文字狱说”的历史真实性与必然性,朱元璋性多猜忌,专权滥杀,明初文人多屈死其手是铁定事实,后世出于仇视帝王或影射时政需要,随意夸大、歪曲明初文字狱历史真相,则是别有用心.  相似文献   

17.
刘基的悲剧及其在诗文中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基是元末明初重要的诗文和寓言作家,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然而其一生却是悲剧,刘基无法与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的、游民出身的朱元璋磨合在一起。这与刘基的教养、能力、才情和既往的经历都有关系。朱元璋以他才略和特殊的机遇赶走了蒙古统治者,建立大明。然而正如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所说,朱元璋是个“圣贤盗贼兼而有之”的开国之君,他的雄猜刻忌和独断独行的性格大大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而且他的残忍好杀在示范作用影响了后世明朝历代皇帝。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汉、唐两代,宦官祸国最称惨烈,都导致一代王朝的覆灭。明在汉、唐之后,太祖朱元璋以严驭宦官著称,原本可以避免宦官之祸,但事实上却重蹈覆辙。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明朝的兴与亡,都同朱元璋有某种扯不断的关系。这也就牵涉到了明太祖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面在参加红巾军以前,如果有谁说太平乡的朱元璋能大富大贵,一定会被人包括朱元璋自己当作一个天大的笑话。这个农村后生在当时就像茫茫荒野中的一株细草一样,微贱得你无法把它辨认出来。他的祖先追溯上去全部都是穷困潦倒的农民,以至在位登大宝之后,他也无法像历代开国皇帝那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苦难的生活经历使得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元末纲纪废弛、官吏腐败导致灭亡的教训,使朱元璋认识到要巩固新生的明朝政权就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也是朱元璋力行廉政、“重典治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